APP下载

心理活动课要抓住一个“情”字

2001-04-29马利文

人民教育 2001年3期
关键词:升华亲情情感

马利文

心理教育活动课什么最吸引学生?学生回答,首先上课谈论的事情跟自己关系密切,是自己最关心的、最需要了解的;其次,是课上可以坦诚相言,直抒胸臆,体会那种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带来的心理满足。可见,一节心理教育活动课有无实效,首先看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和使学生动情。所以,从设计到实施,挖掘“情”的因素就是活动课成功的关键。

现以一节《理解》为题的初中二年级课做具体剖析说明。

教师: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家是成长的摇篮,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在每一时期,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拍下成长的一瞬间,把它作为永久的回忆。教师出示照片投影,是教师本人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从百天、一岁、两岁、四岁、小学、初中、高中到初为人师时;有自已的单照,也有与父母和弟弟的合影。

{营造氛围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引出要探讨的问题。新颖的开场生动形象,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尤其最后一张照片,学生一下子认出就是自己的心理教师,感到更加亲切。心理教师一开始就把自己投入其中,把自己童年的可爱展现给大家,把自己的亲情与大家分享,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把大家带入一个关于家庭的氛围中,在这个氛围的影响下,在学生心中会唤起自己的亲情回忆。}

教师:这一张张记录老师成长的照片背后饱含着父母的爱心。你们中留有这样纪念的同学请举手?(全班64人,绝大部分同学举手,有十多人没举手。){教师此时应特别留意那十几个没有举手的同学,不要忽视其背后的故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的事,同桌或前后桌交流,然后作全班交流。

(有五位同学在全班发言,回忆自己生活的点滴事,映照出父母的爱子之心。)

同学1:在小学一年级,转入新学校时,因为不认识别人,所以我放学后哭了。妈妈来接我时告诉我:“要努力去认识别人,不要等别人来认识你。”妈妈的话使我很快交上了朋友,不再感到孤单了。我很感激妈妈。

同学2:冬天,天下着小雨,我没有吃早餐就去上学了,肚子很饿。下课时,听到父亲叫我,我看到父亲的脸颊和耳朵冻得通红,冻得通红的手里拿着冒着热气的煎饼果子。原来父亲一直在门外等着,我很受感动。

同学3:小时候,我得了中耳炎,在生病期间,母亲给我讲故事直至我睡着。

同学4:有一次我得了肺炎,去医院输液,母亲一直陪伴到深夜。

同学5:有一次,父亲打造一张新床,我认为是给自己的。可是,做好后,却不让我用。我很气愤,不理父亲了。后来爷爷奶奶来了,给他们用了。我想父母那么孝敬他们的父母,我也要孝敬他们。

{学生从点滴的小事谈自己对父母之爱的切身感受及感激之情,尽管学生没有使用“爱”这个字眼儿,但其中已蕴涵此情。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所感受到的亲情做一个回忆,同时再做一次体验,让学生彼此交流分享,同时促进团体动力的形成。

如果教师在课前做简单的安排,让学生准备自己成长中与父母相聚的照片,在教师展示了自己的照片后,学生可展开准备的照片在小组分享、交流,有这些生动、形象、真切的史料,更易引发学生“触目生情”。学生的陈述内容会更生动,情绪会更高涨,为整节课做一个情的烘托、铺垫。

在学生谈自己的亲情经历时,教师不能仅仅限于“听”,还要适时地表达自己的同感,引导其他同学谈听的感受,进而激发他们也谈自己,挖掘每个人内心中可能已沉寂多年或早已被漠然或为纷繁杂事掩盖的亲情,使在小组没有谈充分的同学再来一次倾谈,这样,这部分就显得有深度,切实去触及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学生为自家情所动容,以情胜人,在此掀起小高潮,又为本节课整体做情感的铺垫,使后部分学生认知及情感的升华找到支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成长中与父母之间的一些难忘的经历,人们把家比做温馨的港湾、沙漠的绿洲……可见家对每个人的重要。但是,有一些同学一回家就烦,有同学认为“别管我怎么努力,妈妈永远对我不满意”,这其中有矛盾、有冲突,所以这里就有个“理解”的问题。这里有一个问卷,请同学们填一填,看一看自己对父母的了解程度。

{教师这段导语本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设计意图是把学生引导到“尽管家中有矛盾,我们还是应理解父母”的轨道上来。但由于表达太具跳跃性,使得上下的衔接过渡很生硬。教师的衔接和串联技术可以体现教师对课的控制和把握能力。}

问卷调查:①分别调查学生对其父母在如下方面的情况了解:出生年月、最喜欢吃的水果、最爱吃的菜、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文娱活动、最高兴的事、最烦恼的事、对我的期望。②分别调查父母及学生自己在如下方面的做事频率,以了解自己对父母的认识有多深: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处理家中杂事、照顾年幼或年迈的家庭成员、供养家庭、决定家中的大事。

学生填毕,全班交流,教师以学生举手来做统计。

{做问卷一定要对题目做精心的设计,不能一拍脑袋随意就定,本次问卷有些问题还可以再做筛选,使之更有效。另外,教师在以举手做统计时,要留意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反映出的个别问题要留心,以利于课下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了解详细情况,制定辅导策略。不要忽视和错过任何辅导机会。}

调查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家长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有怨言吗?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去做?

学生讨论,观点分享。

同学1: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为更好地让我们做自己的事。

同学2:使家庭更幸福,成员更好地工作。

同学3:父母责任心强,对家怀有深切的爱。

同学4:父母有自卑感,让我们完成他們未竟的事业,托付他们的理想。

{通过正面倾谈、问卷调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和理解还不深入,使学生感到父母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通过引导学生对父母毫无怨言的付出的深层次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体悟亲子之情的温暖与博大无私,使学生为情所动,在认识和情感上都有一个升华,而这种升华会冰消雪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隔阂,还会成为其今后学习、生活上的一个很大的动力。}

教师:我赞同“父母责任感强,对家怀有深切的爱”的观点。我们都要长大成人,成人肩膀上沉甸甸的,我们要承担责任。

{此时教师的语言如既能画龙点睛,又能富有激情,则会具有感染力,能起到再次激发和提升学生情绪的作用。教师态度处理过于冷静,削弱了这一效果。可见,教师本人对内容的理解、体会及其是否具有激情与感召力对一节课的氛围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以“我爱我家,我要……”“爱心给家人……”为题,作即兴演讲。

同学1:我爱我家,我要努力学习,父母会更高兴,干起来更起劲。

同学2:我爱我家,我要分担家务,使父母更高兴。

同学3:我爱我家,我要体会父母的难处,给他们多一份帮助。

同学4:每到过节,父母都给我们礼物,他们也应得到安慰的话语,我要用好的成绩证明,他们的辛劳投有白费。

同学5:每次过生日,父母都给我一份惊喜,而我从没有给过他们。这次妈妈过生日时,我要给她一份惊喜。

同学6:将心比心,父母的唠叨虽然很烦,但却是父母深沉的爱。

{演讲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同样可以再掀一个高潮,但是学生“演讲”三言两语,套用老师的题目格式,就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这也基于前面情不浓、挖不透的原因,所以学生在情感处于压抑之下,表述也无激情,显得理智有余。}

教师:同学们的谈话使我很受感动,1997年我的母亲去世,我的爱没能留住母亲。今天,你们享受着父母的爱,请珍惜。{教师最后这句肺腑之言,又一次让同学分享了其亲情,课的开始是分享其情感中温馨的一面:结束是分享其感伤的一面,教师在两个环节的身心投入,前后呼应,甚为感人。}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优势及不足兼有,进行剖析以抛砖引玉。情是本课的先导和贯穿红线,设计上注意了,在实施中弱化了,所以整体感觉课的高潮没有出现,显得效果有些平。因此要体现“情”的要素,关键在于情的铺垫是否到位,情的控制是否有深度。而这就要看实施结构是否以“情”的唤起一体验一升华为核心。情的铺垫过程,实际上就是情的唤醒和体验的过程;情的挖掘深度,以情的铺垫为基础,是不断引导学生升华的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要运用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师不能越俎代疱,不能控制得死死的,而应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跑,这样就不会给学生以说教之感;在学生获得感悟后,教师能够在关键的思维制高点引导学生获得情感和认知上的升华,就不至于使学生对问题的谈论过于笼统和概念化,停于表层,也不会给学生以图热闹之感。情的唤起是起始,情的体验是过程,情的升华是目的。每个学生原有水平不同,但只要在原水平上有所提高,都可视为升华。

另外,教师倾情参与是课成功的重要要素。教师的参与不能停留于形式上的参与,教师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教师还要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诸如倾听、共感的运用,像本课在学生谈自己的亲情时,教师如能运用共感技术传达分享学生亲情的感动,对学生整体的情绪是一个很好的调动。

教师对学生情绪,情感的感知是否敏锐,反应是否适时、适当,是否在平时关注亲情和对亲情体验深刻、感悟良多,对学生家庭背景了解多少,是否能信手拈來些许素材点燃一些火花,他的语言是否在谈论情感时具备感染力·一这些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教师能做到倾情参与,就不会与许多珍贵的思维和情感的火花,甚至与可以带出的一座情感火山失之交臂。

猜你喜欢

升华亲情情感
亲情的滋味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情感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台上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