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200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1-04-29陈至立

人民教育 2001年3期
关键词:工作发展教育

陈至立

这次年度会议,是在我们即将迈人21世纪的重要时刻召开的。过去的一年,是教育战线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奋斗目标的一年,是深人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的一年,也是完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年初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间题重要谈话的精神;素质教育继续向纵深推进;顺利实现了“两基”预定的奋斗目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决定性步伐;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教育战线继续保持稳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事业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战线形势喜人。

前不久,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全面规划了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把教育和人才问题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对我们做好“十五”和2001年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次会议的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和总结“九五”以来教育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和认识新世纪初叶教育面临的形势,明确“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2001年的主要任务,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九五”期间教育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新世纪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九五”期间,我们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抓住机遇、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主要标志是: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批转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制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教育战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教育投人继续增加。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自1998年起,连续五年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大部分省市也比照中央的做法提高了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1999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3349亿元,是1995年的1.8倍,其中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87亿元,是1995年的1.6倍。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走出了低谷,持续4年保持增长,由1995年的2.41%提高到1999年的2.97%。

——教师待遇与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99年,全国教职工年平均工资达8474元,比1995年提高56%-在国务院领导同志关心下,加快了教职工住房建设步伐,到1999年底,共完成教职工住房建设投资908亿元,全国城镇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10.3平方米,比1995年提高2.28平方米。为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从1997年至1999年,投资37.8亿元用于中央部委高校筒子楼改建。2000年开始,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财政统一发放,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将从制度上得以根本解决。

——教育法制建设成绩显著。“九五”期间,国家又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此前颁布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构成了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二)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期实现“两基”奋斗目标。在各级党政、教育部门的努力下,2000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国通过“两基”达标验收的省市达11个。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共投人专款116亿元,集中投向852个贫困县,取得丰硕成果。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扩大。199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1049万余人,比1995年的713万人增长了47.19%;199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1442万余人,比1995年的1230万人增长了17.28%。高中阶段毛人学率由1995年的33.6%上升到1999年的41.5%。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九五”期间,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从1995年184万人(本科92.6万)增加到2000年的376万人(本科146万),增长一倍以上(本科生增长58%);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995年的5万余人增加到2000年的12万余人,增长了近140%广播电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5年7.2%上升到2000年的11%左右。

——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公民出国留学人数达23700余人,另外有来自164个国家和地区的44000余名留学生在我国高校学习。截至1999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34万人,已有11万人学成归国,在各条战线发挥了积极的骨干作用。目前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近400个。

(三)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出决定性步伐。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连续三年三大步调整中央部委院校的管理体制,涉及31個省、市、自治区,60多个国务院部门和900余所高校。迄今,已有556所高校经合并调整为232所,并调整了509所高校的管理体制,组建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和多科性大学。目前,教育部和少数中央部委管理普通高校120所左右,其中,教育部管理的71所,地方政府所属或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达896所。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体制已基本形成。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经国务院授权,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大部分专科教育的权力下放给省级政府,使各省级政府都具备了自行审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权限;从2000年起,地方所属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招生计划由省级政府制定并管理。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确定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战线空前活跃,事业发展充满生机。

——普通高校招生收费、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1997年完成了招生收费并轨改革,随着高校成本分担机制的逐步形成,2000年又开始全面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并已基本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招生收费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务院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一年的探索,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高校及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2000年全国高校新建学生公寓800多万平方米,预计完成投资80亿元左右,有力保证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任务的完成。

——社会力量办学得到大的发展。到1999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及教育机构达4.5万所,其中,幼儿园3.7万所;中小学近7千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37所;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370所;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70所。政府为主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

(四)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召开了新形勢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德育工作有了新进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蓬勃展开,体育、美育工作的加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了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治理,推动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局面的形成。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共识,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拓宽了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了实用性、针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了较大调整,本科专业目录由原来的504种调整到249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得到了加强,面向21世纪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展开。高考内容的改革向着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方向推进,高考科目改革进展顺利,网上录取正在成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手段。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更加重视师德建设,开展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全员培训;“跨世纪园丁工程”进展顺利,国家培训任务已经过半,各地也加大了培训力度,一个改革开放以来范围最为广泛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热潮正在兴起。师范教育的体制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小学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和教师聘任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九五”期间,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提高。本世纪末解决民办教师的工作目标也基本实现。

——高水平大学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所高等学校和两个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取得较大进展,已完成投资150.71亿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工作已经启动;“长江学者计划”已有64所高等学校聘任了287位特聘教授和20位讲座教授,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重点高校、重点学科的水平,促进了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高校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学校活力明显增强。

(五)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科教兴国中做出新的贡献。

——高校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五”期间,教育部及所属高校组织或参与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占二分之一以上;高校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占国家总经费的四分之一以上,每年发表的国内外科技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80%以上。新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高校科研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发挥了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方面军的作用。

——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贡献。“九五”期间,高校科技企业销售收人达到1400亿元以上;1999年,高校通过技术转让就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2137个;高校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已有23家。据测算,高等学校技术转让每年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

——高校科技园区建设促进了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有大学科技园50多家,留学生创业园30多家。仅1999年批准建设的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年来吸纳的社会资金已超过20亿元,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教育网络基础建设快速推进。教育科研网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连接140多个城市和70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用户数量达400多万,不仅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平台,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远程教育迈出了向网络化发展的新步伐。已开通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实现了卫星网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重点高校开办的网上教育试点进展顺利。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6万所,建立校园网近3000个,每年有3000多万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七)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丰硕成果。

——高校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继续加强。“九五”期间,教育部党组和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召开了五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开展了高校“三讲”活动,提高了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做好调整合并高校领导班子的组建配备工作,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有了新探索。“两课”新方案已全面实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卓有成效。继续加强对师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继续保持了高校稳定。在与“法轮功”邪教势力的斗争、与台独分子的斗争和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斗争中,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法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了稳定的大局。

总之,“九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时期。这五年,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的五年,是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和解放的五年,是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教育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五年。我国教育事业正在步人一个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

“九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支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倾注了辛勤努力的心血,历届国家教委为本届教育部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教育战线的老同志、老专家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他们的力量。

回顾“九五”,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面向”来统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间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创造条件,加快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抓住机遇,积极进取,促使教育发展迈向新台阶。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四有”新人。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

第四,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体制和制度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大胆实践,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建立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第五,必须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和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切实保证“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人体制,坚持依靠全社会共同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教育。

第六,必须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始终把法制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也应当十分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间题依然十分严峻。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资源供给不足,体制和机制不适应、不完善,仍然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任务艰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情况,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中的质量间题不容忽视,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教育的层次、学科专业、类型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紧迫要求。此外,教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相对滞后,地区、城乡间教育发展差距十分突出。教育经费投入中,财政性经費占GDP的比例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村教育投入体制面临重大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树立和维护教育工作的良好形象,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我们要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将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研究对策,推动新世纪初叶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十五”和2001年教育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全面审视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开创2001年和“十五”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今后五到十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在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对外经济格局发生“三个重大变化”的基础上,进人“三个重要时期”,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这一转变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教育工作如何适应“三个重要时期”的需要,是我们在进人新世纪时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事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形态将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知识经济的崛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和教育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科学技术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力量和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深刻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国加入WTO在即,高新技术人才的争夺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这些新的发展趋势,都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可以说,教育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推向了时代的前沿。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必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越来越重要。

面对这一系列的新挑战,我们一方面感到担子很重,另一方面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九五”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能够承担更为艰巨的任务,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但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只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间题,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更加进取一些,用改革的精神来不断推进教育的发展,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就一定能全面开创“十五”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我们在制定教育“十五”计划和研究2001年工作时,认真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这些形势与任务,对今后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间题进行了比较深人的思考。根据中央“十五”规划起草小组的要求,逐步形成了“十五”教育发展规划思路与人才战略的初步设想,并向中央有关领导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作了汇报。同时部内开始了“十五”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数易其稿,形成了《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草案),目前正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这个《草案》提出了“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战略重点、规划目标和主要的政策措施,已下发各位代表,请大家讨论修改。下面我就几个重大间题谈几点意见:

(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央《建议》明确指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这是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十五”期间,国家将在新的起点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使经济发展更多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然要求教育加快发展。

加快教育发展,是由现阶段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人口众多,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低下,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仅为8年左右,相当于最低收人国家的水平。“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劳动人口1100万人,每年还有几百万人需要接受再就业培训。特别是加入WTO后,人口素质的提高对我们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日趋重要。为此,教育“十五”规划提出,要确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地位,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努力争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基本满足城镇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60万人。继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进一步办出特色。强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国将进人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传统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都是最重要的基础。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经济的结合,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间题。从层次结构来看,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高中階段教育显得相对薄弱;从类型结构来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从学科专业结构来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从区域结构来看,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仍十分突出;从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手段较为落后。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的“十五”计划把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就是要继续把普及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和提高“两基”工作成果,加快发展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快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同时,根据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要求,调整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努力促进教育相对均衡发展和区域的合理布局。

(三)坚持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教育不仅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因素,也要参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受其影响。教育体制改革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和准公共产品,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使教育的资源配置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今后,在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供给的同时,也要积极动员社会资源,拓宽民间发展教育的投融资渠道。人才需求的结构和质量,也将更多地取决于市场需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改变传统的管理和办学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的要求,引人竞争机制,重视成本核算,提高办学效益。

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是我国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必须使教育结构更加多样,教育体系更加灵活,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教育需求,避免盲目追求高层次。只有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上都能解决好与经济的结合间题,才能从根本上最终解决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间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求改革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管理、创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依法行政,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加强制度化建设,积极探索和改进管理方式。

第三次全教会和教育的“十五”规划已经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各地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造改革的新经验。教育部党组充分尊重各地的改革实践。同时,我们希望各地因地制宜,不要“一哄而起”。

(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届五中全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抓住信息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作用,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而教育信息化则是推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和国民信息技术素质低下是制约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核心间题。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世界范围来看,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将会错过机遇,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教育和经济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间题。信息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教育既肩负着培养新一代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提高国民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任务。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加快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开设计算机课,对在职教师和师范生普遍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新一代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并富有创造力的一代。

教育信息化也是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启动“校校通工程”,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使之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网络尚不能通达贫困、边远地区的现实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带、光盘等各种手段,实现“校校通”。以较低的成本培训教师并将高质量课程送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五)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最为关切的部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教育工作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现在,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我们也在千方百计地扩大各种受教育机会。但也必须看到,人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付出代价。我们决不能因为当前教育资源还供不应求而忽视教育质量,要以最大的力量关注教育质量间题,从落实“三个代表”和“讲政治”的高度,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教学改革,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001年的教育工作,是在著眼于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趋势、新机遇,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总的工作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十五”期间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深化改革为动力,把提高教育质量、调整教育结构和推进教育信息化摆到重要位置,实现“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开局。

《要点》着重对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推进信息化、重点学科建设、条件保障、语言文字工作、党建和思政工作等涉及教育发展全局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提出了要求,具体是: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发展。加大教育结构的调整力度,支持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加教育经费,理顺教育投人体制。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狠抓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教育工作良好形象。

2001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光荣。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振奋精神,再接再厉,锐意创新,开创2001年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关于做好当前教育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现在教育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同时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热点、难点,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以利于做好2001年的工作,我在这里着重强调几个间题。

(一)切实把普及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在国家发展和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进入新世纪,义务教育面临新的任务,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我们虽然实现了“两基”这一阶段性目标,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所取得的成绩带有很大的突击性,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处在较低的水准上,整体教育质量还不高,特别是一些地区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巩固和提高的任务十分繁重。今年普及义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贫困、边远地区以及一些特殊的不利人群,任务将更加艰巨。同时,还将面临着2001年的初中学龄人口人学高峰。所有这一切,都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松懈。

新世纪的义务教育既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巩固,更要在普及的前提下提高。已经实现“两基”验收的广大农村地区,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上,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要坚持高水平、高质量,率先走向现代化。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巩固中小学生“减负”成果,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外语教育,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使我国义务教育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西部是今后“两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普及义务教育对于西部教育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西部农村地区整体教育基础薄弱,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经费投人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帮助。西部义务教育也要坚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努力把教育与人民脱贫致富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所侧重,分步实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市要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加快义务教育普及步伐。

“十五”期间,必须始终坚持把实施义务教育作为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和公共财政投人的重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启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落实教师工资的统一发放,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强对普及义务教育工作中热点、难点间题的督导。在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结构,精简人员,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二)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关系新世纪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要坚持积极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要积极开辟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空间,主动探索新的发展机制,特别要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通过严格的劳动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把社会上的就业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向有条件的地级城市延伸,大力发展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使高等教育区域性布局更加合理,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社区学院教育成本相对较低;学生又可就近学习,花费较少;“立交桥”开通后,部分学生还可以进人本科学习。我们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把地方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和人民群众的求学热情引导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上来,在地级城市形成一批社区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中心,并使其成为文化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为当地培养一大批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带来的深层次间题和矛盾。

高等教育连续两年扩招,这是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和我国下世纪发展的战略需要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使得原来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间题凸现出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如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还相对滞后,存在着有什么教师招什么学生的情况,经费缺口继续增大,基础设施老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学校基础课师资短缺,教学条件不足,已对教育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同时也必须是可持续发展。没有基本教育质量保证的扩招,不是健康的发展;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扩招,也不是可持續的发展。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中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和今后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等问题。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把培养的人是不是受社会欢迎,能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准,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调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一场着眼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的深刻变革,从国务院到各部门和各省级政府,对这场改革的操作是积极和审慎的,既没有刮风,也没有一哄而起,而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间题具体分析,平稳顺利地完成了改革。

应该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伴有较大的风险,做到这一步的确不容易。但能否充分发挥改革的效益,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尽快显示出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用实绩来证明这次改革的成效。这项工作,只能做好,不能做坏。希望各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巩固改革与调整的成果。对于调整合并的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加快促进实质性的融合。

目前,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与调整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要加快省级部门、行业所属高校的调整步伐,优化布局结构,特别要注意不能在改革中造成现有教育资源的流失。

(五)千方百计地解决好教育投人间题。

加快教育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加教育投人。近年来,增加教育投人的总趋势是好的,但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要向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反复宣传,现在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4%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经费不足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2001年中央将继续落实一个百分点的政策,希望地方能比照中央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要继续坚持政府对教育投人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各地要按照中央的精神确保对义务教育的投人和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决不能以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说法推卸政府的责任,也不能用学费来抵顶财政投人的不足。考虑到近年来职工和农民收入的状况,高等学校2001年原则上不应提高学费标准,高中阶段收费也要加强宏观管理,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承受能力,严禁乱收费,对这个间题必须从全局和“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贫困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抓住国家正在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一重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

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教育投入中碰到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重要间题。税费改革是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的重大措施。教育战线要从全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税费改革后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投入的间题十分关心,我们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研究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间题,提出新办法。“两基”的巩固和提高是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稳定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保证农村学校运行所必需的基本经费,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基本投入。从教育内部来说,要通过加强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调整学校布局等措施,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效益和水平。从安徽试点的情况看,中央转移支付后,拿到一些经费,但还不能完全弥补,还需要积极争取,相信通过千方百计努力是可以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重大机遇,从根本上理顺农村义务教育投人的体制间题。对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间题、新情况,大家要及时研究并加以通报。

2000年,我们抓住财政统发公务员工资的机遇,积极向中央、国务院建议,将教师工资间题与公务员工资间题一并考虑,实行了教师和公务员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制度,这有利于从制度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间题。据初步统计,截止到2000年4月,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西藏五个地方无拖欠,其他26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累计拖欠135.65亿元,统一发放的制度可望使这个间题得到解决,这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育经费问题。目前这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也还存在不少间题,主要是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落实。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间题,是关系到教育发展全局的大事。已经实现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的地方要进一步巩固成果,完善机制;尚未实现的要提出时间表,并以十分的紧迫感加紧工作,不能以各种借口拖延。据我们了解,全国没有一个省的财力不足以发放工资,一些地方之所以拖欠教师工资,主要还是由于这些地方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希望这些地方从“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按照中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尽快落实这项政策,特别是要认真做好编制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统一由县级政府发放的工作,并对教师工资实行专户管理。同时,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防止教师队伍膨胀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六)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将对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提出新的挑战。一是人才竞争日趋国际化。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出台更加宽松的留学和移民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一些跨国公司直接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研究机构,利用其优质廉价的人才资源。二是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教育输出国利用其教育发达优势,占领国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市场。三是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大大推动了教育的国际交流,我们不可能予以回避。这些动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力争占据主动。要采取各种形式,主动出击,积极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做好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认真研究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政策界限。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此同时,在国际教育交流、对外合作办学中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外来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警惕敌对势力利用教育交流进行政治、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的渗透,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七)继续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稳定工作。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继续维护高校的稳定局面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越是加快发展,越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越是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深入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高质量地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新方案,继续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稳定工作要警钟长鸣,要及时化解影响稳定大局的各种矛盾,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不断深化改革中保持高校的发展和稳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也要研究如何防止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这是当前高校思想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要通过加强网络管理、安全监控和主动引导,使之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八)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多年来,教育工作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教育被称为阳光下最光輝的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种崇高的信任和荣誉,努力保持教育工作的良好形象。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在对教育成就充分肯定的同时,对教育系统存在的行业不正之风间题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新闻舆论对教育也非常关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廉洁自律、维护教育工作良好形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纠正在中小学择校、高校招生考试特别是招收保送生等方面的不正之风。乱收费不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必须坚决制止。对违法案件要一查到底,对一些腐败分子要坚决绳之以法,对一些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出去。要把加强师德校风建设提高到维护教育战线的良好形象的重要位置,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学校管理,增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

在本世纪的后半叶中,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新中国教育事业彻底摆脱了在旧中国极端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正在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阔步走向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我们深信,经过我们奋发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在新世纪一定能够再创辉煌,2001年的工作一定能够为“十五”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猜你喜欢

工作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