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人生识字聪明始”
2001-04-29柳斌
柳斌
小学识字教学十分重要,抓好了利国利民,抓不好不利家、国,殃及子孙。对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估计得稍高一些也不为过。在这里我想讲几个问题。
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识字教学。
人如果不识字就很难设想有什么其它的途径能够脱离蒙昧社会了。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很早很早以前,喜鹊便会筑巢,燕子便会垒窝,蜜蜂便会构建精致的蜂房,然而当人类已经离开巢穴,住进茅屋,住进瓦房,住进楼房,住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时候,喜鹊仍然在筑巢,燕子仍然在垒窝,蜜蜂也仍然在辛勤地构建它们的蜂房,还是像它们祖先那样。为什么人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因为人有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这就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创新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察、比较、思考、推理、筛选、传承、改造、发展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那么学习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学习能力是以读、写、算等技能为基础形成的。而读、写、算等技能又是以识字能力为基础形成的。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角度讲,识字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产生了一次光辉的、巨大的飞跃。人类正是凭借这次飞跃,脱离了蒙昧时代,开拓了高度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
创造文字的功勋是伟大的。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使众多的人能够识字的功勋同样是伟大的,甚至更加伟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不少种类的文字由于没有人认识,或者认识的人不多,结果这种文字就死亡了。比如,古代有八卦、河图洛文,那里面都有非常深奥的学问,但是由于它们没有能够被众多的人掌握,所以慢慢地消失了。回顾世界史,很多古老的文字慢慢地消失了,他们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了。我们的文字能够几千年不断,流传下来,而且能够发扬光大,与识字教育的普及功劳是分不开的。现在活着的文字,都是由于有众多的人认识它、使用它,而且在使用当中改造和发展了它。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识字教学、研究识字教学,把识字教学推上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現在很多同志非常重视教育,有非常迫切的心情,要多出人才,多出高级专门人才,要多办国际一流的大学。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真想办一流大学,那首先应当把我们的小学办成一流的。只有小学生是一流的,然后中学生是一流的,最终才会有一流的大学生出现。否则,实际还是只要吃第三个馒头的那种哲学。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是要从小学的识字教学抓起。必须肯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统一思想认识,而且加强一些理论的研究,加强一些宜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识字教育的重要性.
二、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各学科的教改当中,语文学科最活跃。在语文学科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多彩多姿的,思想是最为活跃的,成果也是最为丰富的,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就拿识字教学来讲,较早推出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教学法。近些年来,推出的又有“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字理识字、韵语识字以及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多种多样的识字教学法,形势十分喜人。
在识字教学领域,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争论,就是学汉字到底是难还是易。有的同志说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有的人认为汉字易认、易记、易学。我认为难和易是一对矛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汉字识字教学法,除了教育工作者的教改热情高、责任感强的原因外,汉字难学的因素恐怕也是不能否认的。汉字还是比较难学的,有人批评过识字教学少、慢、差、费、低,就是识字量少、速度慢、质量差、费时间、效益低。这里面有一个教学不得法的问题。语文教学在一段时间里存在着主要讲语文知识,分析课文层次、段落、结构,然后考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考试又是标准化试题,不去考语文应用能力而是考语文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但是应该看到,十多年来识字教改潮风起云涌,确实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着少、慢、差、费、低的状况,正在使识字教学由少、慢、差、费、低变为多、快、好、省、高,即识字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省时间、效益高,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以后,汉字难学时代正在或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将可能是汉字容易识记、容易掌握、容易学习。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众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努力下,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情况下,汉字教学由难变易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在这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汉字教学能否由难变易,关键是教学是否得法。要解决好教学方法问题,应当处理好几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要讲一点,绝不要太多。过去的弊病是知识讲得太多太细,而且要求太高太深。这种教学法与语言的工具性是不相适应的。掌握任何技能,关键都在于熟练,熟才能生巧。百步穿杨,在于熟练;卖油郎经铜钱孔注油入壶,分毫不差,关键也在于熟练。所以,技术讲求的就是熟练。而熟练的关键在于训练,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语文教学,都要少讲多练。
第二,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多年来语文课讲知识太多,把知识讲得支离破碎,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影响了语文课全面的整体的功能发挥。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要坚持听、说、读、写四会的原则,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四会,才能形成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满堂灌要不得,满堂问也不见得就好。关键是要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考你应那样一套死板的做法。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去求得提高。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是扮演导演、节目主持人、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
第三,要把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争论多年了。语文当然有它的工具性。但是仅仅把语文作为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所以要把工具性和文化性统一起来。语言文字是工具,否认语文课的工具性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但如果把语文课教成了单纯的工具课也是不成功的。文字和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离开文化的文字和语言,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语文教学从来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所以不要把两者隔离开,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课应该渗透中华文化传统教育,重视文化尤其是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当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点也适用于识字教学。一个人有了中国文化传统,他就能对自已应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于人之初阶段的教育,这是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育、识字教育关系密切的。
第四,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重在创新。语文教学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把需要很多时间讲清楚的东西用很短的时间讲清楚,把比较机械死板的东西变得生动活泼。这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可以做到。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会使得识字教学产生深刻的變革。我们需要利用这些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识字教学改革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创造出新的方法。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中有一些好的东西是常学常新的。比如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种传统不要丢。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倡背诵,提倡诵读。它不仅仅是识字、是语文,它还是文化,是思想,是情感,是中国人的情感所在,精神寄托所在。
三、要有执法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了,这是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一件大事。语言文字问题是人人离不开、处处离不开、时时离不开的东西,但平时又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一个是规范字,一个是拼音方案,一个是普通话,这三者,应该说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的三根基础性的支柱,不能动摇,动摇了就会出问题,甚至就会犯错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关系一个十二亿人口的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乱造简化字,以及否定简化字方案,否定汉语拼音方案,拒绝推广普通话等等思潮或行动都是极为有害的。现在有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要增强执法意识,依法办事,努力把语文教学搞好。
四、要贯彻“双百”方针。
语文教学要贯彻“双百”方针,识字教学也要贯彻“双百”方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竞争是好事,因为竞争能够出效益,竞争能够出质量。但在竞争中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中国知识分子过去有一个不大好的传统——文人相轻,这种影响在学术领域多少还存在。所以我们在教改实验工作中,在研究工作中,在创造各种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重视贯彻“双百”方针。每一种优良的教学法,都有一定的效果,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互相学习是最重要的。把人家的长处学过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力求减少自己的不足,使之更臻完菩。教改中难免有争论,在争论中最重要的是要互相尊重。要尊重他人的创造,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首创精神。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尊重自已。不尊重他人,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现在各种教学法很多,这是好事,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指责、互相攻击,就可以形成一个团结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教改局面。
总之,识字重要,识字教学重要。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