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方式
2001-04-29任勇
任勇
“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竟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竟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但“学习得更快”并不容易。如何利用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如何读书?如何追踪最新的教育教学动向?如何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思想?请看一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撰写的——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除了正规的学习,如帅范教育、继续教育、各类进修外,还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
学习,可以向名师学习,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教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口
“师不必贤于弟子”,还应敢于开诚布公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或不足,经常向学生学习。陶行知说:“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口”可见,向学生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口
一个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科学、文化书籍和杂志是不可思议的。就我来说,二十几年来,东买西购,已有7000余册数学、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书,訂阅了所有能订到的数学杂志和许多教育杂志。我在书海中获知与启智,在书海中探索与创新。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在我执教了20年之后,人到中年之时,会有这样一段难得的系统的学习机会。当我接到北师大的培训通知时,我就像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样高兴。
合理地、科学地、创新地学
高等院校,就像一座“宝山”,看你会不会寻“宝”。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这次培训,我希望能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能探到更多的“宝”。
关于纯学科专业课程。如《数学分析基础》、《代数学选讲》、《几何学选讲》等,我是以听懂和理解为主,以记为辅,但一定要知道这些内容在哪些书里有,以备日后细研和查阅,同时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学习。前些年,我在《数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联系高等数学知识,搞活中学数学教学》的论文,谈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这次学习,理论上又提高了一层,对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认识又深了一层,达到了“高观点审视中学数学”的境界。
关于学科教学问题。我是一边听一边与自己的实践、自己的研究对比、分析、思考,不完全盲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我对“学习科学”领域已有14年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成果,但我对“学习心理”的研究不够深入。这次学习,我特别注意这方面的学习,如对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确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许多地方与我的实践和探索“暗合”。通过学习,我对原有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教育心理类课程。我是以记为主,以听为辅。这些课程,老师多以讲授或投影进行,容量多、速度快,若不赶紧记下,“稍慢即逝”,先记下再说,课后再“回味”。同时,我还尽可能地购买或借到开课老师写的书,或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书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丰富、充实和发展这些讲座内容。如北师大丛立新老师讲了《关于活动课程问题》,我就买了她写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两书,还买了其他人写的《活动课程研究》、《活动课程教学技法》、《新型活动课程指导》、《现代课程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
对于外出考察。我是“全方位”的,不单考察数学课堂教学,还注意考察其他学科教学,同时还注意考察学校管理、校园建设、处室管理、年级班级管理、课程体系、文体设施等,对一所学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我是“精通几种,了解多种”。我是数学教师,外出讲学又多,我主攻“几何画板”、"WPS20W,“PowerPoint”,其他方面就尽可能多地了解。
关于图书馆的利用。我是“找我所无,找我所缺,找我急需”。对于我易获取的资料,如我订的所有中学数学杂志和我校订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我就暂时不查;而对各师范大学学报、教育译文、国外教育参考等,一般中学不易查到,我就重点查、经常查。
关于教法的学习。一是向北京名师学习,听课时我就注意大的方向把握,如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宏观把握,大胆超前,师生互动,情感沟通”,把课上活了;二是向学员学习,听学员的课时,我就想如果我上这节课,我该怎么上?与同学的课进行对比;三是向大学教师学习,好的大学教学,注重探索性、开放性,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灵活多样。听课中,除了学习知识外,我还十分注意老师好的教学方法,以便日后丰富自已的教学。
应学员要求,数学系共安排了9次“学员论坛”讲座,这也是学习的好机会。一方面,我本着“挑战自我”、“讲”学相长的想法,报了4个选题都被选中,内容是“学生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世界课堂教学历史发展的启示”、“心理教育”、“学校创新体系探索”,为了讲好学,你不进行深入学习、钻研行吗?另一方面,我虚心向其余5位学员学习,认真听他们的讲座,每次听了都有收获。
关于提前思考。面对多种课程,若是我熟悉的、以往有研究的,我就想,我将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若是我不熟悉的、以往少有研究的,我就先预习,读系里发的书,读自己提前购买(或借)的书,“打有准备之仗”。
关于时间利用。首先,要长计划短安排。全程学习、每周学习要有长计划;每晚临睡前,给第二天排个“节计划”,第二天便进入了“有序学习与活动”状态。其次,要学会运筹时间,学会“弹钢琴”。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好作息、内务、饮食、上课、上机、查资料、购物、拜师访友等工作。
基于“我要学习”的意识,加上能结合自己特点进行合理、科学、创新地学习的理念,这次培训,我自然是“超载而归”。
终身学习
培训归来,有这样一句话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是啊,无论是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为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都需要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实践、学习、科研、再实践”不断循环过程中,自己逐步成为教育教学专家。要不断实践,才能出真知;要不断学习,才能长智慧;要不断科研,才能高效率。
认真做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验课题。以往我们所做的教育实验,多半不规范。这次学了“真招”,就要好好实践。我这次报了两个课题,一个是实验的,一个是研究的。我想,其意义不完全在于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课题实验,学会了做课题。这样就能自觉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一名扎根于中学“土壤”的教育科研专家。
多读书。我在京城购了不少好书,乐颠颠地购书,就应该美滋滋地读。在北师大,我已读了20多本书,归来后还应该继续保持读书的激情,继续“疯狂读书”。当然,还要学会科学地读。一是按系列读书。如,我教数学,竞赛数学是一个系列,数学建模又是一个系列,力争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精于一地读书。如,我当副校长,我觉得张楚廷所著的《校长学概论》很适合我读,精读它,读透它,然后再“博览群书”:《校长学》、《校长素质论》、《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学》、《给校长的建议——101》等。这样就等于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一个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逐步扩大“作战”领域。三是分层次读书。如“创新教育”专题,我是这样从高层往低层读的:《创新教育》→《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等。这样对“创新教育”就有一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追踪教育类书籍,不断获取新知。京城许多教育类书店,多与我有联系,如人教社书店、九章数学书店、北师大书店、教育科学出版社书店、春雨书店、桃李书店等,均可索要订单订书;可托京城友人、学生购书;关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的新书征订;新华书店有不少新书预订单,也是一条路子;有些书可上网求购。向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购书大体相同。此外,杭州书林长年备有《中国教育书目》,有各类教育图书,购教育类书极为方便。
追踪几位教育名师,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北师大听了裴娣娜教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讲座,学术味浓,我听后很有收获。至少我认为她是代表当今中国教育科研中最具学术性的专家之一。追踪她,就等于追踪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最新动态。在北师大我们还听了肖川博士的报告,他那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不知读了多少遍,那注重人文性的激扬文字,那发自肺腑的真言实语,给人以反思和启迪。追踪他,就等于了解了中国教育前沿的思想,对教育有了全面、系统、深刻和细致的理解。购他们的书,收集他们的文章,是一种追踪;找机会向他们请教,索要一些资料,也是一种追踪。我想,以我对事业、对学生的忠诚与爱心,以我对教育对科研的执着与追求,他们是会为一个基础教育的探索者铺就路石的。
订齐资料及時学。大量数学的、管理的、教育的、部分文化科技的,我尽可能订齐,图书馆虽有订,但用起来还是自家的方便。我不吸烟,也极少喝酒,穿戴也花费不多,就是舍得购书订杂志。订了,就要善于整理、归纳,及时学习,及时掌握学术动态,不断研究新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水平。
网上学习。有学员说:“谁能借我一双葱眼,让我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是电脑,是网络。”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骨干教师,就应该建立“基十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学会在网上探索、研究,利用电脑进行资源管理等。
力争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口参加学术会议,是最能了解学术动态、进行教育争鸣的机会。如有可能,我要多主持或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多与大师、专家、学者研讨、切磋、交流,进一步提高教研水平。
适当进行教育传播。讲学是传播的主要形式,要讲学,就要系统钻研、深入实践,才有深度,才有新意,对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很有帮助。另外,一个地方搞一次教研活动,往往请多人讲学,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我曾与魏书生、张笛梅、董国华等老师一起讲过学,“顺便”听了高水平的讲座,获益匪浅。
震撼未来
学然后知不足。许多教授的报告和讲座,常常让我陷入反思,我感到自己“盛名之下潜伏着危机”,我是什么“师”?是庸师、教书匠?还是能师、名师、人师、大师?我的教学效果是最佳的吗?
这种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是刻骨铭心的。于是,一种责任感、“充电”感、使命感、紧迫感,一起涌来。
21世纪的教育将注视着我们这一代人民教师,“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这是每个学员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大家对这个问题又有更新的认识:“当教师就要当一流的高素质的教师。”为这“高素质”,就必须具有崇高师德,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教育教学能力,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
不少学员反思自己多年教学的得与失,认识到“归根结底是观念”!“成也观念,败也观念”。那么,新的教育观究竞是什么?这次算是想明了,那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发展:教育要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应该说,培训的感悟是多方面的,远不止上述所言。培训是暂时的,不断进取是终生的。教育探索,漫漫远路,吾将上下而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