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小课题”实验

2001-04-29龚春燕

人民教育 2001年2期
关键词:课题科学实验

龚春燕

创新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观,是相对于单纯传承学习而提出的。人类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继承和创新而向前发展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在长期发展进化中具备了一切动物所不具有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如果说是劳动创造了人,那么可以说是学习发展了人。而学习能力在人类的发展中也获得了提高。教育活动的出现,把人类积累的丰富知识系统化,用十分简捷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这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而成为人类社会的伟大事业。然而,伴随着这种进步,逐渐产生了许多弊病,或者说产生了“异化”,在某些方面走向了反面。这就是在教育中,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了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究和发现知识的锻炼机会,甚至有意无意地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于是,教育成为单纯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学习成为单纯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

“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为了深化课题研究,于2000年元月提出了开展学生“小课题”实验的构想,并于5月份展开实验。从某一角度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还必须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学生小课题实验,可以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

一、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看学生“小课题”实验。

什么是学生“小课题”实验呢?它是相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而说的。同时,它也说明了在学生中进行课题研究,课题要小、针对性要强、范围要小的特点。这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制定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1985年著名的“2061计划”基础上,经过1989年提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后,于1995年正式推出。《标准》总述中提出:“这部标准赖以制定的前提是,学科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科学是学生们要自己实践的事,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这部标准不仅仅要求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作为学生们学习诸如观察、推断和实验等诸种能力的过程,而且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要能描述物体和事件,能提出问题,能作出解释,能根据现有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传达给别人。”

《标准》内容有6个部分,都充分体现了“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这一主导思想。以第一部分为例,第一部分“科学教学标准”中有6条:第一条就是“以探究为基础的科学大纲的编制”。其中提出:“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育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第二条是“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所采取的做法”,其中提出:“在与学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探究上,坚持进行探究。”在‘探究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要组织好在学生中进行的有关科学思想观念的讨论”。“不仅要鼓励和培养搞科学的一些典型性格,例如有穷根究底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及对事物常常持怀疑态度,而且要鼓励和培养探究科学所需要的种种技能”。第三条是‘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所做的评价”。第四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的种种环境的营造”。第五条是‘使学校成为学科学者积极参与学习场所”。第六条是“学校科学大纲的编制与改进”。从《标准》可以看出,美国对基础教育的主导思想观念,是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因为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根本。这与我们提出的“创新学习”教育理论在基本思想观点上是一致的。美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如“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作者黄全愈用了较多的篇幅撰述他的儿子矿矿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实验,如8岁时研究“蓝鲸”,10岁研究课题《老鼠是否有决策的能力》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恰恰是我国基础教育所缺少的。所以教育部颁发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增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小课题”实验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举措。

二、从学生兴趣看学生“小课题”实验。

“小课题”实验强调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北碚实验小学通过学生小组每一周或两周了解一个国家的概况,学生就从本地实际出发,查找图书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认识这个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更为迫切。

从前,学校都有不少科技兴趣小组,学生们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开展研究探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我们能否为全体学生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笔者通过多方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比其他同学强。重庆求精中学初二龚泠西等5位同学确定了研究《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桶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课题,这是几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对他们的课题研究,老师也曾有过不放心,但在研究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工合作,广泛收集资料。在暑假里,她们先到重庆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到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走访领导和研究人员,到环保所、环境保护导报社走访专家,制定了调查间卷:“每天垃圾如何处理?”“你觉得最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什么?”“有分类袋装垃圾的习惯吗?”并外出实地考察,最后设计了由现在的“一桶式”改为“分隔式”的城市垃圾桶。这种有利于资源回收,有利于环境工人处理,尤其是对填埋不能降解的塑料制品的研究成果,得到环境保护局的专家好评:“你们是我接待得最小的、自己单独来调查访问的学生,你们已经有了比较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开县汉丰一小开展学生创新大赛,几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为了解下岗工人的生活情况,自己设计活动过程,拟定调查题目和提出的建议,着实让笔者感到这些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能力很强:

1.活动目的。

通过对下岗后再就业职工的采访,了解他们下岗的原因及心情、再就业后的认识,并想办法帮助有困难的下岗职工。

2.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分组联系采访对象。每组要求3至5人,建议采访人们熟知的卖卤鸡蛋的叔叔、印刷厂下岗的阿姨等。

(2)采访对象找到后向课题组长报告,统筹采访的对象。

第二阶段:

(1)分组讨论采访时提出的问题。(以下是其中一组的调查题目)

①什么时候下岗的?是什么原因下岗的?②下岗时候心情怎样?③您是怎么再就业的?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④请您谈谈对下岗后再就业的看法好吗?⑤您目前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吗?

(2)分组到位,完成采访任务。

(3)分组讨论,并整理采访稿。

第三阶段:

(1)组织全课题组学生交流,谈谈采访收获。

(2)提出需要帮助的下岗职工。

(3)讨论帮助下岗职工的行动计划。

第四阶段:

各小组分头行动,根据计划完成各自帮助下岗职工的任务。

该项小课题实验,培养了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竟争意识,激发了学生将爱心献给社会的热情,并通过采访的亲身体验,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优化了言行,学到了良好品德。

三、从科学研究看“小课题”实验。

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因此开展“小课题”实验的一般程序是,

1.营造研究氛围。通过讲座、参观访问,先期“小课题”研究成果等,激活学生的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2.选好研究课题。小课题来源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先期的实验中,以教师提出研究课题为主;二是发动学生提出研究课题;三是由于学生提出的题目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一个班在一个时期进行的“小课题”实验,课题不要太多,以小组形式,自愿组合,分工协同,联合攻关。

3.查阅有关资料。学生在选课题前要查阅资料,在确定“小课题”后更要广泛地检索资料。重庆巴蜀小学一学生为了进行‘让美回地球”的小课题研究,在网上下载资料上百篇。写出了非常漂亮的论文。

4.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达,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的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5.选择研究方法。课题组要根据课题实际,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有些选用文献法,有些选用调查法,有些使用实验法,还有些根据观察得出结论等。

6.組织课理实施。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7.举行成果交流。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同时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当然,学生“小课题”实验,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学生从中悟到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课题科学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研”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