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新世纪的合格教师你准备好了吗?

2001-04-29田菊影胡久红

人民教育 2001年2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教师

田菊影 胡久红

2001年的俪年钟声已经敲过,历史翻开了新纪元的篇章。人们踏着信息高速公路,驰骋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道上,同时也必然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健,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不可避免地落在了每一个教师的身上。

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是孔老夫子、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徐特立、叶圣陶、斯霞等从古到今堪称师表的教育家和成千上万的名教师,组成了星光闪烁的优秀教师群体,是他们“有教无类,、“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如今,身处机遇和挑战井存的21世纪,中国要加速发展,要在国际较量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故,取得胜利,教育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呼唤教育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期盼各级各类学校能培养出多层次、高索质的人才。人们也清楚地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今天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全国名权——北京四中,每年都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以十分真挚的感情写下了“我心中一位好老师”的短文。让我们摘录其中的两段:

“他是个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到了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和爱戴。他能极认真地看待生活,绝对没有‘难得栩涂的懈怠。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微蹙的眉间隐约透露出他的忧郁。他是深沉的,而且感染着他的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位老师,他是博学的,且博古通今。在课堂上,他可以行云流水纽地引用诸多名家的名言来补充我们的大脑,呼唤大家的爱国热忱。

“听他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真的,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古绝句,或是看他书写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喜欢屈原,闻一多,对于许多豪杰,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想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想主动去欣赏草木间的勃勃生机和顽强的毅力。他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名师。”(评李家声老师)

“她有一种人格魅力。她的可贵在于能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她显得年轻,最根本的不在于她的外表,而在于她有一颗充满希望、充满善良的心。她在你需要倾诉的时候,是忠实的听众;在你需要信心的时候,给你各方面的鼓励;在你放松、懈怠的时候,她会约束你,但从不在别人面前羞辱一个学生:在你遇到不公的时候,她会站在正义一方与你一道鸣不平、讨公道……”(评杜赖老师)

四中还有一位班主任,在批改学生交上来的周记时,发现有个学生拿了个破本子,胡乱写了几行就交差了。这位语文老师本该批评这个学生,可她却什么也没有说,找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本子,第二天带到教室对那位学生说:“小王同学,我送你一个新的周记本。”学生呆住了,缓缓地接过老师递过来的本子。从此他喜欢上了语文课,每每能认真完成作业。他的家长也惊喜地说:“现在每星期写周记成了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到,学生喜欢知识丰富,博学多才、道德修养高、充满朝气和爱心的老帅。如今的学生已非同以往,他们接触信息的面广,自尊心强,喜欢独立思考,自认为很时尚,很现代,遇事总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评判好老师的眼光很挑剔、标准很高。

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

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像李老师、杜老师那样赢得学生爱戴的。就全国而言,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虽趋于稳定,但文化程度、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正如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分析的那样:教师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员很少流动,余缺不互补,学科不配套,素质不造应,待遇不落实。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休素质日益成为主要矛盾。为此,国家推出了“21世纪园丁工程”,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聘任办法》,开始在教育系统实行教师聘任制,并准备制订《教师考核办法》,逐步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认为:多年来,为中小学校培育了大批师资的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在走进新世纪的门槛之后,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故。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目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随着加入WTO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对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其管理体制,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师范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其次,全面推進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教师的工作形成沉重的压力。第三,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师范教育如不率先实现信息化,就不可能培养出驾驭新时代讲台的教师。

教育改革的号角在吹响

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书育人的主体——人民教师群体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马立司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准备从三个方面推进师范教育的改革。一是以师范教育体制改革和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为切入口,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对师范教育的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全面推进各级师范院校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下大力气提高薪师资培养质量。三是人力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千方百计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快师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师范教育跨越式发展。

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管培俊副司长认为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教师是一个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思想倾向引导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

既然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入们又对新世纪的人才标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那么开启智慧的大门、传播知识与文明、为下一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马立司长将21世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策二,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适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第三,教师要有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第四,教师应该其有专业技能。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对教师来说缺一不可。

尊重学生 为学生服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国家总督学柳斌认为: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还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落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神、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他说:“现在有些老师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对象,缺乏对接受教育的客体的一种尊重,有的甚至缺少感情、缺少爱,这怎么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现在教育战线出现的各种恶性事件,一般都与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有关。”

师生关系问题是与教师角色的定位紧密相连的。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尊崇的是师道尊严,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旧有经济体制的逐步淡出,这种观念也必然要被打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资深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对学生称呼老师为恩师,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说:“老师对学生没有什么恩,教育学生是你的天职、你的责任,不是你的恩赐。老师应该义务观念多一些,权力观念少一些。老师对学生要有服务的态度,因为学生是我们生命的延续。”顾明远教授分析,恩师的说法与我国长期延续的官本位思想有关,过去“官”和“师”是一致的,考上状元要拜老师,自称“门生”。其实考官根本没教过他。所以,顾明远教授提出新世纪的教师应是为学生服务的。

安徽省合肥市教委主任林存安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把教师比做是学生的服务者,提出“教师这一职维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注意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傲好服务。”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自觉地帮助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是湖南省株洲机械电子工业学校教师雷久相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雷老师的班上曾有一个染上了游戏机瘾的学生磊磊。他的母亲流着泪找到雷老师,哀求救救她的独生子。雷老师诚恳地与磊磊谈心,和他交朋友,并拜他为师学电脑。在雷老师耐心诚恳地帮教下,磊磊告别了电子游戏室,和老师一起学会了打字、排版、编程、上网,还参加了学校计算机特长班,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他后来以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过去,人们往往认为人才都是有重大科技成就或有突出业绩的出类拔萃者。这种片面的人才观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观,必须彻底转变。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呢?顾明远教授描述说:“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有实践能力、勤奋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树立这样的人才观,就不至于单纯用学习的标准、考试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

柳斌同志对这个问题剖析得十分透彻。他认为,我国的教育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公布以后,才由精英教育体制向国民素质教育体制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增强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不要把有些孩子着做是不可教育的,把他们放在教育对象之外。他说:“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同等光荣的、同样有价值的事情。”

事实上,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的争论,在教育战线上一直存在着。天津二中刘玉岭校长认为: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气质、性格、兴超爱好、智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币足强的创造性,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谈到更新教育观念时,顾明远教授还提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了。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老师只是其中一個渠道。同时,老师也要学习,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会落后于学生。他提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以往我们总是讲“教学相长”,而真正理解和做到教学相长的教师并不多。这恐怕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陈腐的教学模式分不开。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就连学生座位的排列,老师教案的设计,都离不开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定势。早在6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谈到教育改革时,就明确提出要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一思想得到了一些先进教师的响应,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或许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直至今日,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课堂上,还没有普遍废除注入式,还没有大量出现那种学生和老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局面。

顾明远教授将他多次出国考察交流的教育情况和我国的现状加以比较后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除了教师的学历都比较高以外,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也与我们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教师主要起着观察学生、设计教育环境、帮助和启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作用。

对中西方的两种教学模式,顾明远教授比较分析说,西方学校的课堂教学,老师很少讲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大家来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面我们的所谓启发式是老师帮助学生去考虑问题,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西方的教学不强调结果,而是强调过程,结沦并不重要。现寮研究一个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这个过程,引发积极的思考。所以他们的学生比较有创造性,能提出不同的看法。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是强调结论,一是一、二是二,学生把答案答出来就行了。这反映了教育思想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素质的不同。

可喜的是,这种不同正在逐步被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林存安主任就感到,新世纪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说教式为启发式,努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师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较高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方法的关心要甚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多少的关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师德的灵魂是爱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柳斌同志明确提出:教师要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要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爱生如子,忠诚于教育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对自己最重要的要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

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规矩,在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才能生存发展。教师的职业则具有更神圣的使命。顾明远教授形象地比喻说,自然界的很多动物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性自己。我们如果把培养学生当做自己生命的廷续,站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来看待教育,就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曾经有人提出师德的灵魂是爱。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砚念,教师只有真正把教育看做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而不单是谋生的手段,他才能尽心尽力来培养好学生。”

北师大实验小学中年女教师郭启玉,参加工作已经有26年了。去年她接了一个毕业班,班上有个女孩学习很不专心,各门成绩都很差,小测验经常不及格。有些老师觉得该生肯定要留级,毕不了业。郭老师没有放弃,几次到这个学生家去家访,了解到她的父母都是重残而且无业,在这样一个生存都很艰难的残疾人家庭里,孩子的学习无人辅导,成绩就可想而知了。郭老师和她的父母商量后,把这个学生带回自己家中,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吃喝,为她补课,督促她努力学习。老师的关爱像甘泉一点一点地滴洒在学生心头,也激起了她发奋学习的劲头。几个月过去了,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许多人都说郭老师创造了奇迹。学生的家长更是感激不尽,专门给学校送来了一面大锦旗。

这样的事例,在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校里,数不胜数。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他对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老师的每个动作,包括手势、表情、眼神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和示范。有时老师一个慈祥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有人比喻师爱胜过母爱。的确,师爱比母爱更伟大、更祟高,他不但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还要用爱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指引和带领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舒级压力 调整心恋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徐岫如研究员曾对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过调查统计,发现在教师群体中簧神经症的占10%以上,而在其他取业人群中这个比例平均为2%左右。这种现象与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有关。以往的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尤其是一些地方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奖惩挂钩,更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众多的教育专家提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年来,积极探索成功教育的上海市阐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对此看法是“心宽百事兴”。他要求在教师中“宣传大气文化,营造发展的和谐环境”。他说,大气是健康人格具体表现之一,也是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由于我国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各种观念的碰撞、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可能加重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使教师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影响甚至会带到课堂中。如:对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不能一视同仁;或因成绩不好的孩子影响了教学质量和自己的评优晋升,而对他们不公平对待等等。这些做法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厌学、逃学和攻击性行为,甚至是严重的心理障碍。长期处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损害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北师大实验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史玮,虽然很年轻,也感到当一个好老师越来越不容易了,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她说,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心理压力都很大,出现的心理疾病案例也很多。教师在社会上本身也是多重角色的,既为人儿女、為人父母、又要为人师。同时,教师也面临来自学校的、学生的、家长的各种压力。所以,学会舒缓压力,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灵魂的教育需要心理的沟通

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首先要力求自己的品德高尚、人格趋于完善,也就是“正人先正已”。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才能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北京实验二小怡海分校的史德志校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感概:“因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人的教育只能由人来完成。不应简单地把教育理解为知识的传递和积累。人是有思想、有感愉、有意志、有信仰的,重要交往,需要榜样,需要规范的。”他认为应该把学生当做一本书、一幅面,去细细品味。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儿童的发展上。

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做园丁,那些被施救的对象——学生,很希望自己能像禾苗一样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尤其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遇到困难、碰到沟沟坎坎、心理出现障碍的时候,特别渴望老师能理解他们的苦闷,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记者还记得在北京三中的学生座谈会上,当问起希望老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时,在场的学生几乎一致回答,老师应该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爱好。心理学,这个曾被认为高深神秘的字眼,现在却经常挂在学生和家长的嘴上,成为他们期盼广大教师能具备的一种素质。

教育亦在无言中

以往许多教师包括学生家长认为,老师教育学生无外乎表扬或批评两种方式,而且普遍觉得批评才是教育。经常有家长到学校对老师说:“这孩子交给您了。您该管的管,该批评的就狠狠批评。”所谓严师出高徒。对此,郭启玉老师不敢苟同。她的看法是:整个时代正在变革,教师要转变观念。老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那样才行。

北京三中的一些学生最反感老师在批评自己时,又讽刺又挖苦,还向家长告状。个别老师因为一个学生犯点小错误(如不交作业),就在课堂上唠叨半节课,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也等于惩罚了全班。学生们的反感,说明批评、说教的方式不仅很难起到教育作用,而且往住产生副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效果最显著呢?邱济隆向我们讲述了一件真实的小事。作为窗口示范学校,四中的校规校纪是极严格的。某天,一男生在宿舍违反了校规。宿舍管理员当即按规定办事,向他下达了停宿通知。停宿意味着只能走读,这个大男孩后悔了,因为他家住在市郊门头沟,离学校几十里,怎么上学?他硬着头皮找到班主任说:“我错了。”准备挨一顿批。可是,这个中年男教师只略一思索说:“这样吧,我家正好还有间房空着,你就住我家,咱俩上下班一起走,做个伴儿。”学生的眼泪剧地往下流。没有丝毫的训斥和责备,却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直到今天他大学毕业当了医生,还常常回忆起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苦心。

这就是教育——无言的教育,既没有严厉的训斥,也不用反复地责备,老师的行为就教会了他怎样待人、怎样处事、怎样发奋学习。与那些高声斥责、严厉批评相比,这种尊重学生人格,呵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深为今天的学生所接受,因而能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变教学工其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

当人们走进城乡那一座座标准化的学校,参观一间间装备现代化的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时,是否想到那些投影仪、计算机、交互式校园网等等,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它们所引发的教学资源、教学的时空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是无可比拟的。同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实例一样,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进,必然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如果在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方面缺乏倩心和紧迫感,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就不能更新,其结果必然落伍。

上海市题桥中学的徐忠老师曾在《文汇报》关于“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讨论中,讲到了这种落伍给自己带来的尴尬:“我布置了一道师生一起搜集有关‘减负话题的课外作业。结果,部分学生完成的远比我快且完美。他们靠电脑轻松上网取得信息,而我却只能靠翻阅报纸、剪报、抄录。我汗颜于自己还没有掌握操作电脑的技能。从学生那里,我感到了语文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必然到来的改革。”

如今,不必到上海、北京、广州、苏杭等地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沿去,单是到合肥、成都等经济尚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走一走,就会发现那里的中小学教师踊跃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的学习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教给学生崭新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及运用能力,而这正成为人人追求的新时尚。

河南省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李清喜老师在给本刊的来稿中写道:“新教育技术的引进,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外语水平,加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尽快成为科研型教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大多数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把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就会跃上又一个新台阶。

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流。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合作和创新精神,就能在信息时代抢占制高点,开拓新技术;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柳斌同志就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他说:“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提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發展,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真正挣脱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辟教育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舅新课题,吏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思维定势。比如;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科技馆、天文台、农作物栽培基地和工厂……让学生在实地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在实峨中多集道地去寻找、去探索、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然后经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应该说,具有这种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普及的地区,已经逐渐成长起来,

变德育课程为每时每刻全程育人

全国各地每一所中小学的课程表上,都排有思想品德课、政治裸及少先队和共,团活动的时间。众多学校的校训上都醒目地写着“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德育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效果如何,不用世人评说,着看各大媒体及专家、学者对青少年问题的调查分析,人们的心里都会感到沉甸甸的。德育难道仅仪是德育教师、班主任、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能否自觉地在课程中渗透以德育人的观念呢?

“要把德育放在核心的位置,并且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去。”柳斌同志强调这也是教师要材立的正确观念。他认为,“德育重要,从口头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反对。问题是有些教师还没有完全形成一种德育意识,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不到位,德育的重要地位得不到落实。”在一些学校里,学生往往在政治课上学的是一样,在其他课上感受的又是另一样。这不能不给每一位教师敲响警钟:无论你教的是哪门课,以德育人应当贯穿始终。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形响着全部学生。”一个好老师不论他教的是哪门课,都会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拼搏精神,潜移狱化地传授给学生。

史德志校长简要地把教会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学习,作为评判好老师的标准。他的理由是:学生爱学校,是爱祖国的思想基础;学生爱老师,是爱人民的思想基础;学生爱学习,是爱事业的羞础。诚然,每一个人评判好教师的标准可能各有不同,但有一条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他要在课堂上和在与学生接触的每时每刻都要教会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有作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新年伊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用三年时间,完成对全国近一千万在职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这也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可敬的教师们,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你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