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言行艺术(一)
2001-04-29黄欣欣
黄欣欣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因此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主要是针对0~6岁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这个时节也是儿童大脑生长发育的最佳期。儿童的气质、性格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基因遗传,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后天的教养,因此,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往往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儿童最初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语言”来认识世界的,这是儿童的两大优势潜能,3岁前,幼儿主要通过看和听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即人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情景领悟、成人指导等,这些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可划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暗示能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培养儿童良好的心态,而消极暗示则使孩子情绪低落,逆反心理加剧,自卑自弃,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暗示”实际上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那么家长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应该如何把握言行艺术呢?
1婴幼儿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就是系统地培养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开始,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托和在家是一样亲近的,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把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幼儿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尤如告诉孩子,幼儿园就像“地狱”一样。
2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时正是自己心情愉快孩子欢愉的时候。可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却没有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例如这种时候。你完全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或者问:“你今天掌握了什么本领吗?学了哪些知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会问孩子:“你今天吃的什么菜?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等等,只着重于孩子物质养育而忽略了精神养育。
3“拔苗助长”,一心想让孩子早日成为“神童”是许多父母的通病,强迫性的、枯燥的要求孩子早些识字认数,背唐诗,却忽略了该年龄幼儿的能力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因为3岁前的幼儿主要是印象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家长可以在生活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的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但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强迫。例如,3岁前让幼儿认识1~10的数可用儿歌形式:1根手指表示1,小鸭表示2,耳朵表示3,4像彩旗飘,5像鱼钩弯弯绕,6像小蜗牛,7像小镰刀,8像缺嘴的小葫芦,9像气球空中飘,10是小碗和小勺。这样就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了1~10的数字,容易让幼儿产生兴趣。
4“越俎代庖”也是一些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表现,他们不顾幼儿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不是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而是在幼儿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参与节目中,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干,抢着帮孩子回答问题或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这样做容易损伤幼儿的自尊心或养成其贪大喜功的心理。其实,幼儿的想象力有时超过了成人的思维范围。例如有一则脑筋急转弯题:“树上有5只鸟,有个猎人开了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鸟?”成人很明确的说1只也没有了。可是孩子想象力却比你丰富得多,有个孩子说:“还剩下3只,因为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吓跑了,树上只剩下3只翅膀没有长好的小鸟。”另一个孩子想象力则更丰富,他说:“还剩下4只,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不会飞走,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正在树上护着自己的孩子呢?”多可爱的语言创造力和符合逻辑的思维啊!
(未完待续)
(编辑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