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迷失在“生育观偏执”中

2001-04-29滕修胜

祝您健康 2001年7期
关键词:心理医生B超生育

滕修胜

婚后的妍一直希望生个女孩。怀孕后,她担心怀的是男孩,便上医院要求做B超检查。医生说刚刚怀孕还不能鉴别胎儿的性别。为此,她吃不香、睡不宁,常常在梦中惊醒。

妍的丈夫鸣对此很不理解,对妍说:“我家三代单传,按常理你应该希望生个男孩。生男生女并不能随人所愿,我不强求,你也不必计较,顺其自然吧!”妍一听便火冒三丈:“我不要生男孩,男孩淘气,长大了让人讨厌!”让鸣更不能理解的是,妍不断上医院请求做B超,虽一再被拒绝仍不能打消她的念头。本地不行,她又到外地寻找做B超的机会,最后终于如愿。然而,担心成了事实,医生告诉她,她怀的很可能是男孩。她回来后大哭了一场,声称要打掉这个孩子。

这期间,不断有亲友来劝她接受事实,并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听的多了,妍也觉得有道理,可就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态度,克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表现得更加焦虑不安。鸣怀疑妻子有了心理障碍,陪妻子去看心理门诊。

心理医生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认为,妍的生育观偏执可能源于儿时的“角色自居”。角色自居是儿童时期形成的“性别自认”的一种心理活动。即通过“角色自居”把自己看成是男或是女。儿童性别自认的形成是由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和自己性别相同的成人,特别是模仿父母的行为,从而产生自居作用的结果。儿童进入自我意识阶段以后,如男孩由于害怕和嫉妒等原因对父亲产生防御性自居作用,女孩则对母亲的温柔慈爱产生感情性自居作用,从而促成他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因此,儿童性别自认与父母的影响关系最为密切。

正确的性别自认源于合理的角色自居,即承认真实的“自我”。只有过分“自居”,超高自我角色评价才会导致自认偏颇,形成幻想的“超我”。如在孩子们中间经常发生这样的争执:“女的比男的好、男的比女的强”便是出自过激的自我角色自居。妍就是把孩子作为理想的“超我”替代者而造成自己生育观偏执。

心理医生的分析被鸣所接受:“是的,她平日就是喜欢女孩,和女孩子在一起会兴高采烈,有说不完的话;讨厌男孩,别人家的男孩亲近她,她也冷漠相待。”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妍答腔道:“就是嘛,女人才是家庭的主人,哪个男人不依赖女人?我喜欢女孩,自然希望生女儿。”心理医生笑着接过话题:“问一个你不要见怪的问题,你母亲是否也这样认为?”“的确如此,在我们家里,妈妈是主宰,她在外面是经理,把那么多男人管得服服帖帖;在家里,她把家掌管得井井有条,对父亲说一不二,我爸爸不仅听她的还惧怕她三分。我从小看不惯爸爸,他只知道上班、打麻将,很少关心我。”

接着心理医生做了如下分析:“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你们家中母亲占主导地位,父亲不仅依赖她,对你关心也不够。这就形成了你对父亲(男性)的排斥心理,而受你母亲慈爱形象和事业成功的影响,产生对母亲感情的自居作用并形成‘超我(女性)的性别自认。以‘超我自居则认为女人比男人强!并导致成人后的生育观偏执,形成执意要生女孩的顽固信念。”

找到了妍生育观偏执的原因后,心理医生对她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重新认识、评价男女的优劣,消除偏见。二是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三是服从家中多数人意见以权衡利弊。可设想,如果你怀的是女孩,丈夫、公婆都像你一样坚持要男孩怎么办?四是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科学生育观,不把评价男女的优劣放在孩子出生之前,而是放在日后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上,承认男女各有所长,关键在于培养。

显然,妍的偏执心理不可能因一次咨询就能彻底解决,即使她打消了念头,由此带来的心理阴影也会长期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对做父母的警示:作为父母,在孩子儿时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的性别自认氛围,以正确的行为影响、规范他们,保持正确的性别自认和适当的“性度”。比如做父亲的不要把培养女孩的事全交给妈妈,要重视以父爱影响女儿,让她在自认中保持一个合理的“男性度”,就不会出现偏执的角色自居。做母亲的要重视自己对男孩的影响,让孩子在性自认中既保持“男性度”,又有适度的“女性度”。父母皆应注意引导孩子对配偶的敬重、信赖,以避免孩子对异性产生认识偏离。这样,他们便会男不弃女,女不轻男,为日后形成正确的生育观奠定牢固的心理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医生B超生育
B超、彩超检查如何选择
所谓失败
写字的尴尬
所谓失败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更大的负担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