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欢迎这样的交流”
2001-04-28
本刊讯 10月15日在北京开幕的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台湾、香港、澳门、上海和北京的教育同行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在开拓新世纪、创建澳门特区双重历史使命中,澳门教育也肩负着两大育人目标:发挥全民教育的功利性和逐步体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权利性。”澳门中华教育会监事长刘羡冰女士侃侃而谈。
香港代表关心的是如何给教师更大的空间。香港中小学教师的负担非常重,除了繁忙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上,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近年给学校发放的“学校发展津贴就是专门解决这一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台湾的教育界人士则畅谈教育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师说》杂志的主编郑弼仪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培养立足于国际社会的现代公民的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钟作慈对正在大陆地区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理论基础及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变革做了概述。而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代表介绍的是他们最新的教育改革经验——构建“套餐式”学校课程结构,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
研讨会的话题是广泛的,公民教育与个性发展、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教材改革与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这些当今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都走进了与会者的视野,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以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甚至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公民。
作为民间组织的研討会,这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此次研讨会的承办者——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负责人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教育领域的交流,促进各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上海的一位校长说,参加这次会议收获很大,一是接触了许多新理念,了解了台港澳教育的新动向,开阔了眼界;二是发现了先进的教育改革信息,可以直接借鉴,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启示:我们欢迎这样的交流。
(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