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制造:不仅是大凉山的声音
2001-04-07顾阳
顾 阳
‘彝人制造',是彝人制造我们,我们制造音乐,音乐制造美,它是民族和时尚的代名词,它承载了我们的理想。世纪之交的乐坛,令人眼花缭乱。作为一种最难操作与控制的系统符号,音乐在不断走向多元、不断向民间靠近的同时,以一种不驯和拒绝的姿态“反叛”着现实。直到有一天,我们在民族音乐的圣堂中听到了一个来自犹如传说中的声音,清澈如水,流畅似云;他们从古老的彝族传说中采撷了智慧的果实,酿成一曲曲充满野性和自然之韵的歌曲;他们出道不久,却吸引了世人的无数眼球和耳朵,不仅歌迷好评如潮,2000年CCTV MTV音乐盛典最佳民歌新人奖、流行音乐总评榜最佳组合、2000年春节晚会最受欢迎节目奖等荣誉的获得,也成为了他们不凡业绩的佐证之一。这就是彝人制造——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小伙子们的演唱组合。
北京一个秋日的午后,在煤矿文工团安源演播厅的现场,记者采访了正准备录制节目的彝人制造组合。这三个彝族小伙子刚刚从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归来,脸上还挂着几分的倦意,但是一谈起音乐,他们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疲惫也似乎不翼而飞。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对音乐的感悟和领会、热爱和执著,他们通过“放荡不羁”的尝试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一点使我感动。
《传说中的英雄》:“黑虎三人组”
彝人制造的名字,冥冥中让人感到一种洪荒中的神秘,就象遥远的大凉山,它那纯朴原始的文明总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大凉山最好地保留了我国彝族的原始社会形态,彝族的一部分人口也聚居在那里。彝人制造的三个小伙子就是大凉山的彝族,而且三人还沾亲带故。今年28岁的曲比哈布是组合中最大的,其次是曲比哈日——他的亲弟弟,倮伍阿木最小,是曲比哈布和曲比哈日的表弟。也许是身为大哥的缘故,曲比哈布平时不爱说话,给人很稳重的感觉;哈日则不同,活泼健谈,常能与陌生人聊上半天;阿木则象一个腼腆的大男孩,一笑起来阳光灿烂,其中略带几分羞涩。
在大凉山茂密的千年原始丛林里,彝人组合的三个年轻的小伙子留下了他们的成长脚印。在那里,他们也像其他同龄人一样有着快乐的童年、困惑的少年以及萌动的青春,不同的是大凉山原始的奔放赋予了他们独特的野性气质。
童年快乐的时光常常把他们的思绪带回哺育自己成长的梦里家园,在一些演出的空隙,他们经常谈起过去的趣事来,旅途的乏味和工作的劳累也于不知不觉中消逝殆净。我想,在他们那充满了艺术细胞的脑海中,一定深深地烙下了丛林与群山的身姿,这些对家乡最初的印象成为了激发他们无限艺术联想的动力。倮伍阿木曾不厌其烦地向歌迷谈起家乡和童年的生活,话语中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动:"小时侯就喜欢唱歌,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就会唱歌,那样我们才会睡着。白天山上回荡的都是山歌,生活中缺少不了音乐和唱歌……春天的大凉山最美,满山都是索玛花;夏天是一个最棒的空调,热的时候你可以在森林里面,特别的凉快,还可以喝高级的矿泉水;秋天是金黄色的,满地都是成熟的荞麦;冬天是银白色的,山顶上的雪一年四季都不会化……"遥远而熟悉的记忆,把他们带回了美丽的大凉山。“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彝人制造组合的成立充满了偶然的激情。那是1995年10月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酷爱音乐的曲比哈布、曲比哈日和倮伍阿木三兄弟凑在了一起,因为得大凉山之灵气,他们都有一副好嗓子,又志同道合,于是有了成立一个演唱组合的最初想法。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指望成名出碟,没有指望成为耀眼的明星,只是共同的爱好,把他们紧紧地系在了一起————“黑虎三人组”。在这三兄弟追求音乐梦想的道路上,凉山州老州长巴莫尔哈先生是一位不可不提的人。这位同样热爱音乐的善良老人,对三兄弟的成长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和呵护。曲比哈布告诉记者:"黑虎三人组"就是老州长给他们的取的名字。“黑虎”这个听起来挺俗气的名字自有它的意思:彝族以虎为图腾,彝族人们都相信图腾能给人以庇佑,虎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象征;黑色是彝族三色文化的主色,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黑虎”里面寄托了老州长沉甸甸的希望。
1997年5月,在巴莫尔哈老州长的帮助下,后来更名为“彝人制造”的“黑虎三人组”推出了成立以来的首张专辑——《传说中的英雄》。这是一张用纯彝语演唱的专辑,仅限于在凉山发行,尽管如此,《传说中的英雄》仍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异常强烈反响。少数民族的歌曲、歌声,再次向世人传达了它文化的独特性,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走到今天仍然保存着天籁般的韵味和单纯而美好的情感,这些使得《传说中的英雄》在音乐工业化的时代中闪烁着奇特的光彩。《传说中的英雄》给三兄弟带来了巨大的鼓舞,1998年,三兄弟毅然决然辞去了家乡的工作北上京城,去追寻自己的音乐理想。
“彝人制造”京城寻梦
北京——一个包容而又苛求的城市,约束与自由、成功与失败。每时每刻都在被上演和重复。和很多外地人一样,来北京的那些最初的日子,他们居无定所,经济的窘迫常常使他们陷入尴尬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浪迹”在北京的高校里,尤其是汇集了全国56个少数民族的中央民族大学,成了他们朋友、知音最多的地方。彝族人热情好客,老乡观念重,尽管学校里制度明文规定不允许留宿外人,老乡们还是通过纷纷出谋划策,尽力帮他们顺利地躲过宿舍管理员的眼睛。
“最艰难的时候,别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我们一天的口粮是一把面条,而且买盐的钱都没有,但那时我们却吃得很香甜;许多个晚上,我们是相互依偎在深夜无人的楼道里度过的。即使是这样的日子,那时的我们依然很快乐,因为信念不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其实,我们也很满足,因为我们是在做音乐而不是为音乐而做音乐。我觉得一个音乐人的思想理念应该是自然的,但需要过程。”三兄弟的经历让人吃惊,也让人佩服。正是那时艰辛的生活,让三兄弟深深体会了生存的不易,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幸运之神很快降临到三兄弟身上——一位在某乐队的朋友把这三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子介绍给了鸟人艺术公司的老总周亚平,“没想到周老师听我们唱了两首歌就说:‘不用唱了,咱们谈谈怎么合作吧。第二天,我们就正式签约了。”对于更名为“彝人制造”一事,哈日解释说:“所谓'彝人制造',是彝人制造我们,我们制造音乐,音乐制造美,它是民族和时尚的代名词,它承载了我们的理想”。
从自由音乐人到签约组合,彝人制造有着自己的想法。彝人制造的主创和灵魂人物曲比哈布告诉记者:“彝人制造所演唱的歌曲都是我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我们目前虽然走的是一条商业化的道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不管是早期的《乞爱者》、《我要你》,还是最近的《美丽女鬼》、《毕摩与恶魔》、《肉眼看不见的巨人》、《梦中花》、《黑色故事》,都是我们内心的呼唤和真情的流露。”
彝人制造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恰到好处。当流行音乐给都市人带来太多太多的矫揉造作甚至是无病呻吟时,彝人制造的出现无疑给这种沉闷的氛围带来了一种清新的、久违的感觉。彝人制造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2000年CCTV/ MTV音乐盛典最佳民歌新人奖、流行音乐总评榜最佳组合以及2000年春节晚会最受欢迎节目奖等多个奖项。年轻的彝人制造正走向他们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以眺望的姿态面向未来
彝人制造的歌是感人的,他们的歌曲里溶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使得他们的歌声既遥远飘渺,又真切朴实。
彝人制造崇尚一种自然、发自内心的音乐,但决不排斥那些商业化的艺术,他们努力尝试着使自己的音乐更加饱满、丰富,更具有生命力。他们不想做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却“奢望”有一天能成为一颗钻石般闪亮的恒星,也许他们永远也达不到,但他们从未停止过追求。毕竟,这群来自大凉山的“彝人”的后代们还很年轻,而且机灵、活泼,充满着奇异的创造力。
关于将来的发展,“彝人制造”的三兄弟显得很有信心。他们骄傲地告诉记者:“彝族有着丰富的音乐和深邃的文化,单单是这方面的积累就够我们终生受用了。但我们又决不是‘安分守记的,我们喜欢自己民族的毕摩教音乐,同时也喜欢非洲音乐、拉丁音乐、摇滚音乐以及布鲁斯音乐,只要是优秀的,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我们的音乐始终要保持前卫。”对于这种“前卫”,曲比哈布说:“我们的前卫不是指争取在某种音乐流派中的领袖地位,而是要做出一种别人未做过的、不敢做的或者做不出来的音乐。这种音乐或许很悠扬动听,或许很婉转凄美,甚至很情绪化,带有一定的野性色彩,但它们一定是属于彝人制造的。”一脸的真诚和桀骜不驯,对民族传统的思考和对现代文化的拥抱,彝人制造在都市拥挤不堪的人群中更像一群“张望”的猎人。我知道,在音乐和听众面前,彝人制造将始终保持着一种眺望的姿态。在彝族,有一个名叫支格阿鲁的勇士,他是彝族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彝人制造这三个年轻的小伙子说,他们也想成为英雄,成为创造完美歌声的音乐英雄。
彝人制造的第二章专辑《彝人制造(二)》已正式发行。我们衷心祝愿彝人制造: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