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认识的历史演变

2001-03-10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6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李 瑗

资本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人眼里,很长一段时间被看成是"万恶之源",姓"资"姓"社"问题又曾经是前些年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个解不开的结,并且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敏感话题。然而,历史已经说明,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的种种不正确观点,造成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失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潮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的重要条件。现在,"十五大"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这个回答正是总结了我党历史上关于这一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理论和实践的结果。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认识、理解资本主义的?有哪些正确的思想,又有哪些失误?这里,我们主要就毛泽东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作一历史考察和研究,它将有助于我们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更好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所谓"二次革命论",即主张先由资产阶级领导第一次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由无产阶级领导第二次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两次革命中间,横隔着一个长期的和平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万里长城。另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即无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同时进行反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两种观点都被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我们党真正对资本主义认识走向成熟和系统化、理论化,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毛泽东描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上。

如果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许多观点来源于马克思和列宁,那么,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可以说是崭新的,是完全属于毛泽东的。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主要内容是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形态。毛泽东认为,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是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苏联那样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1940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了这样的说明:民主主义有三种,英、美、法是老民主主义,即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我们是新民主主义;苏联是新新民主主义,即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是暂时的,过渡的,是一个楼梯,将来还要上楼,和苏联一样①。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毛泽东的观点是:"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在1939年12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写道:"在革命胜利之后,因为肃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②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又重复了同样的观点。到1944年,毛泽东甚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一种新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在1944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他说: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老资本主义的,是新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③。同时,毛泽东又认为,这种资本主义决不是欧美式的资本主义,而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

毛泽东提出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的思想后,到中共"七大",他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1945年4、5月党的"七大"期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其他一些内部讲话中,都谈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论联合政府》"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的思想④。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上,《论联合政府》比《新民主主义论》又进了一大步。

"七大"期间,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他说,这是因为资本主义能"帮助社会主义前进"。他这样说道:"从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来说,它是向下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落后的地区还要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国家要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这一部分资本主义是有生命力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对社会主义有帮助。"⑤请注意,毛泽东在这里讲发展资本主义,原因是"落后地区",是"农业国家",也就是生产力还不发达,因而这一部分资本主义是有"生命力"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帮助。

毛泽东还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性。他说:"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发展资本主义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⑥他还说:"在中国,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破坏着广大人民的财产。"⑦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除这些束缚与停止这种破坏,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保证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能够自由发展。这里,毛泽东是把资本主义和封建压迫、民族压迫加以比较,来论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的。

毛泽东还以俄国革命的经验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他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差不多占整个社会经济的百分之五十。人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还要经过新经济政策时期,又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才把城市的中小资本家与乡村的富农消灭。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⑧总之,毛泽东说:"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广大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⑨毛泽东在"七大"时关于需要资本主义"广大地发展"的思想,在"七大"以后,特别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大体上继续得到原则的肯定。但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写进了关于基本矛盾的一段话,即:"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灛伂娬饫锇岛着要消灭资本主义的意思,但这一思想并不突出。于是,有了1949年4、5月间刘少奇的天津之行和著名的天津讲话。毛泽东明确肯定了刘少奇的工作。中央秘书处也迅速把刘少奇的天津讲话转发给各中央局,对于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安定人心,起了较大作用。

总之,在党的"七大"和"七大"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和毛泽东对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要"广大"、"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这个主张比40年代初提出的"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从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它反映了党在当时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

二、建国以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变化

建国初期,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毛泽东继续保持着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的思想,即新民主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应当允许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成分存在和发展。1950年上半年,党内出现了一个自发、半自发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主张搞垮资产阶级,提早实现社会主义。1950年春,第一次全国统战会议围绕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进行激烈的争论,有人在会议发言中说到:"今天斗争的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国营经济要无限制的发展","越发展,就越要排挤私营";"对私营不必扶持,甚至禁止"等等。对于这些明显主张挤垮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毛泽东十分重视,在会议简报上逐条作了批注,并转送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中央负责同志及该发言者本人一份,以提请党内予以重视和警惕。

毛泽东批注的内容很多,其基本观点是:第一,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第二,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是有斗争的,但必须团结它,是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以达到团结它共同发展国民经济之目的。第三,在私营工商业中,应限制和排斥的是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即投机商业、奢侈品和迷信品工商业,而不是正常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对于这些工商业,当它们困难时应给以扶助使之发展。第四,有人主张"大资本要停工,就让他停",并将其企业"接收过来",这是不对的。在这些批注中,毛泽东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逐一作了鲜明的判断,对党内存在的"左"的认识和做法,批评也很尖锐。这充分反映了在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成分,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问题上,毛泽东有着十分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认识。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灛伂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的头两年中,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关于宣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按照这个理论落实政策的工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即使在"五反"运动中,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超出《共同纲领》范围。毛泽东还针对当时党内的一些错误认识指出,进行"五反","这不是对资产阶级的政策的改变,目前还是搞新民主主义,不是搞社会主义;是削弱资产阶级,不是要消灭资产阶级;是要打它几个月,打痛了再拉,不是一直打下去,都打垮"灛伂尅5比,说毛泽东在"五反"中思想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实上,随着新中国建立后"三反"、"五反"等一列斗争的胜利,以及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毛泽东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思想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起草的文件上指示说:"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灛伂嵳馐敲泽东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紧接着,在征求了斯大林意见之后,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于1953年6月15日正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灛伂幵诠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同时,毛泽东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认为这是右倾的表现。在6月15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批评说:"有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就要犯右倾的错误。""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灛伂徝泽东的上述批评表明,他已改变了他自己创立的并为全党所接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而否定了他在建国初期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思想。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1953年12月,由中宣部起草并经毛泽东两次修改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更明确地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要"完全消灭资本主义成分"。根据这样一个认识,从1953年到1956年,我们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通过"公私合营"形式逐步地消灭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应该指出,三大改造的基本方向是应该肯定的,但三大改造中"完全消灭资本主义"的观点是一种"左"的认识。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还在发展。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指出:我们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块最广阔的土地上根绝资本主义的来源,并以此来割断农民与资产阶级的联系,便于我们彻底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在六亿人口的中国绝种。这是一个很好的事,很有意义的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灛伂悺T诤罄吹钠呓炝中全会上,毛泽东进而指出,总路线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使小生产也绝种。这就是毛泽东著名的"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观。不难看出,毛泽东这时候的思想,已经远远背离他"七大"前后的正确观点了。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过急"、"过粗"、"过快"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消灭资本主义的任务。然而,这样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给国家背上了一个很大的包袱,而且使生产和流通中留下许多空隙无法填补,许多种小商品和土特产在市场上不见了,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时候,毛泽东的态度又有所松动。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不久就出现了"地下工厂",这大概也算是生产力在造反吧。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工商联负责人黄炎培、陈叔通等谈话,表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还讲了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订合同,20年不变;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这些想法虽可贵,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政策,更没有在实践中贯彻。

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曾作过正确分析。不久,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但是,在国际上发生波兰、匈牙利事件,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罢工、罢课等闹事之后,特别是在整风中的大鸣大放之后,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又作了错误的估计。1957年9、10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说成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改变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将始终存在,资产阶级将企图复辟。从此,"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成为毛泽东把握社会主义时期一切矛盾的主线和纲领,也构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到"文革"中,更是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谈"资"色变。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即毛泽东认识上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其大要,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1惫内形势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决定性变化。建国以后,随着解放全中国和其他政治任务的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也取得了成功。于是,不仅国内政治力量对比问题已根本解决,经济上的力量对比问题也出乎意料地基本解决了。此时,工人阶级在政权中的力量和国家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力量,比当初设想的强大得多了。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自己能够如此顺利地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国营经济的基础,这对于大多数共产党人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毛泽东在1952年9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讲:工业中国营资本已占到673%,商业零售中也占到了40%,国营经济,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已经取得了优势和主导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似乎可有可无了。正是这一力量对比的决定性改变,使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态度由承认转到考虑如何消灭它了。

2苯ü初期同不法资本家较量的影响。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发挥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但也在很多方面暴露了对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私人投机资本对物价和市场的猖狂破坏,不法资本家对抗美援朝物资偷工减料以及盗骗国家资财等种种活动,把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竭力摆脱国家限制的欲望暴露无遗。这些情况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同社会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有时是十分尖锐的。经过和资产阶级一次又一次的较量和斗争,毛泽东开始过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破坏作用,而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估量不足。对资产阶级在建国初期的一些恶劣表现的认识,正是毛泽东改变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一个直接原因。

3彼樟社会主义模式和过渡时期理论的影响。毛泽东在1955年3月党的代表会议上回顾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而提出来的。其实,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有一个变化过程。在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列宁对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看得十分严重。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标志着列宁根据小农经济占极大优势的俄国的具体条件,改变了他原来对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作用的认识。新经济政策在保证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力,对部分工业实行租赁制、租让制,实行自由贸易等政策,其作用在于利用市场和商品的关系,利用当时的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提高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地走向社会主义。可惜的是列宁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探索就过早地逝世了。当时苏共党内的大多数同志也未能充分地认识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战略意义,仅仅把它看成为是战胜暂时困难的权宜之计。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恢复列宁在1921年前的过渡时期理论,在推行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工业化同时,急剧地开始了所有制方面的变革。可以这样说,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战时共产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演。而我们继承的恰恰是斯大林模式,而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一种退却,一种策略。既然是策略,就很容易丢弃它。

4倍怨情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的积极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应该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是有一定认识的。这也是在"七大"前后提出"广大地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原因。"七大"时,毛泽东批评了民粹派的思想,认为中国应该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再进入社会主义,提出中国资本主义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是建国以后,毛泽东改变了这一认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部分地回到了民粹派的主张,他的典型说法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意即中国可以从农业国家跳过资本主义(跳过工业化)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对中国经济落后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这一国情缺乏清醒的估计和足够的认识,对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艰巨性、长期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对改变中国经济落后、推动中国工业化的作用,缺乏真正深刻的认识,过分夸大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过分地夸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和个体经济的落后性,因而在公有制上讲"唯一",在非公有制上讲"绝种"。

5倍"什么是资本主义"问题没有搞清楚。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毛泽东除了20年代初一度在湘赣边做过工运之外,二十多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农民打交道,建国后又由于帝国主义封锁,加上我们自己搞闭关自守,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它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如何,确像他后来所承认的那样,"陌生得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毛泽东对马克思已经研究过了的这方面结论,特别是《资本论》,并没有真正读通。他总是劝人读《资本论》,要老老实实地读下去,但他自己的读书兴趣更多的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确实令人遗憾。

以上是对影响毛泽东的思想变化几种因素的分析。可以说,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毛泽东晚年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走入误区,最终得出了要尽快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绝种的错误结论。

三、几点启示

建国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的急剧变化,导致党内长期陷入姓"资"姓"社"的争论之中,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教训是很深刻的。除了要正确认识中国国情,要避免对马列主义观点作教条式的理解外,这里还想着重指出这样几点:第一,要坚持生产力标准。毛泽东在"七大"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有一段名言:"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的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以后,人们联系新的实际重温了这个思想,并把它称之为"生产力标准"。)毛泽东正是根据生产力标准,根据中国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在"七大"上精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纲领中的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然而,建国后不久,他改变了这一认识,同他逐渐重视阶级斗争,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不再重视生产力标准有很大关系。应该说,衡量某一种经济成分应当消灭还是应当继续发展的标准,还是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说到底是生产力标准。因为我们所说的生产力,是综合国力中的生产力,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生产力。

第二,要加强对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科学研究。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是对资本主义研究不够,特别是对"什么是资本主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着力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又提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重大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要搞清什么是资本主义问题。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我们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把诸如市场经济、股份制等许多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贴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要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长期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看成是绝对对立的两极,非此及彼,水火不相容,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我们新书评介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来新夏等著《北洋军阀史》出版○南 社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恶名昭彰而又有着重要地位的政治军事集团。这一集团肇兴并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又曾长期居于政坛主宰者地位而拨弄历史,叱咤风云,它所制造的政争、割据、混战种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独特的有待认真诠释与论定的课题。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北洋军阀史的研究无疑将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最近二十余年来更成为备受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但由于北洋军阀史时限跨越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其间尤以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为标识发生了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性质的兴替变化,其头绪及所涉及的史实纷繁复杂,不太易于指点评说。因此,目前史学界对北洋军阀史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关人物、事件等个案问题与局部现象进行探讨的微观层面,完整论述这一段历史的宏观研究成果则只有来新夏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撰著的《北洋军阀史略》和80年代初主编的《北洋军阀史稿》两种通史性著述。这两部书在北洋军阀史的研究中无疑具有打破坚冰、奠定基础的作用,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但因篇幅不大,论述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一定限制,现在看来已难以适应人们希望更详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一多事之秋的历史真实情况的需求。为此,来新夏教授在90年代初主持完成了5卷三百余万字的大型资料书《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的整理编纂工作,在资料准备方面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后,又立即邀约合作者,开始了编写真正意义上的北洋军阀通史的工作。经过近十个寒暑,数易其稿,一部完整、系统、详尽、客观地论述北洋军阀兴起、发展、纷争、衰落直至覆灭的全过程,并对其所制造的种种历史现象的真相及有关人物的真实面目等作了深刻揭示的《北洋军阀史》,终于在最近由南开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了。这一部浸透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潜心研究北洋军阀史心血情思的新著的面世,标志着北洋军阀史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撰著本书的过程中,对该领域中的一些关于全局而意见又不尽一致的问题,如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阶段划分问题、军阀的定义、北洋军阀的特点等曾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讨,对建国后五十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了梳理,适当地吸取了国内外学者的某些研究成果,加上资料准备相当充分,又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史观为指导的著书原则,因此,这一部洋洋一百余万字的《北洋军阀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结构严谨合理,内容翔实可信,论述充分到位,观点鲜明突出,文字条畅可读,可以说既体现了作者在北洋军阀史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又代表了现阶段该领域的总体研究水平。搞好今天改革开放的一个思想条件。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④⑥⑦⑧《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101、55、52、126~127页。

⑤顾龙生主编:《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214页。

⑨《论联合政府》。1945年5月2日《解放日报》。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页。

11、12、14、15、1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64、81、81~82页。

13、庞松、林蕴晖:《立国兴邦---1945-1956年的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责任编辑:蔡世华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1937—1940)
“危险的侵略者”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