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服务至上

2001-02-13

新闻记者 2001年1期
关键词:阿华菲菲人才

单 良

白驹过隙,1993年创刊的《人才市场报》即将迎来第八个春天。从当初发行量为寥寥一万多份到如今期发行量逾十万,可见《人才市场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这其中,除了报纸信息量不断扩大、质量逐渐提高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才市场报》从创办那天起,就始终将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热忱为读者服务,乐于为读者指点迷津、排忧解难。

开设专栏 助人为本

报纸的立足之本是赢得读者的信赖和支持,《人才市场报》从创刊伊始就牢牢把握住这一点,把为读者服务作为办报宗旨。

读者可能不会想到,1993年报纸试刊阶段,每期在报上言之亲切、百问不厌地公开为读者释疑解难、大受读者欢迎的“编读往来”专栏的主持人就是总编辑陈明石。而且从试刊第二期起,报纸就在头版上开设了“46号信箱”(因当时报社设在复兴西路46号),敏子小姐每期登场,解答读者在求职应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后报纸上又陆续开辟“政策咨询”、“案例分析”、“读者之声”等栏目,为那些在人才流动中碰到困难的求职者尽力提供帮助。后来又索性每周一期固定推出“编读往来”专版,以求及时、全面地为读者服务。几年来,随着报纸知名度的逐步扩大,编辑部每天收到渴望得到帮助的读者来信、来电越来越多。为此,《人才市场报》1998年初又在“编读往来”版上推出了一个服务性的专栏“人才SOS”,主要是免费刊登一些求职困难者的个人信息,帮助他们向社会求援,为他们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这个栏目自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厚爱,迄今求助信已逾数千封,来电更是不断。而“人才SOS”重点介绍的每一位求助者,社会反响均十分热烈,有的企业来电要求安排与求助者会晤面试;有的读者来信表示同情,甚至要求与求助者结为患难之交;有的读者来电毛遂自荐,乐意充当牵线搭桥人;还有的读者来电、来信出谋划策,为求助者提供解困自救的金点子……在这过程中,报社的有关编辑、记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每日接待来电、来访无数,先后共处理读者来信6000余封。栏目开出的短短半年内,就成功地推荐了4名残疾大学生(占全市残疾应届大学生的1/3)、一批处于待业状态的中专毕业生、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以及外地来沪求职的硕士、博士,因跳槽不慎而失业的教师、医生和一些想圆出国打工梦的择业困难人士。甚至一位在沪的日本留学生也慕名找到编辑部寻求帮助,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两年来,经由《人才市场报》“人才SOS”专栏编辑、记者联系、推荐的求助者有两百余人,最后成功上岗者逾百人。

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

使人最为难忘的是“人才SOS”专栏帮助4位残疾应届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专栏记者在大热天利用双休日,为他们跑市场、联系用人单位,并亲自登门了解家庭情况,和残疾大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坚持求学进修,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上岗机会。前后整整奔波一个半月,终于把王晓冬、周继红、俞沛蓉、张晓霞这4位残疾大学生分别推荐进入中新电脑公司、金汇通讯公司、咏岭技术咨询公司。

报社对所有向“人才SOS”求助的人,不论推荐成功与否,分文不取;而对伸出援手的用人单位则进行跟踪报道,也不收取任何中介费用。在4位残疾大学生成功上岗的报道刊出后,有一位吴姓大学生的家长带了200美元来访,愿意作为酬金,希望得到报社的帮助。专栏编辑、记者晓之以理,婉言谢绝,先后两次对吴姓大学生作了推荐,最后帮助他找到了工作。《人才市场报》热心推荐应届大学生上岗就业的义举受到市教委分管就业工作的副主任夏秀蓉和市民政局局长施德容的高度评价。

编辑、记者的善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好评。得到“人才SOS”帮助过的一位郊县朱姓姑娘来信说:“得到你们的帮助,我的感觉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原已心灰意冷的我,心又活了,我的冲动与热情又一丝一丝地凝聚起来,我的希望之帆又开始扬起来,我觉得自己又有了盼头和希望。”一位知青子女在来信中十分感慨地写道:“‘人才SOS常令我感动,让我感受到生活中至善至美的一面,有了它,《人才市场报》对我而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信息工具……”还有一位读者称《人才市场报》是求职者的家园。一位陈丽宇读者在致专栏编辑的信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当我走进这陌生的城市/迷茫而找不到方向/是您给我指了路/我知道,这是善良。当我穿梭于这纷繁的都市/疲惫又心力交瘁/是您给了我安慰/我知道,这也是善良。一句良言,如沐春风/一项善举,如降甘霖/在这个现实而又现实的社会里/善良尽管微乎其微,可是您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真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才市场报》就是这样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潜入了人们的心底。

有问必答 释疑解难

《人才市场报》社时刻关注着读者的需求,先后数次委托上海康培职业培训中心做了大规模的读者调查。从中发现,有关人才流动中的政策法规是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的内容,于是报社在相关的职业指导等版面上开设了“政策传递”栏目,详细介绍一些读者关心的政策法规,如连续十几期刊出了“外地人才如何进上海”的有关系列政策,因极具针对性而大受好评。

1998年,鉴于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有关人才流动政策法规的需要,“编读往来”版上又开出了“阿华信箱”专栏,主要回答读者对人才和人才流动方面问题的政策疑问。专栏甫经推出,立即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读者来信、来电、来访络绎不绝。根据读者要求,专栏逐步演变成为读者排忧解难的谈心栏目,并公开了热线电话、联系地址,打出了“‘阿华信箱为你释疑解难、欢迎来信来电来访”的广告语,成为沟通读者与报社的桥梁。1999年夏的一天,一位名叫菲菲的小姐找到了信箱主持人阿华,诉说了她所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得到帮助。经了解,复旦大学毕业的她已工作了10年,一直从事诊断剂的技术制备工作,与公司签了5年合同。由于公司经营管理上的原因,效益出现了滑坡,公司不经协商,便将她调到了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上,并以违反劳动纪律和产品质量指标没有完成为由扣了她1000元奖金。而新岗位并不缺人,且又是半体力劳动,瘦弱的菲菲无法接受,便向人事部提出不能接受公司的单方调动,要求双方协商解除合同。而人事部却让她填写了辞职申请书。一夜之间失去工作的菲菲越想越气愤,便向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追究公司责任,补发1000元奖金。可随即她又听说,公司与仲裁庭某人关系密切,仲裁结果可能对她不利。无助之中她想起“阿华信箱”,便来电求救。主持人阿华曾取得过全国技术合同仲裁员资格,对人事劳动法律法规也比较了解,因此,便建议菲菲发出书面申请,请求某人回避此案。菲菲据此办理,裁定下来,公司须将奖金补发给她。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司不服仲裁,向法院提起诉讼,不但不归还1000元奖金,还要求菲菲赔偿提前解除合同的赔偿金9669元。六神无主的菲菲又一次找到了阿华,请求他担任她的诉讼代理人。阿华出于记者的良知和义愤,毅然承担了下来,并表示纯属义务,不收任何代理费。然后一头扎进此案,收集各种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先后走访了《劳动法》起草小组的成员、华东政法大学的劳动法专家、市劳动仲裁庭的仲裁员以及一些律师朋友,并买来大量有关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书籍加以钻研。在3个多小时的法庭审理中,阿华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终于为菲菲打赢了这场官司。

随着“阿华信箱”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人才市场报》也就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心。

关爱生命 珍惜人才

梅心是一个来自春城昆明的女孩,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99届毕业生。这是一个总带着甜美笑容的女孩,以机敏睿智、多才多艺而闻名华政校园。就在她结束求学生涯、即将成为上海位育中学的一名教师时,却倒在了回家的列车上———非淋巴型白血病!确诊后,梅心在昆明进行了7次化疗,具备了做自体移植手术的条件。但梅心在化疗上已用去治疗费8万元,要做自体移植手术,还要不下20万元……

本来,这件事与《人才市场报》这样一份专业性报纸并无太大干系,但报社老总陈明石说:“人才难得,帮助她渡过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亲自编发了“爱心传递”这一专版,报道了梅心姑娘的遭遇,并刊发了致读者信:“面对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我们怎能看着她被病魔吞噬?为了延续一个宝贵的生命,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来———挽救生命!”在发表这一爱心报道的同时,报社领导决定带头向梅心姑娘捐助人民币2万元,并公布了捐助热线电话。

“爱心传递”刊出后,获得不少社会捐助,使梅心姑娘顺利完成了自体移植手术。为此,梅心的母校———华东政法学院特地给报社送来一面锦旗,上书:“珍惜人才、关爱生命。”手术以后,报社同仁依然关注着梅心的情况。去年8月,冒着盛夏的酷暑,由上海市人事局领导张吉祥带队,《人才市场报》副总编潘惠民、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副教授唐和平等一行,又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往昆明,看望了正在家中养病的梅心,祝她早日康复,并送上鲜花、水果和报社全体人员的捐款以及位育中学领导捐赠的慰问金。梅心感动地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那么多人关心着我、爱着我。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全靠了上海人民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生活让我失去了信心,却让我得到了许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也有不能承受之重,感谢爱才、惜才的上海人民对我的关爱,今后我会重返上海,用自己的才能,为发展上海出力。”

梅心的遭遇激发了无数善良人的爱心,《人才市场报》的义举也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扉。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的回报,《人才市场报》因此走进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心中。如今,报纸不仅畅销于各类人才交流市场,而且在全市大小报摊上都有零售。尤其是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更是一纸风行。目前,报纸的期发行量已逾10万份,发行遍及全国各省市,广告年收入也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不仅被读者誉为“招聘好渠道、择业好向导”,还受到国家人事部领导和市委市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人才市场报》创刊5周年之际,给报社发来贺信:“《人才市场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人事人才政策,正确报道人事人才工作,集中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上海的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市长徐匡迪也为报社题词:“指引成才之路,提供就业机会。”1999年在全市市级机关系统“双文明”十佳好事评选活动中,《人才市场报》榜上有名,“人才SOS”、“阿华信箱”双双披红。

《人才市场报》今年还将陆续推出南方专版、西北专版,每期版数将增加到40版以上,真正成为跨地区、辐射众多省市、方便高效的媒体人才市场。

猜你喜欢

阿华菲菲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特别的赛跑
菲菲生气了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不合群的菲菲
毛遂自荐
遗失在街口(短篇小说)
我比他们优秀
为国家选人才
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