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的“眼病”

2001-02-13储瑞耕

新闻记者 2001年5期
关键词:红杏出墙牛皮癣眼病

储瑞耕

这篇文章的“触发点”,来自今年2月28日河北日报社内部小报《党报人》上的一篇“读报评报”。文章说的是:2月23日《河北日报》上刊出了一则新华社电讯稿,用了这样的标题———上副题:我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方称中国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事发表谈话指出;主题:美方指责中国是别有用心。这个主题有毛病:既可理解为美国的行为“别有用心”,又可理解为中国被指责为“别有用心”。同日《经济日报》此消息的标题———上副题:美称我协助伊拉克修建防空系统;主题: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是别有用心。这就不会产生歧义。《党报人》的这种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有道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倘若标题出了毛病,岂不是文章害了“眼病”么?标题对于整篇文章事关重大:标题好,则文章如画龙点睛;标题不好,甚至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我对媒体上的文章标题一向比较留意,有时还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发现收集到文章有“眼病”者,竟也不少。试举数例:

1999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第11版有篇言论,说的是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题目为《事关社会安定于之举》,读来读去,怎么也读不通。这恐怕毛病出在漏校。然而数百万份报纸就这么出去了,算一算这莫名其妙的标题给读者带来的麻烦,也不能说是小事吧。

1999年3月23日《河北日报》8版广告标题《牛皮癣有救了》,既然是牛皮癣“有救了”,是不是说再也治不好了呢?那你还做什么治疗广告?显然,应当把题中的“救”字改为“治”字。

1999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评论国庆50周年献礼影片,标题用了《珍重的厚礼》。此“珍重”系动词,不能作定语修饰“厚礼”;而且词义也说不通,当用“珍贵”、“贵重”等等。

今年3月6日《经济日报》第13版报眼处有篇言论题为《“曝光”之前干什么》,文章批评的是地方领导和部门在受到“曝光”前后的表现。但这标题就令人费解了,因为这里“曝光”一词是动词,这动作的执行者是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曝光”前干什么,显然不是此文的主旨,因而应改为《被“曝光”之前干什么》才好。

关于标题问题,我记得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同志1996年6月11日对自己报纸的批评:“二版又出一个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我曾多次讲过,‘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其特定的涵义,不可随便使用。读者也多次来信嘲讽我们没有学问。不知为什么对这样的标题如此偏爱?古成语不是不能借用,甚至可以反其意而用之。但这类已经约定俗成,并且带有某种不良含义的词语,还是应该不用。另如什么‘梅开二度‘梅开三度,也常见诸报端,这是很令人难堪的。”(《总编辑手记》第470页)范总此言,不可谓不沉重。——“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专用来比喻女子有“婚外情”;而“梅开二度、三度”也常常是特指女子再次和第三次的结婚,封建时代叫做“没有守节”。这些词汇不能随便套用。倘若这种毛病出在某一张地方小报上,还多少可以谅解,但是毛病出在中国第一大报(其他报纸是会当样板看的)上,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就确乎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个比喻我以为非常之好。如同我们平日里见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眼睛无神,人就不好看;倘若两眼歪斜,或者眼睛红肿溃烂,这人的形象还能好得起来么?故而我主张:文章功夫下几分,标题功夫就得同样下几分,切不可马虎从事。

猜你喜欢

红杏出墙牛皮癣眼病
小住蕲春慕义畈山村
眼睛太突出可能是病
什么事都不简单
春意
TOP10遗传性眼病防治应引起重视
根治牛皮癣的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
清除“牛皮癣”大行动
春色绚烂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