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经营:市场的力量最强大

2001-02-13

新闻记者 2001年5期
关键词:发行量报业邮局

当前,我们所处的正是革故鼎新的时代,对新闻出版市场而言,新陈代谢明显加快,无论是政策制定,机制创新还是观念变化,概莫能外。一些落伍的东西正在被逐渐淘汰,一些全新的事物则应运而生,因此新闻出版业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成为国内最活跃的行业与领域之一。对于新闻出版工作者来说,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好时机,是大有作为的年代。在媒介经济的实际运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正是它在推动着媒介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邮局订报随到随订

过去,各地报纸对邮局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在于订阅服务不到位。如今,在市场的推动下,邮局也开始进行相应改革,根据读者的需要,随行就市。以往在邮局订报,往往要提前很长时间预订,而且必须整订,至少是半年或一个季度,不能破月订阅。

今年元月,笔者有幸忝列顾问的《中国青年报》一再催促我尽快去邮局订阅报纸,以便报销。于是,我便在元旦过后到邮局订了一份,原以为至少要到下个月才能看到报纸,结果发现头天交钱,第二天就可以收到报纸。如此高的效率,实在是出人意料。我想,即使是自办发行,也不过如此罢?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报业经济发展极为迅猛,而且自办发行遍地开花,已经使邮局不得不正视现实,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实事求是地说,如今邮局在报纸发行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服务态度还是服务质量,都在向好的方面不断转变。

都市广播应当向远郊扩张

大都市的人口已经明显开始向远郊迁徙,北京仅市区通往远郊的高速公路,就有七条,沿途居住着很多从市中心迁移出来的居民。另外,别墅花园也都在远郊。所以在北京,郊区新居民的平均收入都很高,而且私车拥有量也很可观。照理说,他们应当是电台广播市场的理想听众。因为从远郊进城上下班,路程相对较长,所以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对市区交通的关心程度上,远郊驾车者都更希望从收音机中了解到相关信息。但是,由于现有的广播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故而城市电台尤其是调频台,频率的覆盖面主要集中于市区,因此,在郊区便收不到信号。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最理想而又最有市场价值的受众,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深究起来,这种怪现象只能归过于市场调研信息的迟钝与麻木,还有就是竞争的不够充分。

高材生流向市场化报纸

直到1991年,国内重点名牌大学新闻院系的研究生,还很少考虑到地方报纸去工作,所以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选择去《深圳特区报》是非常“壮烈”的决定,几乎与早些年“支边”一样。曾几何时,随着地方报纸在市场中迅速崛起,广告大户日益为各地诸侯瓜分,新闻专业的高材生也就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市场化的报纸。以往毕业生重视的是报纸的地位、级别与影响,如今,则更多地考虑广告额的排序。

去年,国内某大报第一次遇到了尴尬情形:该报已经决定接收的毕业生,最后却改变主意另投他处。而在过去,一个毕业生哪怕已经找到单位,一旦该报通知录用,召之即来,甚至不惜付违约金给已签合同的单位!

今昔对比,市场变化就是如此巨大。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其实是能折射出社会与市场潮流变化的,因为人才总是流向有发展前途的地方。

报刊发行量能瞒多久

年初,“发行量”又成为国内报刊界一个非常关注但又颇为微妙的话题。那些以公费订阅为主的报刊,几乎无一例外,都再次遭遇一个“跌停板”,也就是下滑10%左右。三年前,笔者就总结出公费发行“跌停板”现象,并公之于众。非常遗憾,事实被我不幸而言中。年前和某大报老总吃饭,席间谈起发行,在座的报人们无奈地承认,每年的下跌趋势,的确达到10%的幅度。

报刊的发行量不仅关系到读者数量,更关系到广告的效果与收入,因此,为了不至于太坍台,各地不少报刊就虚报发行数,这甚至成为一种风气,有些报纸发行量的“掺水”竟达到了倒挂的程度。于是,就有了“发行量是报刊老总最大的隐私”这种玩笑话,一些报刊甚至把不许对外讲真实发行数或者印数,列为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保守的机密。

从生产经营的角度看,报刊的发行量是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的依据。虚报发行量,其实是欺诈行为,无异于商业骗术。作为新闻宣传单位,却大搞与奸商没有什么不同的伎俩,这无论于情于理,显然都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刊的经营实际上是处在非常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中,发行量造假并不能长久地奏效,因此,发行量“掺水”只能让公众与客户对报刊工作产生不良印象。

报业信奉“多子多福”

媒介业有一种观点,认为所办报刊品种越多,效益就会越好。因此,新年伊始,国内各报业集团与主要报社又推出了一批新报纸,正是这种“多子多福”观念的现实写照。比如在报业已经很饱和的广州,又冒出来南方日报社所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听说广州日报社也要办一份《珠江时报》,其实,前两年羊城晚报社所办的《新快报》至今还没完全站稳脚跟,因此,这种“超生”势必会恶化广州报业生态环境,最终导致先天不良的报纸夭折。

当前各家新闻单位创办媒介实际上与计划生育很有相似之处。新闻事业应当是效益优先,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但是,因为国内长期控制刊号,致使刊号奇货可居,新办报刊变得非常不易,于是,就使业内形成了“跑马圈地、多子多福”的错误观念。

在西方报业市场,久已实行的模式是一城一报,即一个市场中只有一家报纸占主导地位,这样就可以在经济效益上取得最大值。国内报业由于处在初级阶段,加之国情特殊,因此却反其道而行之,即使在地级市,本来已是一家报纸垄断,却一定要千方百计再办一张晚报或都市报。出版社办报异军突起

出版社办报并不是件新鲜事,因为以往各地出版社都办有书讯、书目报以及读书类报纸。但是,近来的市场发生变化,出版社开始走出图书出版的专业报天地,瞄准了经济消费类媒介。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创办《都市消费报》取得市场成功之后,河南也创办了一份《消费指南报》,上海的出版集团虽然没有创办新的消费报,但是接手了原先隶属商委的《上海商报》。最近,在媒介市场格外活跃的湖南,省出版社又创办了一份《潇湘晨报》,旗帜鲜明地打出了都市日报的招牌,这是至今为止国内第一家出版社推出的综合性日报。出版与新闻有血缘关系,出版社在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有着与报业近似之处,因此,在转行时就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事实上,出版社办报,比电视台和电台办报有更大的优势。由于出版集团的资金相对较为雄厚,而且在硬件与软件上又拥有现成资源,因此,一旦步入正轨,必将对国内报业市场格局造成冲击。

到海外去办杂志

新闻出版署今年公布了最新政策,鼓励国内杂志到海外去发展。与过去外宣系统所办的报刊海外版截然不同,此番政策所针对的是非外宣报刊,而且完全是按照市场规律,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杂志社,向海外市场扩张。这在国内的媒介管理方面是一个新突破。

《女友》杂志得风气之先,今年元旦过后就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一本面向澳洲与美洲、东南亚各国的杂志《朋友》。据悉,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杂志社在国外编辑出版的正式刊物。

目前,华文读者遍布全球,除中国大陆外,华人经济收入水平一般都较高,而且市场上存在着对华文杂志的需求。同时,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报刊登记制,在市场进入方面基本上没有障碍。对于国内有实力、有雄心的杂志精英来说,这意味着是一个向外扩张的大好机遇:走出国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到国际市场去充分发展。可以预料,国内杂志业将会出现一个海外投资开发热潮。

媒介经济研究机构竞相成立

随着媒介市场的繁荣与竞争的加剧,媒介经济规律、营销策略理论、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已日益为新闻媒介业所认识。河北大学日前成立了媒介经济研究所,将开展面向报刊业的市场调研课题,并编辑出版“媒介经济研究丛书”。

据了解,国内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对于媒介经济领域越来越重视,组建媒介经济研究所的热情高涨。但是,由于国内媒介经济研究的历史很短,相应学者与人才储备非常短缺,因此,至今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几所院校设立了媒介经济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但是,国内媒介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迫切需要智力资源的支持,各地成立媒介经济研究机构开始呈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态势。电广传媒甚至投资数千万元组建了媒介经济研究企业,可见上市公司对这一新兴市场的兴趣之大。

本专栏作者曹鹏,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发展部副主任,河北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记者》杂志专栏作家。致力于媒介经济学与书报刊市场营销研究,有专著《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等多种,新著《报刊市场营销策略》即将面世。在国内数家新闻专业报刊辟有媒介市场观察分析专栏,并担任多家报刊的咨询顾问,在新闻采编、经营管理实务与媒介理论、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作者欢迎各地同行提供信息、交流探讨。

猜你喜欢

发行量报业邮局
世界新闻纸持续减产
世界新闻纸持续减产
订的杂志有时不能按时拿到,该如何解决?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日本新闻纸持续减产
超重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
人也可以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