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客家人的围龙屋
2001-01-15张娴
张 娴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属古代汉族的一支,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因在异地为客,绝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勤劳能干的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民居代表的“围龙屋”正是其中一颗夺目的明珠。
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组织严密的客家围龙屋。
从围龙屋由来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到植根于客家人心中的皇权意识。相传,一直以“皇帝身边人”自居的客家先民,初到南粤这山岭蛮夷之地,远离皇土,难朝龙颜。为让后代子孙永远记住自己是皇帝的子孙,就依地势将屋子建于山的斜坡上,正面望去,恰象一把龙椅,周围的围屋形成龙椅的圆形椅背,中间正屋就是椅座,而中间的花阶(围屋和正屋之间的半圆形空地)就是那龙椅上的小靠垫了。龙椅是将皇帝这真龙天子围在中间的,所以这种房屋也就被形象地称为“围龙屋”。
(一)
围龙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山坡或山丘下,之间相距数百米,有的则坐落于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坡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有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客家人继承皇帝崇尚的“面南背北”,所以也就喜欢座北向南的建筑方位,民间还有“坐北向南,矛吃都过赢”(坐北向南,饿肚子都愿意)的俗语。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关系组合而成,聚族而居的习俗使村落的布局既有统一的考虑,又以宗族辈份做排列,把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同宗同族的人家组成一个村落。有的一个围龙屋或几个围龙屋都是一个姓氏。客家的村头或村落间都种有风水林兼做村界,各村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范围和小环境。各个村寨前,都有一条溪水弯弯绕绕从屋前后流过,溪边种植树木、果林,村寨前则是阡陌纵横的田野,围龙屋掩映于葱茏的绿树间,充满田园韵味。据史学家考察,围龙屋的屋村形式带有明显的中原贵族屋村形式的遗制,布局十分讲究。鸟瞰围龙屋,池塘、禾坪和围龙屋恰好组成一个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的“太极圈”。正面看去,围屋占据最高点,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每层坐高平均相差15——20厘米,以对称式庭院房屋形式,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构成全组的核心。正堂处于正中,一般由屋长或辈份最高的人来居住。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自古崇尚中庸的文化色彩。
围龙屋的结构主要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及二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池塘、禾坪、大门、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
由于客居他乡,围龙屋的构造具有独特的防御和实用功能,同时还被赋予一定的迷信色彩。例如:
池塘:屋前的池塘多为半月形,可用来蓄水防旱、养鱼灌溉、调节气温等,同时又是一道天然防线。池塘随围屋的扩建而扩大,宽度须得超过两个侧门边上的狗洞,才能保证风水不外流。
禾坪: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等。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
花阶:花阶是处于上堂和围屋间的一块半圆形龟背状空地,这种造型有利于排水和灌溉。其坡面的斜度、形状和朝向也要由风水师依据建屋者的生辰八字合过来决定。较为讲究的花阶把两角做成三级台阶,颇似龙爪,传说是皇帝放手的地方。
围屋:围屋是围住正屋的一圈半圆形屋群,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遇到洪水时也可搬到上层居住。围屋的外墙直接面向外界,所以十分坚厚,为抵御外来侵袭,屋墙上段都开有观察孔。为保护全屋的风水,不得在屋后加建房屋,破坏整个太极圈的完整。
屋衣树:每个围龙屋后都种植一圈树木,将围屋整个包住,遂称屋衣树,也叫风围林。
屋衣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并代表着将风水团团围住。古时屋衣树多为大树,有专人上树了望,防御外族侵扰,现在这种功能丧失了,屋衣树也改为种竹为主。
有着奇特结构和合理布局的围龙屋既有古代宫廷的神韵,又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同时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四代同堂、聚族而居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相仿又有所发展。它在谋基时就设计了四代同堂的宏伟蓝图,以备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这表现了客家人传统的家族血统传宗接代的伦理观念,并融传统人文艺术特色为一体,更具综合实用价值。每个围龙屋除地方名字外,多以姓氏称之为“张屋”、“王屋”、“李屋”等,一个屋村一般只有一个姓,几代人共居一屋,反映了客家人自中原南迁、聚族而居的历史特征。
——上层文化意识与祖先崇拜
客家人的远祖多为中原封建大族世家,属魏晋以来的衣冠望族,乃当时封建王朝的精英支柱。虽然因战乱、灾害等原因被迫南迁,但其上层文化意识始终情结于心,极力保存和延续其族谱、家谱,记录祖先家世、官职、人品等。每个围龙屋不论规模大小,都设有神屋或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祭拜祖先,同时为纪念先祖各姓都有自己的堂号,有的将堂号刻于大门上方,每年过节还要贴堂联。如:陈氏祖先居颍川,故号 “颍川堂”,堂联为“柳溪源远,循铎声宏”;王氏号“三槐堂”或“永思堂”,堂联为“三槐世德,两晋家声”;唐姓则世居山西,号“晋阳堂”,“放勋世德,叔虞家声”。这些都表现了客家人“祖先崇拜” 的传统民俗意识及衣冠世家的上层文化意识。
——尊儒敬佛和崇文尚武
客家祖先居华夏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其道德观念深受华夏文化和历代王朝所尊崇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在外谋生就要有文化,加上在迁徙历史上属受异族压迫,民族意识和反抗压迫的精神强烈,这些造成了客家人崇文尚武的传统精神。曾有客家俗谚:“书爱读,打爱练,老婆唔讨随方便。”在围龙屋的设计中,花厅多用来作为儿童的读书习武之所,有的大家中厅两旁都辟为功能齐全的教室,并在厅堂、屏风上饰以写意深刻的绘画或雕刻,如“挑灯夜读”、“春郊耕种”等,表达了客家人传统的“读为志、耕为生”的意愿。花厅内多供有孔子牌位,神屋内设有佛像(多为观音像),表现了客家人尊儒敬佛的思想。
——风水讲究与建屋习俗
汉族人历来重视民居的风水地理,客家人更秉承了这一传统。客家风水讲究要包括“龙、局、水”三要素。“龙”就是房址所靠山脉的形状走势,来势要雄,结基要丰满、宽敞。 “局”是指局势,周围自然环境要有湾溪环绕,自成拱卫。“水”则指屋前的水势,以水势回环为佳,从基地望出去,要有把住水口的“屏风”,门前所挖池塘,也含有完善宅基阴阳平衡的意思。客家人尤其讲究“兆头”、“新头”,建房筑灶的习俗尤多。建屋时要择良辰吉日动工,且要祭祀土神先师,并招待风水先生和工匠、亲友,落成时,在上厅正梁下置一根大梁,两头挂装有早稻、粟子、黄豆、绿豆、长角豆的三角红布袋,寓意“五代同堂”。筑灶后第一次起伙要做发酵,寓意富裕发达,贺灶宴客时,第一道菜是豆腐,也是寓意富有。
今天,广东的客家围龙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泥、钢筋构造的现代小洋楼矗立于外层围屋,更有吸收西洋风格甚至改变围龙屋平面布局的。这正是现代客家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适应,但完整古典的围龙屋越来越少,不知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突中它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