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真谛:好吃不懒做
2000-12-30薛谓三
薛谓三
以吃得仔细而著称的美国人,并未摆脱祸从口人的阴影,全国25%的人肥胖就是明证。这不得不引起营养学家的反思——那么多有关吃的告诫收效甚微。问题也许恰恰在于告诫太多,使人过于拘谨或无所适从。于是,有人提出“好吃不懒做”的养生新概念。学者们列举了大量的事实阐明这一观点:
首先,这也少吃那也不妥,其依据不足。阅读医学科普、养生之类文章,人们时刻可以看到少吃脂肪、少吃糖、少吃肉、少吃盐、少喝酒……之类告诫。如果有理有据,众口一辞。还好让人照着去做。但问题是,那些告诫常常又难以自圆其说。只要略加比较便会发现,有些说法人们是没法遵照实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找不到规范行为的准绳。
以酒为例:瑞典医生建议每天饮酒不超过5.4毫升,加拿大医生建议每天不超过27.2毫升,而法国医学科学院却建议每天不超过60毫升。究竟饮多少酒才是有益于健康的浅斟小酌?
以鸡蛋为例:美国人主张每周吃14只鸡蛋,英国人则主张每周只吃1只鸡蛋,而且似乎都言之有据。那么,到底吃几只鸡蛋才科学?再以食盐为例:瑞典人主张每天不超过2克;德国人认为只要少于10克就无害;法国人最不计较,说:“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正说明许多有关吃的戒律自身就不那么科学严谨,因而失去了戒律的意义。
其次,有些告诫倒像是少数人闹病,却让多数人吃药。在吃的限制里,食盐是争论较多的话题。多吃盐无益于健康,不错。可别说是吃盐,就是淡而无味的水,喝多了也不照样有害?其实,应该严格限盐的只是极少数对盐敏感者和高血压病人。绝大多数人完全不必吃少盐无味的饮食,只要不嗜盐就可以了。要相信每个人的自我调节机制。对胆固醇的限制也有类似情况。因此,没有必要把只适用于少数人的特殊限制,任意扩大到广大的人群。
其三,只要算算账,就会若有所悟。我们不能否定高胆固醇饮食对健康的危害,但仔细推敲种种有关限制胆固醇的告诫,也不是没有问题。美国许多专家主张每天最多只能摄入300毫克,再多了将大难临头。然而,国际营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协会新近的报告指出,在北美和澳大利亚,70年代以来油脂食物的消费持续增长,胆固醇摄入也与日俱增。但奇怪的是,非但没有“大难临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反倒明显下降。这至少让人觉得以往专家的建议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曾有资料说,只需使饮食中的胆固醇下降10%,冠心病的发病率就能减少27%。但如果把这种看来很实惠的数字具体到个人,只相当于使寿命延长2.5个月至5个月。仅仅为了这几个月的寿命,就得几年、几十年不能享受吃含胆固醇食物的乐趣,值得吗?更何况胆固醇还是人体器官所必需的物质,过低时还会招来抑郁、自杀和癌症等不测。
其四,“好吃”并不是健康的敌人。主张“好吃”,并非让人走向贪吃的极端,只是认为不必吃得过分拘谨,喜欢吃什么就吃点什么。无论吃什么,只要吃得适当、尽兴、惬意。便会换来一种好的心情。由此带来的精神愉悦,可以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在不沉湎、不贪恋基础上的“好吃”和享受,给人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营造了有益于健康长寿的好心情。
其五,弥补“好吃”之不足的方法是“不懒做”。“好吃”时难免吃得过分,造成某种营养过剩。那么,惟一有效的矫正办法就是“不懒做”。增加体力活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现代文明病的病因可以归咎为“好吃”和“懒做”。然而,与其归咎于多吃了这个或多吃了那个。莫如更多地在“懒做”上寻找原因。健身运动、体力活动就能弥补“好吃”之不足。运动员之所以充满活力。体力劳动者之所以极少肥胖,并不因为他们吃得多么仔细,而是在于吃得随意和毫不“懒做”。应该说,这些“不懒做”的“好吃”者正是养生真谛的受益者。这难道不值得所有养生者加以借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