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应避免走向误区

2000-09-13代蕊华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第三产业后勤

代蕊华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尽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重要方针。自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以来,人们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在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声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进后勤工作社会化。”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要求,人们对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诸多方面都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对这些思想观念如不及时地加以引导与纠正,就很有可能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带入误区。因而,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思想误区,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而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健康发展具有的现实意义。

误区之一: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举后勤全部推向社会

传统观念上的高校后勤往往被看成是为高校提供福利性、供给型后勤服务的,由此而导致的种种弊端使得高校后勤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高校后勤社会化也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强调学校从“办社会”的状况中解脱出来,使高校后勤服务由社会共同承担。但是,社会共同承担高校的后勤服务决不意味着高校可以将全部的后勤工作都推向社会。这主要是因为:

1.高校后勤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不应放弃对后勤的监督与管理。高校后勤是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保障,通过为学校师和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在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的过程中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高校放弃对后勤的监督与管理就难以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样做也是不明智的。

2.高校后勤有些项目是不能社会化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对后勤服务也有着许多不同于社会一般后勤服务的特殊要求,高校后勤的一些教育属性极强和办学特殊需要的后勤服务仍需要保留在学校内,社会承担高校后勤只是在大部分项目而不是全部项目上。如果高校后勤完全由社会承担,那么又何以能称得上是“高校”后勤呢?因而高校对后勤进行投资和搞一些福利性服务是必要的,尽管这方面的投入是逐步递减的。

3.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仅靠推向社会是解决不了的。造成高校后勤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有社会服务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这些问题靠社会后勤或高校自身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社会和高校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解决,没有高校的积极配合与参与而仅仅靠政府或社会是难以办到的。高校将后勤向社会一推了之或一“化”了之,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4.高校后勤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后勤积极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竞争,二是高校积极引进和利用社会力量来办高校后勤。仅仅将高校后勤社会化理解为推向社会也是不全面的。

误区之二: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要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

高校后勤不仅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的思想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要把高校后勤作为产业来发展,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使高校后勤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但是社会化的过程并非就是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

1.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存在着概念不清的问题。产业是属于微观经济单位与宏观经济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人们一般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描述经济发展的过程和产业的构成,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是第一、二产业以外的以各种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整个教育事业属于第三产业。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的重点,可见,作为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高校后勤也必然属于社会第三产业,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理解为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的过程,往往会使人产生高校后勤不属于社会第三产业的误解。

2.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高校后勤的特殊性。高校后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但由于高校后勤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其立足点是学校,其服务对象是校内特殊的消费者,这是作为第三产业的高校后勤有别于其它社会第三产业的最本质的区别,忽视了这种区别,高校后勤就难以在校内立足。

3.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各高校的具体情况。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后勤服务参与其它社会第三产业服务或社会其它第三产业参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程度也不同,强调使高校后勤成为社会第三产业往往忽视了各高校的特殊需要。

误区之三: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可一步到位

长期以来,人们深感.“高校办社会”的种种弊端给高校和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许多人在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所面临的大好形势下,抱着良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设想通过一项或几项措施使高校后勤在一夜之间实现社会化,但这种一步到位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这主要是因为:

1.高校后勤社会化不是无条件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决不是孤立进行的,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受制于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及高校内部综合改革的力度与速度。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条件是不同的,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不支持所带来的社会化程度也是截然两样的。另外,高校后勤对于学校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减人增效、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的过程中,维护稳定的大局要求把握好后勤社会化的力度,不可能太快、太急。各种条件的限制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2.高校对后勤各部门的需求不同,一步到位难以保证高校对需求的满足。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种类繁多、机构繁杂,其性质、任务和对高校的作用都是各不相同的。它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行政管理型,如学校建设规划管理、房产与用具管理、校园绿化与环境管理、教室管理和财产物资管理等;二是生活服务型,如食堂、医院、浴室、幼儿园等;三是经营型;如宾馆、招待所、车队、商店、小吃店、维修队等。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后勤工作,由于它们对高校实现办学目标所起作用的不同,实现社会化的要求也应是不同的。对于经营型的部门可尽快实现社会化,对于生活服务型部门可逐步实现

社会化,而对于行政管理型的部门可在条件成熟后实现社会化。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3.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需要一个过程。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传统的单纯靠行政管理的后勤体制和供给制、福利化的运行机制,需要有一个从行政事务化向企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不会在一天或两天内就能完成,它有一个将高校后勤“化出去”、“打出去”和将社会后勤“引进来”以及校内与校外后勤服务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展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程度也不断地得到提高。

误区之四:认为从“校办后勤”到“教办后勤”就是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

当前,人们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从“学校办后勤”发展成为“教育办后勤”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教育办后勤”就是从改变“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状况人手,在政府的主导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下,建立校际联合的集约型、集团化的后勤新格局,这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这种“教办后勤”并不是高校后勤真正的社会化。这主要因为:

1.教育部门办后勤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后勤体制的封闭性与垄断性。在过去高校后勤追求“小而全、大而杂”的旧格局下,各个学校的后勤面对的只是一个个小市场,这必然会带来自我封闭和效益低下的状况,而整个教育是一个大市场,各个高校的联合可突破“一家一户办后勤”的局面,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但是,从更广阔地范围来看,“教办后勤”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所改变的只是从学校这一“小封闭系统”而变为教育这一“大封闭系统”、从学校垄断后勤变为教育有关部门垄断后勤的局面,这种封闭与垄断状态不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服务,也难以开展有效的竞争与合

2.教育部门办后勤只是社会化的过渡形式,它将面临着进一步社会化的问题。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统筹高校后勤消费与服务市场,有利于实现后勤服务的行业化、专业化与集团化,但是,“教办后勤”只是一种准社会化的方式,“校办后勤”走上“教办后勤”的内在动力并非主要是经济的,而更多的是来自行政的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的行政参与对于经济实体或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提高服务的质量并非是有利的,它有时会助长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应该说,“教办后勤”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消灭学校或教育部门自身办后勤的局面,它最终也要走向社会化。在社会化的初期,对一些教育办的后勤实体进行扶持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它作为“民族工业”而进行长期的保护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

3.教育部门办后勤往往会导致对高校自主权的过多干预。教育部门办后勤往往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参与、协调与指导下进行的,期间不免要采用行政的手段。但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它有权自主选择适应自身办学需要的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它可以选择教育部门所办实体提供的服务,也可以选择社会上其它第三产业部门提供的服务。而当学校感到社会上的其它服务机构比教育部门所办后勤能更有效地为学校提供各种服务时,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常使学校进退两难,这种状况的存在并不利于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误区之五:认为高校后勤的规模经营就能产生规模效益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过去分散化、小规模办后勤的模式,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从而达到节约经费开支、给师生带来更多实惠的目的。但是,并非将各高校的小卖部都变成大型超市,效益就上去了。这里需要澄清两个观点:

1.规模经营并不能总是带来规模效益。通过规模经营而取得规模效益的规律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同样存在,根据生产规模扩大导致产出增加的比例是大于或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可分为两种情况: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也就是说,当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时为规模不经济,反之为规模经济。这说明,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率的提高,也不必然带来规模经济现象,况且规模的扩大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因而,规模经营并不等于规模效益,要想产生规模效益,还需要加强宏观监控和科学管理,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在实现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以追求经营规模为目的,而应以追求经营效益为目的o

2。高校后勤的规模经营并不仅是指学校或教育部门内所形成的规模。规模是相对于提供生产或服务的某一主体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某一消费对象而言的。比如某一清洁公司同时为数百家单位提供保洁服务,使服务成本不断降低,我们说这一公司就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益,至于说这家公司是教育部门办的还是社会上其它主体办的,是为一家或数家单位服务还是全部为高校服务则是无关紧要的。高校后勤的规模经营并不仅仅是指学校或教育部门范围内的规模,社会上任何为高校提供服务的企业,只要它同时为多家部门提供服务,同样是一种规模经营。

作者系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上海200062)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第三产业后勤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后勤装备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