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亚洲信息革命的领头羊?

2000-06-14胡清照编译

南风窗 2000年4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印度软件

胡清照 编译

编者按: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拔尖的21家软件公司,有12家在印度,你相信吗?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在头脑里记住这个事实。因为,在通向信息产业的道路上挤得闹哄哄的中国,还没有一家这样的企业。打开国门看世界已经20年了,我们关注的、比较的、要赶超的都是世界顶尖的国家、企业和技术。这体现了我们的勇气和自信,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我们的闭塞和浮夸的心态。我们并非已超越了其他"二流选手",并非距离顶峰只有一步之遥。

关于印度,还有一些让我们吃惊的事实:我们所熟悉的美国电脑"奔腾"处理器是在印度工程师参与下制作的;印度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自己制造航空母舰……当然,印度放了个"大炮仗"(原子弹)更是他们自己埋头苦干的结果---连美国中央情报局事先都不知情。而相对于依靠制造业的亚洲"四小龙",印度更为自己经济增长的知识含量而自豪。

印度的经典创业故事

在美国的8年期间,戴夫是烦躁不安的。这个物理学家和电脑工程师在微处理器的开发方面颇有成就,但总想着在印度干一些"有创造性的事儿"。为此,在1988年他和一位同事离开了美国的英特尔公司,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首府班加罗尔开设了一家半导体的设计公司。

不久,戴夫尝到了一种由于全球经济一潭死水而导致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已经驱使不少的印度人去硅谷施展他们的才能和创新的本事。1988年初,他的阿米达公司宣称已在芯片的设计上取得了一项突破:能够在高度压缩的电视信号中迅速地解读巨大的数字录象。这个方法能够使新的数字电视或者现有的电视机都能够看到十分精确的画面。缺点呢,就是找不到市场:很多印度人甚至还没有彩色电视机。数字电视机则更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大家都认为我们是傻瓜",42岁的戴夫说。

直到一家名叫"警官"的芯片公司执行总裁尼古拉斯出现,阿米达公司才转了运气。这家公司知道如何将压缩的视频图象用于卫星和有线数字播送信号,但是没有解决使它们减压的技术,因此不能在电视上观看。一年后,尼古拉斯用6700万美元买下了戴夫的公司。"这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交易,"尼古拉斯说,"它帮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高级的综合性高清晰度电视的芯片。"

用智能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由前景未卜到忽然开朗的事例在印度蓬勃成长的信息技术部门屡见不鲜。10多年来,这个穷困的、内向的国家在全球经济的阴影中埋头苦干,领域涉及世界级的技术和教育方法。印度的工程师大军作为便宜的合同劳工,曾为外国的大公司诸如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快递等做一些枯燥乏味的事务性工作。其他成千上万地移民美国,在实验室里充当职员,为英特尔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思科系统公司等服务。现在,印度的信息工业已经兴旺起来。在帮助外国公司排除千年虫方面大显身手之后,印度的设计和工程公司现在几乎能为外国公司提供所有的服务,从好莱坞的卡通片到空中汽车工业航空模拟器上使用的三维肖像,从新一代无线电话使用的浏览器到电子商务的网址等等。所以有今日,还真得感谢从硅谷回来的那一批人哩,他们使印度在芯片、电脑设备和无线电话方面取得一个接一个的成功。今年,印度的软件出口总计57亿美元,占今年印度经济增长7%中的1/4。根据麦金赛公司和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协会的估计,近年内,信息产业出口将达到5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3%,比现在增长10%。国内的信息产业年收入接近400亿美元,可以创造220万个职位,并推动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上升到两位数,与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东亚"老虎们"并驾齐驱。为此,印度要在涌现出来的市场发展中探索自己的新路子。自从1960年以来,亚洲的干将们都将眼睛盯在制造业的出口上。印度可能是第一个依靠智能来促进增长的国家。不但如此,信息产业还可以一俊遮百丑,遮盖了印度不良的道路、机场和集装箱终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信息产业的兴旺发达"不需要太多的投资,"一个从事全球投资的企业家这么说,"印度是挺实在的。"

养奶牛的都上了网

由于印度的技术力量如此地迎合西方的需求,印度还可能成为世界上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角色。美国驻印度大使理查德·斯勒思特甚至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们与新德里双边关系的驱动者。"当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年3月20日访问印度时,技术上的纽带关系无疑会是日程表中较受注目的话题。

当然,凡是对印度了解较深的人都知道她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也有令人恼火的种种问题,诸如办事难、反复无常、政府腐败、仇外情绪难以控制和公众的暴力等,这些往往使外界对临近起飞的印度失去信心。还有,因特网时代的经济需要一个随心所欲的商业环境。虽然印度历届政府大幅度地调整了沉闷的规章制度,很多官员还是很不情愿地放弃这种权力。这种以网络领头的起飞需要充足的电话装机容量、电脑和电力。可是印度只有不到2200万条电话线和无线电话, 100户还摊不到一部电话。而中国每年增加的电话用户比这还多。此外,1000多个印度人才拥有一台电脑。供电也是长期不足。

但印度自由的体制有助于它克服自身的缺点。在电信方面,政府着手拆除妨碍外国投资与竞争的栏杆。6家财团正在建设光纤网络。同时,卫星传输和电视机顶盒也会有助网络进入千家万户。

显然,政府开始插手这一进程。印度执政的人民党自1998年上台以来就把信息科技作为推动高经济增长的政治承诺的基石,同时将一些国家的权力交给了跨国公司。人民党希望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使这个在文化与经济地区分隔的国家统一起来。地方上的政客也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尽管道路、供水、学校等还不能满足要求,但在一些偏僻的乡村里也连接上了网络。从工艺匠到养奶牛的都有,印度的乡下人已开始在网上出售货物和注视着价格的变化。印度全面"触网"主要得益于全球对电气工程和各种软件的巨大需求。一旦多媒体起飞,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就会迅速增长。与其他领域相比,印度的公司变得更为精通芯片设计,网络的基础服务和电信软件。这些技巧正是美国和欧洲所缺乏的,印度却有的是。印度的大学每年培养出12万个工程系毕业生,加上工业学校(大学程度)和3000所电脑培训学院在内,每年总共将近100万人。同时,每年又有将近100所这样的学院建设起来。

在世界范围有21家软件公司控制着卡内奇·梅隆软件工程协会的最高职位,其中有12家来自印度,包括摩托罗拉公司班加罗尔子公司,花旗集团软件子公司等。数千名具有高技术的印度毕业生已经身处美国的高位。更重要的是,现在在印度国内也有丰富的商业机会,从美国的硅谷到华尔街,有很多印度人携带着他们的专门技术、关系和资金返回自己的国家。如果这些倒流的智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像现在的台湾那样形成繁荣的电子制造业基地。

在那些事业辉煌的专家中,观念转变往往是富有戏剧性的。拿30岁的哈文和28岁的库度为例,当5年前在哈佛商学院当学生时,他们草拟了一个在印度投资软件和网络工厂的风险投资计划,但感到印度的场地实在太原始。他们断定这个念头不现实,在印度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就到纽约的高盛、摩根等投资公司工作。1998年哈文回新德里结婚时亲眼见到了印度的这场信息产业的革命。于是他说服库度与他一起回国干。

在他们离开纽约前,两人从技术基金、微软公司、高盛执行总裁帕森和花旗集团执行总裁、出生在印度孟买的梅尼·泽等人处筹集到了6500万美元资金投入信息产业,果然大有成绩。信息革命为大多数印度人创造了前所未见的财富。公司用股票来奖励自己的雇员,并使股票上市,一家名为Infosys的公司(市场资本270亿美元)已经造就了好几个亿万富翁。现在,印度的信息产业中雇员持股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印度的120只技术股票已占孟买股票交易所资本总额的30%,而一年前还只占8%。技术股票的价值成10倍地增长,达到410亿美元。

印度不再是一片阴云

如此一来,印度很多城市里出现科技淘金的热潮就不足为奇了。在班加罗尔,通街通巷都是电脑训练班的招生广告,五颜六色的告示板上以各种优厚的条件来诱引程序设计员与新公司签约。

PLANETASIA是印度走向全球的一个例子。购买这家公司设备的150家大客户的名单中包括从消费品销售的巨人Unilever公司到新加坡为小公司提供网络基础服务的eComCFO。这家印度公司的服务又快又便宜,比美国的报价少40%。"它们的技术人员挺有新意,承诺也能兑现,"eComCFO的创办人这么说,"我被迷住啦。"

在国内成长的印度公司决心更上一层楼,成为全球"食物链"中的一员。印度河东岸海得拉巴邦的Sankhya公司就是一例,它是世界上开发用于飞行模拟器三维卡通全套软件的三家公司之一,通过这个软件,巨型的喷气式飞机驾驶员和机组成员可以在地面琢磨他们的飞行技艺并知道新的航空知识。Sankhya这个词,在印度的梵语中就是"知识"的意思,这家成立才两年的公司,不仅用它们的知识为欧洲空中客车飞机制造公司培训人员,也与以色列的软件公司共同开发虚拟实况的软件。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发行,创建者的年收入估计在2001年会有400多万美元,公司也即将上市,这被行家赞誉为本年度的最热门话题。

事实上,每一个印度的信息产业公司都想着进入全球市场。BPL,印度最大的一家移动电话制造商,年销售额10亿美元,发展模拟芯片而进入电池电话和声音邮件的系统,由日本的松下经销。BPL还设计用于航空管制的先进的转换系统,这由美国的哈里斯公司承销。公司创始人今年36岁,1991年回到印度,在此之前,在英特尔公司干了6年的微处理器开发,包括奔腾的芯片。BPL成了第一家使用电池电话进入电子邮件的印度公司。这家公司立志成为无线因特网上的最高等级的竞争者。"印度不再是一片阴云了。"他说。全球性的竞争,促使印度创建了第一家主要的跨国公司。其他公司大多数已经由美国人和欧洲人运作,电脑教育学院NIIT甚至在中国和印尼开办,并用当地语言训练。印度最大的软件开发公司Wipro技术公司计划将总部从班加罗尔搬到美国加里福尼亚,因为公司的大多数客户都在美国。自1995年以来,公司的软件业务年增长率为59%,达到了2.2亿美元。

要与亚洲四小龙并驾齐驱

这些成就为其他企业家树立了一个样板。去年,来登记的新公司增加了4倍,达到520家。今年估计还有1000家来登记。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启动自己的那只创业的小虫子。甚至那些在石油化工等大企业身居高位的执行人员也想改换门庭,尝试一下信息产业的风险。这可是个大变化,过去印度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进一家大公司或政府部门度过一生。

风险资金也开始蜂拥而入印度,估计每年会有30亿美元进入印度。

从长远看,技术的繁荣会极大地影响印度的国内经济,上网人数从200万上升到7000万,这显示了电子商务的光辉前景,同时也意味着老工业要进行转变。印度最老的一家纺织厂库玛,花费了2.5亿美元在它3万个零售点的出口处安装了卫星连接的因特网亭子。这个想法,是为了使这些零售点能成为上网购物的目标。"这是一种杠杆原理,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网络来展示我们的品牌。"43岁的董事长说,他是工厂创建人的儿子,毕业于哈佛。

某些印度的政客认为,信息产业的革命,预示着印度传统的封建领地政治制度会有一个极大的变化。有一个邦正在着手其事,将政府办公室和学校电脑化,并吸引到可观的外来投资。其他的6个邦也任命了信息产业秘书专事吸引外来的投资。新德里的中央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在全印度推动信息产业,一位与总理瓦杰帕依关系密切的官员说:"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创造条件让印度人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而对策则包括对软件与硬件予以免税,简化网络公司的上市手续。

政府最终还打破了国家垄断电信部门的僵局,允许外国公司成立100%的独资电信公司。外国的电信公司已经承诺投资20亿美元,不过当地的官僚作风阻碍了这个进程。印度已到达了一个关键时刻,可与1947年从英国人那里获得独立相提并论。"80年代是亚洲四小龙时代,90年代是中国,而信息产业的革命则轮到印度来领头了。"新德里的一位经济学家这么说。这种说法似乎还为时尚早,但参与全球性的信息产业革命,利益所趋,印度将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编辑:张良)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印度软件
7524亿元
今日印度
禅宗软件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软件对对碰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印度式拆迁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