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
2000-06-14■郑溢涛
■郑溢涛(汕尾)
某报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新中国50年精彩回放》,在1959年这一年的大事记中,一篇文章说:"在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争论中,彭德怀一败涂地,突然迎来了灭顶之灾。"文章的标题是:《庐山,彭德怀的滑铁卢》。
读过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滑铁卢是让拿破仑一蹶不振的地方,他从此流放孤岛,郁郁而终。以此比喻庐山会议之于彭德怀,从彭德怀的个人际遇而言,确也相当贴切。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彭大将军,正是以庐山会议为分水岭,开始了后半生的艰苦历程。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我们的着眼点离开了个人遭际来看,风云变幻的庐山会议,从争论迅速恶化成完全没有辩护的大审判,难道仅仅是彭德怀一人的"滑铁卢"么?正如作家张扬所说的,彭德怀的失败,实际上是党和人民的失败,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作风的失败。失败的代价,是随之而来的大饥荒,是千百万人民的死亡!接着,是为了顽固坚持错误掩盖真相歪曲历史而人为制造的10年浩劫……这是唯一对得起历史的结论。所幸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悬崖边上的中国拉了回来。
庐山,你又是谁的"滑铁卢"呢?
对于庐山上的毛泽东,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薄一波的脑际,他说:"毛主席的党性原则、党性修养不可谓不高,大家对此都是景仰不已的。何以到了庐山会议,却未能实践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究竟还有什么思想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我一直在思索,至今也尚未得到满意的答案。"(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876页)
我们不妨参看当年彭德怀秘书的日记,在"大批判"开始后,会议间隙,彭德怀曾对身边的秘书说:主席很注意研究历史,对历代帝王兴衰成败很熟悉,但把那些东西用到我们党内来,那就危险了!(见《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在我心里,也有一个问题令我十分困惑:当年参加会议的,都是部长、省委书记和中央委员这个层次的人物,除了林彪、康生几个野心家外,多数是赤胆忠心、功勋卓著的革命者,然而在庐山会议上,他们为什么跟彭德怀有那么大的差异呢?人们痛苦地看到:就是这样一些堪称杰出的人物,其中一部分人在庐山上的表现却那么猥琐!他们或根本不了解人民疾苦和真情实况,或明明了解情况却装作不知,在无形的指挥棒下完全丧失了起码的人格、操守和良知,起劲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见风使舵,落井下石,拍桌打凳,装腔作势,哄闹围攻,残害忠良,不但在当时铸成一大冤案,尤其贻害以后,导致"左"灾泛滥……(见张扬《李锐与〈庐山会议实录〉》)李锐在《庐山会议实录》中写到:"当时有位老帅劝说彭德怀作检讨时,这样说道:主席在时,你尚且如此;若主席不在了,谁还管得住你。这种党内以个人是非为是非,不提倡独立思考,讲义气而不讲真理,大家确是安之若素的。"说实在的,看了以上这些记述,
我的脑子里就会响起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的训诫。革命,难道只有在战火中、在严刑拷打中才能接受"纯度"的考验?哲学家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对于一个革命者自身而言,革命的最丰硕成果,更不该是人格和良知么?没错,庐山是彭德怀的"滑铁卢",但他走出了这个"滑铁卢",用人格和良知耸起了一座耀眼的丰碑。然而庐山同时又是另一群人的"滑铁卢",他们在精神、人格上的溃败,也将永远铭刻在这个"滑铁卢"的柱子上。正如195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滑铁卢"一样。要么从"滑铁卢"走向死亡,要么从"滑铁卢"走向新生,我们选择后者---在丰碑的耀映下。□(本栏编辑:翁宝插图:黄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