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叶寅生等几位翡翠学者商榷

2000-06-14山东聊城:鲁阳

收藏 2000年12期
关键词:翡翠玉器论点

山东聊城:鲁阳

古人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弄懂一个科学问题,务要经过“试验,试验,再试验”。

笔者近几年对玉器、翡翠有所爱好,从做小学生起步,不懂就学。除拜读了前代学者的著作外,还阅读了《收藏》1993年创刊至今每期上有关玉器、翡翠方面的文章,如 :河南叶寅生、西安张羽、纪溪坪、北京杨伯达、刘学贤和天津杨志达等专家的大作。还求师访友,同一些经验丰富的玉器爱好者、玉器商和小玉商贩们交友,并登门请教。

我有个老习惯,学什么必须搞明白为止。所以,最近又认真拜读了上述几位先生的文章,反复思考,并参照文章中论点做了实物试验,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斗胆提出几点浅见,供大家指正:

一、关于叶寅生先生在《收藏》总46期发表的《翡翠饰品的选购及肉眼鉴别》文章中谈到“肉眼鉴别人工处理翡翠的方法”中的点滴法和酸烤法。本人于2000年元月用此两法进行实物试验,得出的结果恰恰相反,试验情况如下 :

1.点滴法。用分析浓盐酸数滴,分别滴在千手观音翡翠件、翠搬指、松鼠翡翠件、清代帽前翡翠件、新翡翠小白菜件等5种翠件上,待5分钟后,均未见有汗珠现象出现。照叶文中所述 :有汗珠者为天然翠件,无汗珠者为人工处理品即假品。如循叶说,这5件翡翠品应全部为假品。

2.酸烤法。用分析浓盐酸分别擦在5种翠件背面,然后用烧红的大头针蒸烤之,反复3次,件面上均未见变黄或变焦的斑点痕迹。照叶文所述,无任何斑点痕迹者为天然翡翠,有黄点和焦点痕迹者为人工处理品,即假品。果如是,则5件翠品应全部是天然翡翠真品了。同一种翠件同用两种试验方法试验的结果,一个是真,一个是假。这种测定方法,不知叶先生根据什么提出的?是否经过亲自试验,还是“借鉴”别人的?

还有件奇怪的事,在《收藏》1999年12期(总84期)上看到天津杨志达《玉石之王——翡翠的收藏》一文,其内容论点与叶寅生先生的文章完全相同,尤其是两文所述的4个鉴定方法,不仅论点相同,甚至一字不差。不知杨先生又是根据什么写出的。

二、张羽和纪溪坪的文章,也谈到翡翠特性和真假品的鉴别意见,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文章中某些关键问题未讲明,现象讲得多,实据讲得少。若用其言对照实物,往往不符。再者两文的论点还有矛盾之处,对新玉友的指导价值似乎欠缺些。杨伯达先生的文章理论性强,操作性欠缺。其他一些玉器爱好者和小玉商贩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求师访友。不懂不能装懂,为了弄清问题,本人于1999年10月份,特意去北京登门拜访刘学贤先生。最近刘先生寄来信件,又阐述了真假翡翠的特性和鉴别意见,我认为较科学,现摘录如下 :

我的体会是真翡翠在显微镜观察中,其绿色是云雾及云散状态,有自然形成的生长纹理,而且纹理走向有它的规律。翡翠的内部绝不会产生气泡,因为它的形成与宝石生成的条件不一样。至于人们所称翠石内部的所谓“苍蝇翅”,只是形容内部现象的一句形容词,实在不确切。实际上内部分布有片状结晶体,这种结晶体的反光折射度很强,在光透下会产生五光十色的效果。这是真品特有的主要特征。但是这种特征不是所有翡翠都有的现象,有的质地浑浊、杂质较多的就很难观察到,以“翅”作为识伪的重要手段是不全面的。全面地认定翡翠应从其比重、折光度、色带、色质、声音、硬度以及显微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确认,在没有仪器测定的情况下,肉眼直观辨伪方法已无法进行区别,只有在显微镜下进行确认,也就是说传统的一套方法已不适用,也已过时了。

总之,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认识一件事物,要实事求是,绝不可人云亦云,只讲空理,不讲实据。俗话说“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是经不住考验的,只有经过试验、试验、再试验,写出的文章才能经得住考验。

责编潇 然

猜你喜欢

翡翠玉器论点
翡翠湖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一只翡翠手镯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游翡翠湾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