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门券收藏面面观
2000-06-14河南:何敏
河南:何敏
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门券收藏应运而生,成为收藏家族中的后起之秀,近20年来,门券收藏一直呈上升趋势,参与门券收藏的人数发展之快也是空前的,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军人、公务员、教师等,离退休干部爱好者也不少。这支队伍正由分散向群体发展,民间团体和民办券刊不断涌现,知名的就有百余个(种)之多。自1985年武汉首次创办全国第一届旅游门券收藏展览以来,已在汉口、郑州、上海、北京、杭州、成都、西安、南京、太原、广州等十座城市举办过十一届展览,地方展则更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97年在太原举行的第十届庆香港回归展。参展专题139部,装展框415个,贴片3217张,展出门券3万余枚,参观人数达万余人次,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际友人。通过门券收藏展览,确实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展示神州风采”、“让风景名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作用。
二
中国门券起源于何时?有人认为古代的版牒、虎符、腰牌等信物、凭证就是门券的起源,各朝各代都有它的存在,只是称谓不同。门券的源与流、门券与通行证的区别何在?我看还有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考究。
当代门券倒是经纬分明,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1949~1966年是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6年“文革”十年是停顿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恢复时期;80年代中期起进入发展时期;90年代是迅速发展时期。门券价格也由原来象征性的收费3分5分、1角2角,飞升至几元几十元,甚至几百元,门券设计制作水平也由低级到高级。一些旅游业起步较晚的地区,正在急起直追,向旅游业发达地区的门券看齐。
90年代门券制作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是时代的产物,市场竞争的结果。随着旅游、文博、园林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体育活动多层面的开展,门券随之水涨船高,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宽广。精明的商家逐渐发觉:门券能够广泛地把自己的产品广告送进千家万户、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所以舍得花大量资金赞助景点印制精美的门券,自己则在券的背面作广告,有的甚至在券面一角宣传自己的产品。是宣传竞争、广告大战带来了门券的空前繁荣,从设计到印刷都愈来愈讲究精美,材质由普通纸变成了高级纸、塑料、金属等材料。工艺制作由单一的平面印刷到采用立体、激光、防伪、镶嵌等先进技术手段,形状还出现正方、三角、花形、心形、动物形和地图形等。券种也发展到组券、连券、套券、磁卡券、月券、年券、兑奖券、明信片券、观光收藏卡等多种多样。90年代出现了不少高档券,从外观到内涵都是上乘的,但它不等于高价券。(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入场券600元1枚但它只是高价券,质量达不到高档。)今日中国之门券,可以说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可与任何国家的门券相媲美。
三
不要看今天门券身价如此之高,总有一天它要衰退下去的,我正企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这绝对不是我的危言耸听,只是一个提醒,让大家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收藏。目前我国门券大量涌现,正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育的反映,也是经济力量薄弱的象征,其表现就是肆意增设收费项目,拼命添码加价,已达到陡涨失控的地步。印发门券的紊乱,也反映经济管理的紊乱,每一枚门券都是社会文化的测量表,从它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状况。收藏它就是收藏历史,为后人研究今天沉积丰富的资料,这也是我们门券收藏界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中可以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高度发达时,社会福利就相应增加,全民义务教育受到普遍重视。那时大量的公园、博物馆、纪念地等在原来经济不发达时进行收费的场所,逐渐恢复自然状态,免费开放。此时一般均不用门券,即使用也是简单的文字券,对收藏者失去了美观欣赏的魅力。如今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门券数量、品种均十分贫乏,已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门券的前途并不光明而是暗淡,这个暗淡是光明之下的暗淡,我们应当共同企盼它早一天降临神州大地。
责编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