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北农民藏书第一家

2000-06-14浙江德清/王力中

收藏 2000年11期
关键词:陈斌藏书书籍

浙江德清/王力中

走进陈景超取名“寒瘦斋”的书房,约12平方米的房内堆满了一箱箱或铁盒装或木箱盛的书籍。

我们数了数,共有7只书橱、14只铁皮箱、4只木箱,还有一个摆满厚厚薄薄书的木书架。那层层叠叠、古色古香的各类书籍让我们惊叹不已。陈景超介绍说,这屋子里共有3200余种不同种类的书,约10000余册。其中,出版年代最久远的书离现在已有300多年。

他的藏书分古籍、新著两大类。古籍以清朝、民国版本为主,约占整个藏书的70%,这类书除少量单行本外,大部分为多卷本,有的一部就有二三十册,如殿版《汉书》共有8函,每函4册,掂掂分量足有二三十公斤重。更有甚者,一部书多达60册,如清朝铜活字版的《资治通鉴》、晚清石印本的《佩文韵府》等。我们将一部《资治通鉴》60册摞起来一量,竟高达1.2米。还有那部为湖州市仅有的《佩文韵府》,排印的文字比现在报纸上的6号字还要小,如果换成6号字排版,这部书最少也要出200多本。新著多为工具书和地方志。

陈景超的藏书虽多,但非常有序,分门别类,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就像一个小图书馆。从内容上看,陈景超的藏书遍涉经、史、子、集,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及地方志和工具书。陈景超告诉我们,1998年,湖州市图书馆和市新华书店的专家曾对他收藏的书籍作了抽查鉴定。结果,像殿版《汉书》、《后汉书》、初拓本《三希堂法帖》、铜活字版《资治通鉴》、道光版《易经菁华》、大字木刻《王本史记》等古籍,连市图书馆也难觅踪迹。其中《王本史记》已成孤本。陈景超边说边小心翼翼地从铁箱中捧出那些书,我们轻轻地翻阅了几种,但见这些书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印刷技术十分精良。

今年已知天命的陈景超,身世颇多坎坷,年轻时因与人合写文章,说海瑞是清官、好官而被姚文元铁棒横扫,被迫回到洛舍农村老家,躬耕田园,做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提起对书的热爱与痴迷,不得不提他的祖辈。

陈景超的六世祖陈斌在清朝嘉庆年间,先后担任青阳知县、凤颖同知、宁国知县(今安徽省境内)等地方官,因此有机会涉猎搜藏更多的书籍。不料,耿直的陈斌因为蒙冤而入狱,受到牵连的陈氏家族命运多蹇,诸多藏书也就逐渐散失。

陈斌的孙子是个刚烈之辈,见爷爷不幸卷入冤狱,就投奔了太平军。这一来,陈家自然就上了朝廷查抄拘捕之榜,举家多次藏匿搬迁,大批藏书也不得不再次被放弃。到了陈景超爷爷手里,陈家历代所藏之书已不足百余册。

陈景超的爷爷陈斌澜,是陈氏家族中对书最为钟情的又一位长辈。他终生以教书为业,曾任东林书院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由于教育和科举需要,陈斌澜不仅对祖上遗留的书备加呵护,还广泛搜集各类史书。其间先后有《四史》、《十八科墨式》、《经艺渊海》、《御批通鉴》、《纲鉴》等一批旧时科举常备书添入书橱。为了使这些书免受虫蛀湿蚀,主人对每本书都用白丝线重新装订,书页内夹入荷花,有些大部头书还做了夹板。

到了陈景超父亲这一代,陈家的藏书已增到满满一大箱。陈父虽蜗居小村耕田为生,但他对祖上传下来的这份财产十分珍惜。常常对膝下的儿子们诉说家藏书籍的聚集和流失,像烙印一样重重地印在陈家兄弟的脑海里。当时只有10余岁的陈景超暗暗发誓:无论吃多大苦,也要再集藏书籍,以告慰九泉下的先祖们。

陈景超真正开始搜藏书籍是在他14岁那年。

那个时候,书价虽然便宜,但没有现在这样出版得又快又多,要想找几本好书十分艰难。尤其身居小村,搜寻好书的困难就更大了。

一次,陈景超打听到外村有户地主成分的人家有不少藏书。当时,对那些成分不好的人家,许多人都是不敢接近的,但强烈的求书愿望使陈景超将这些置之度外。他听到这户人家粮食不够吃时,就从家中偷偷地拿了些米送去。对方见景超小小年纪却如此富有同情心,不知用什么表示感谢,陈景超说只想要几本书,对方二话没说,就从里屋拿出一叠书给他。翻着这些微微发黄的书,陈景超如获至宝。这个现在看来颇有点“地下活动”式的换书行动,使陈景超的藏书收获不小。他在好几个曾是大户人家的手里换回了《西厢记》、《文心雕龙》、《资治通鉴》、《宋60名家词》等一批令他向往已久的古书。

16岁那年,陈景超到嘉兴学医,从乡村来到城市,陈景超的视野一下开阔了,和书打交道的机会也明显增多了。当时,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3元钱,他还千方百计地节省,以便买书,有时不得不咬牙向别人借钱买书,为了还钱,只得以三个面包打发一天的伙食。由于他购书入迷,嘉兴城内的大小新华书店售书员都认识他,就连当时收购旧书的废品站的职工也和这位瘦瘦的爱书青年交上了朋友。就这样,到了60年代中期,陈景超的藏书已经猛增到6000多册,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躲过“文革”中“破四旧”的厄运,他将许多心爱的书籍藏进了给父母准备过世用的两个棺材里,终于平安过关。

也正因为年轻时养成的这个习惯,30多年来,陈景超只要出门在外,总不忘上书店看看,或者打听哪里有古籍书卖。一天中午,他和妻儿去湖州埭溪走访亲友,回家路过一家书店,书瘾又上来了,便让妻儿先回家,自己一头扎进书店。等到他把喜爱的书买下赶到车站时,才知道把买车票的钱也用完了,最后,他只得抱着那一摞书,步行6个多小时才回到家。妻子心疼地摇头,陈景超却嘿嘿一笑:“行百里路,觅一摞书,值!”

回首往事,老陈指着满箱的书感慨地说,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

虽然陈景超大半辈子蛰居小村,但长年坐拥书城,使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身上也充满了书生气。随着他对古书的大量阅读,他的古典文学功底日渐深厚,并常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村里人都叫他“乡中秀才”。尤其是在诗词研究上,这位貌不惊人的农民,以惊人的毅力频频发表一些见解,其文字功底和学术观点让国内一些大学教授也刮目相看。广东韶关大学从一些大学学术专刊上看到陈景超的有关理论文章后,专门写信与他联系,要求撰写有关课题。如今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下属中华诗词协会会员的他,更是经常置身于那间藏有万余册书籍的书房内,或奋笔疾书或翻书钩沉。他说,哪怕不是为了完成那些“差事”,他也喜欢经常翻翻这些亲手选购来的书籍;有书藏而不读,纵有百万卷也是一堆废纸,有道是“开卷有益”,那里面有无穷的智慧和学不完的做人道理。

三十多年的藏书、读书、著书生涯,使他不仅拥有了一大批价值连城的藏书,也让他结识了一批文史界学者名人。比如俞平伯、周谷城、苏步青、王驾吾、王伯敏、陈小鲁等等。尤其是王驾吾,这位曾任《大百科全书文学卷》主编的原杭州大学教授,不仅送了许多书给他,还常常告诫引导他:世界上的书是买不完的,买书藏书一定要有目标,那才有意义。正是王教授的这番教诲和指点,陈景超的藏书才更趋专业。如今,无论你想找哪个朝代的哪首诗,他这里都可找出,因为从《诗经》开始到晚清期间的2000多位大小诗人的诗集,陈景超都已收集齐了。在这些学者名人的启迪熏陶下,陈景超的著书潜能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特别是在古诗词的写作研究上,这位年已半百的农民,至今有43篇理论文章刊登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上,还有14本学术专著分别由香港、北京等地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5月,湖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在全市个人家庭藏书评比中,陈景超以品种丰富、价值不菲、学以致用等突出表现,夺得第一名。这是对他30多年艰辛藏书、著书的最好肯定。陈景超热泪盈眶,默默地念叨:先祖们,你们的宏愿实现了。

责编岩 梅

猜你喜欢

陈斌藏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OPTIMAL CONTROL OF A POPULATION DYNAMICS MODEL WITH HYSTERESIS*
Holographic Entanglement Entropy: A Topical Review∗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ow field in interference area between impeller and guide vane of axial flow pump*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