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收藏答读者(三)
2000-06-14西安:董大勇
西安:董大勇
廖先生:
来信收到。你信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分别答复如下:
1.你收藏钱币,持之以恒,40多年来集到1万多枚古钱,成绩是可观的。你信中提到有上百枚钱诸谱无载,这些钱又非伪品,感到难以解释。其实,积赞钱币较多的人,往往都会有同样的问题。要知道,中国用青铜铸币的历史,现在有实物可证的,最晚在春秋时期。如果说殷商有金属贝币的观点得到认同的话,那大概少说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试想,在这样漫长的时间中,发行的货币能有多少种?10多万以上的货币品种浩如烟海,而能收进钱谱的,据目前所知,还没有超过万种的。应当说是很有限的。在谱外的钱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私铸钱、厌胜钱和东南亚、东亚文化圈内的外国钱(日本、朝鲜、越南等),但也不能排除其中还包括有价值颇高而未被人们了解的我国历史货币。现在一般入谱的古钱,大都可以找到历代正史方面《平准书》、《食货志》以及有关的诏书、奏议之类的记载和依据。而在史志上没有记载的、或记载不详与存疑的钱币,是否都可以列为赝品、臆造品呢?这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同时,在历史发展中,对一些未见记载的珍品认识取得一致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轻易肯定与轻易否定都是不妥的。比如战国时楚币“良金”,形象奇特,丁福保等一批近代前贤,就不予承认,认为是古代青铜器。20世纪80年代出土资料证实了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大额货币,其身价就“一步登天”。“飞龙进宝”钱,过去泉界都认为是厌胜品,无考品,经马定祥诸人考证,属于南唐时期的官铸钱币。“伊藩吉昌”、“窗国通宝”,过去都被列为无考品,近来经专家考证,都是元代的汗国钱币,珍稀而价值很高。另外,像汉武帝的“白金三品”,只见《史记》记载,未见实物,近年部分钱币工作者,从出土实物找出对应的“龟币”、“龙币”、“马币”,虽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已引起全国钱币界的重视。被认为是“龙币”的一种有希腊文字的铅饼,在市面上的价格由数元、上涨到近千元。再如明代有七个王朝未铸钱币,后来又进行了补铸。这些都有文字记载,但是实物一直很少见到,于是泉家便认为这些很少见的实物是赝品,各家泉谱均不刊载。而笔者见到一枚“天顺通宝”,包浆熟旧,文字书法特别是“通”字的写法,与明代钱文完全一致,点、画、撇、捺具有鲜明的明代特征,绝非作伪者所能为。而听声,辨形也排除了挖补、改刻的可能性。这样的钱币,虽无谱上的市价,但绝不可轻易持否定的态度。
总之,对待出谱钱币,要慎之又慎,注重考证。既不能轻信孤证,也不能对持之有故的真品实物,百般挑剔,扣上“赝品”帽子。当然,有一些人为了提高自己藏品的身价,动不动就宣布某钱币为“出谱品”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凡是珍品钱币,要能经得起检测和推敲。有此类钱币的,最好与有经验的同行多研讨磋商,实事求是的加以评估。
同时,还应指出,目前泉界人士对“谱外”领域研究得很不够,很多人只重视经济效益,哄抬什么“五十名珍”和所谓“无定价”的大名誉品,而对未知领域往往掉以轻心或漠然视之。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古代的楚文化、蜀文化系列,新疆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钱币系列,云、贵等地的民族钱币、地方钱币中有很多云山雾罩的未解之谜。其钱币上的文字很多是悬而未解的死文字,或中外混杂的文字,这些钱币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佐证,或者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实物,很有历史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这方面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学者已捷足先登,颇值得国内泉家深思。
2. 关于北宋的铜母钱问题:这是许多研究宋钱者所关心的问题。照常理北宋钱中应当有铜质母钱,这是不容置疑的。在孙仲汇、胡薇编著的《古钱币图解》一书中,将一种楷书“圣宋元宝”小平钱列为美制、小字母钱(评级为一中,R8,存世数量2~10枚)(见该书174页)。一种背“陕”“宣和通宝”白铜小平钱被定为“母钱”(评级一中,R7,存世量11~30枚)(见该书第189页)。在其编著的《古钱收藏与鉴赏》一书彩图中,将一枚细字“崇宁通宝”列为母钱。而日本的货币期刊中,也将一枚品相较好的“崇宁通宝”明确列为母钱。但是在国内的很多古钱著作和钱谱中,却只承认铁钱有铜质母钱,不承认铜钱有铜质母钱。一些钱商在评估价格时,也持这一观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铸造工艺,金属成分问题,也与人们对藏品的见识有关。我认为北宋的铜钱中,有铜质母钱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久我将专门撰写有关论文,这里不多赘述。简言之:北宋的母钱应当具备如下特征:①文字深峻,底章平整,字根底部至字面呈梯形,有立体感。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尤为明显,与通常行用钱有明显的不同。②钱形规整、质材优异,“圣宋元宝”中为优质青铜,“宣和通宝”为白铜……③钱体厚度大于普通钱,钱平面也较普通同类钱大出1毫米以上。④据笔者长期观察:“圣宋元宝”小平母钱,背部有很细的斜月纹,很可能是区别于子钱的记号。
限于篇幅,此问题不多谈,相信北宋铜母钱的普遍认同只是个时间问题,正因为如此,也为收藏者提供了更良好的空间。
问:董老师,我前年在一废品站收到一枚“咸丰重宝”拾文祖钱,铜质精良,呈金黄色,直径3.5厘米,厚7.2毫米。初见时,污垢满身,回家用钢丝刷擦过后,才现真面目。由于初涉钱河,真假难分,故来信恳请老师百忙中抽空解答。
广东冯××
答:你寄来照片中的“咸丰重宝”拾文祖钱,我已见过数枚,类似这种钱在国内有关钱谱上出现过。被列为级别较高的少见品。因钱谱未标明尺寸厚度,难以下结论。但你这枚钱,我初步判断不应为祖钱,而是一枚时代较早的仿铸品。所谓祖钱,即是雕母,是手工雕刻出的,各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的“样板”。铸母钱和行用钱都是根据它脱胎而出。但观察此钱,铸工粗糙,钱体笨拙厚重,清代官方铸钱机构不可能依照它去铸造钱币。但这枚钱包浆熟旧,不同于现在钱市上粗制滥造的一般赝品,可能是民国年间的另有用途的戏铸品(用于博戏的筹码之类)。此看法仅供参考。
你同时寄来的“圣宋元宝”、“元丰通宝”属于普通常见品。
问:董先生,《收藏》81期中,关于“康熙通宝”收藏一文提到:“康熙通宝”双点通中,尤以宝东局最为少见。本人也有一枚,双点“通”字的上点与隆起的底张相连,背满文有异,直径2.4厘米,请先生为之鉴定。
还有一枚难以辨别的钱,其正面上下2字无法辨认,左右可能为“巨宝”2字,背面不知是什么图案?有什么意义?请问其为何朝代、何政权所铸的钱币?
浙江王×
答:您寄来的“康熙通宝”照片,清晰度较差,也有偏色问题。但初步判断,应为双点通宝东局“康熙通宝”。其背部满文与谱上有差别,只是版别不同。
宝东局双点通康熙通宝,数量较少,不易集到,你的这枚钱品相较差,磨损严重,价值应受到一定影响。
你说的第二枚钱,应是“景兴巨宝”,这是一枚越南(古安南)钱,时代也不太久远,大约相当于我国清乾隆年间。景兴钱文常见有“大宝”、“通宝”、“至宝”等,为早年中越贸易流入我国,不算珍罕。
你的那枚“乾隆通宝”,品相较好,但“乾”字笔画粘连,背满文“泉”字也欠精细,从各方面看,都不够母钱。
问:董先生,近日在黑龙江阿城集得一枚嘉г宝阔缘折二钱,面径2.9厘米,背径2.6厘米,穿0.5厘米,厚0.33厘米,重16.91克。该钱沉稳厚重,红褐色包浆,铜质精细,上覆盖晶莹绿锈,钱文苍劲古朴。
嘉г宝铸于北宋仁宗嘉г年,有真、篆两种字体小平钱。而此钱多方查找资料,没有找到。恳请先生百忙中作一鉴定。
吉林魏×
答:由你寄来的照片看,此钱确属少见品。北宋阔缘折二钱已见到的有“咸平元宝”、“祥符元宝”,出土传世数量均少,“咸平”钱阔缘除折二外,还有折三的。当年古钱先贤戴葆庭曾对此类钱真赝提出质疑,认为阔缘乃人为加宽。马定祥先生则坚持认为是真钱。此枚“景г宝”阔缘折二钱诸谱未见,但参照“祥符”“咸平”钱,尚符合宋制。由照片判断,铜色熟旧,包浆锈色均较自然,当为生坑传世品。
责编岩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