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浪漫也是诗意的未名湖
2000-06-14
导读:“他们可以不是先行者,可以不是赚得最多的人,但他们一定会成为精神领袖”
忐忑不安的新生多半是从正南门走进北京大学的,稍后,他们很快就学会在北大众多的校门之间择路而行。
西门,当年燕京大学的正门,正对着古色古香对称排列的庭园式教学楼群,前面草坪上赫然一对移自圆明园的高大华表。西南门,进门是一条直通勺海的小路,西班牙赠送的塞万提斯铜像在路边保持着造型,不远处的勺园聚居着来自6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留学生。小南门,学生宿舍区的简易出口,一个自行车修理摊日复一日地守候着川流不息的年轻人。正南门,崇拜者往往在此留影,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校徽不断被各种镜头聚焦。东门,指向清华大学的成府路和贯通中关村的白颐路在门前交汇。东北门,出门向北一箭之遥就是圆明园,中间地带是一个由文人经营的咖啡店和书店的群落。“四通八达的校门像极了北大,每一个方向都有很多内容、讲究。”在北大国政系读书的学生刘飞眯着高度近视的双眼说。
“当年,录取通知书是用一个特大号的牛皮纸信封寄来,比谁的都大;入校以后,校徽也比外校的大着好几圈;毕业时,毕业证的面积足足是别人的两倍”,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入校的黄胜颇有些自豪地向记者回忆。“最令人难忘的是临近毕业那年,海淀区给了北大学生一个竞选人大代表的名额,整个学校都激动了起来。”
当年三个候选人的名字和下落在黄胜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选者各自组织自己的竞选班子,很是专业,连人民大学的学生都骑着自行车赶来听他们各执己见的竞选演说。”而更为难忘的其实是北大传承不衰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好学、敢想、敢说、自己的见解——北大和学生一起构造了一种特殊的‘北大气氛,学生除了并不轻松的功课,还通过各种渠道吸收营养。”
到目前为止,学校的社团数以百计。大到几百人的“爱心社”,小到寥寥几人的“古琴学会”,有数得着的活法就有相应的一干人。为吸引会众,“山鹰社”曾经策划过一个攀登宿舍楼的行动,“戏剧社”则想办法拉来当红的导演和演员作公开的表演指导,东方学会拿得出自己表演的中、日、韩茶道,诗社也有计划再次到未名湖的石舫推出烛光朗诵……所有的细节都在表明一种态度。
作为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尖子”,北大学生自收到录取通知书起,就开始享有一系列令人羡慕的“权利”。但是,北大同样容纳了许许多多不同身份的求学者。几年来,在北京大学的众多令人目不暇接的讲座总会有几个场场不落的听众——一个拎着破旧公文包的瘦小老头、一个戴着眼镜呆头呆脑的高大男生都曾是其中一员。石俊生也是其中之一。他辞掉工作,从山东赶来,没有固定收入和住所,但是,“我听讲座,学习。有时候,清早在燕南园巧遇在家门口遛早的季羡林,傍晚在未名湖或静园草坪加入学生的讨论,我愿意在这里为思想而学习”。
北大的校园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每天扶杖徐行于未名湖畔的老先生们的背影中就一目了然了。在年轻学子倾慕的目光里,他们本身就是思想和爱的化身。校园歌手仅用一句唱出了全部的意境:“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
对人文思想的终极追求、诗意和这所大学如此的水乳交融,以至于最郁郁不得志的北大人也对自己的母校无怨无梅,甚至以其为终身精神的圣地和灵魂的归宿。“北大这种魅力的核心,就是告诉的她孩子们:你是一个人,你要独立行走于天地之间。”网大网站上的一篇帖子中写道,“传统中国人的精髓,除了已溶入我们血液中的那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很多已渐渐死在图书馆和博物馆里了,只有在像北大这样少数的一些地方还活着,这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认为学术应该超出民族生存的功利目的。他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与造物为友,体验世界当中的美感,他以这个观念来塑造北京大学,推动北大进入鼎盛时期”,多次来北大作访问研究的美国威斯林大学曼斯菲尔德讲座教授舒衡哲曾经这样概括所谓的北大精神。为实现这一精神,蔡元培强调大学的研究性质,提倡美育,实行教授治校,讲究文理沟通,招收女生。这一切又被后人以新的方式不断演绎。每一个新生都将加入,从而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
现在,这讲求宽容和革命的精神在百年北大演变出更现代的模样。对于北大未名湖畔那条水泥路而言,邓振强的黑色奔驰显得很“霸道”——它几乎塞满了整个路面。邓振强左避右让,居然在几分钟之内驶出校门,他松了一口气,说:“我很少在校园里开车,人们以那种目光看你。 我很怕。”除非外出,和北大经济学院那个被称作“大款班”的其他199名MBA学生一样,邓振强很少驾车穿过校园。他穿着牛仔服,去食堂吃饭,热衷于参加研究生会和一些文化研究会搞的活动,他最喜欢的事是到处听讲座,为此他花了1/3的时间,很少有人会看出他是一个身家过亿的老板。“我一口气工作了10年。现在这条船在北大靠岸,加油充 电,再继续航行。”邓振强说,“在这里我看到自己身上的致命弱点,在北大的学习会使我有一种更快的速度去积累财富。”
“北大培养了无数的学者、政治家,现在企业家是时代英雄,它也会照样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任教于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年轻教授说。北大经济研究中心里的老师们都很成功,一些人拥有汽车,他们还拥有很多新的头衔,比如某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或者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每个北大人身上都浸透了的传统人文精神使他们在商业时代也能脱颖而出。”供职于北大方正的毕业生黄同庆说,“他们可以不是先行者,可以不是赚得最多的人,但他们一定会成为精神领袖。”黄与每个同事都尊称他们的老板王选为王老师,“这是北大人最自豪的荣誉。”黄同庆自豪地说,“我想,这就是每个北大人的梦想。”
传统与现在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到燕园,逐渐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北京大学共有8个学院、22个系,74个学士专业、3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40个硕士专业、124个博士专业、55个研究所、77个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及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4个。现有在校本专科学生9313人,硕士生4463人,博士生1645人,来自66个国家的留学生1047人。现有专任教师2066人,其中教授718人,副教授698人。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4人、博士生导师623人。
1978年以来,北京大学从国内聘请了400多位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自1986年始,在数学等15个学科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招收人数536人。北京大学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
视点
“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认为学术应该超出民族生存的功利目的。他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与造物为友,体验世界当中的美感,他以这个观念来塑造北京大学,推动北大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