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小龙功夫艺术与电影艺术探析

2000-06-13文/胡红权

精武 2000年6期
关键词:李小龙含蓄功夫

文/胡红权

李小龙的功夫出神入化,堪称武之艺术。尤其他的武哲底蕴,凭借电影传媒展现了古老武术的风采。因此,他被誉为“东方功夫影帝”。

李小龙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他英年早逝之时,万众悲恸。李小龙之所以倍受世界影视拥趸疯狂追逐和宠爱,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那英俊潇洒的迷人形象以及体魄如钢的野性风采,更在于他所塑造的一系列银幕“硬汉”形象寄托了人类渴望强大的理想。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由于李小龙在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对功夫电影的卓越贡献,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成立了“李小龙研究学会”,可说是盛况空前。直至80年代末期,国内才掀起“李小龙功夫”的热潮,截拳道这一新生产物才得以在国术界逐渐被认可并深深扎下了根。当然,对截拳道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谨以对李小龙武道的由衷之情,在他的功夫艺术和电影艺术上进行探讨。

距离说

李小龙曾说:“搏击是移动的艺术,移动是驾驭距离的艺术。”他之所以能打遍天下无敌手,无不得益于搏击时常处于踏前一步便能击中对手的“最佳距离感”。而《龙争虎斗》美方制片人温特杜尔描述得更是极其传神:“距离在李小龙的脚下,简直是无以伦比的美,他好像是在跳一种足以于瞬间致敌死命的芭蕾舞。不管他是否在意,哪怕轻微的移动,我们都无法抗拒。经由他的步伐,让人领悟到惊心动魄的打斗。”由此可见,距离是否得当,事关搏击的成败。那么,李小龙功夫电影之所以匠心独运、与众不同,事隔二十多年后依然魅力不减,是否也有“距离”适当之说呢?

在《精武门》中,深受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之耻的李小龙一脚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牌,尤其他把“东亚病夫”的牌匾送回铃木武馆,并痛打东洋人,使饱受侵略者压迫的中国同胞扬眉吐气。而“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这一贯穿李小龙主演电影的宗旨,真可谓迎合了国人的民族心理。可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具有强烈反日情绪的《精武门》中,痛打日本武师的情节屡屡出现,而日本观众非但不反感,反而拍手称快,并尊奉李小龙为“武之圣者”。大概因为惩恶扬善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心愿。这就是善的力量。需要指出的是,李小龙演绎的电影,并非出自一味排外的、狭隘的民族观念。他的爱憎,并非以同胞与异族来划分,而是源于疾恶如仇的思想,这与他那“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道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李小龙能走进走出,与观众保持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无我但又有我”的艺术境界。

但是,大凡对李小龙稍有研究者,都不难发现,他和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对传统武术的态度,却没有他在比武较技中及他在功夫电影中表演的那种“来去自由”一般潇洒。尽管他一直强调只有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吸取一切有用的为我所用”,才能领悟到“弦外之响,韵外之致”,否则,念兹在兹,或者“身在此山中”,势必步入歧途而难以自拔。他又说,“传统形式只能迟钝你的创造力,冻结你的自由感性。你不再是你自己,而只是一无知性地照着做罢了”。类似于这种肯定自我而一概否定传统的言论,在李小龙的武道著作中随处可见。“凡是存在的,自有他存在的合理之处”。我们在阅读李小龙矫枉过正的同时,也不能盲目崇拜截拳道,甚至弃各门各派传统武学如垃圾。更何况截拳道也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它尚需不断充实、创新并完善!

含蓄说

含蓄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度,包含着他对艺术生活的深刻感受。用李小龙自己的话说,则是:“我并不承认我在电影中的打斗是暴力,我称之为武打。任何武打都在某种程度上介乎真实与想象之间。如果我演得完全真实,观众就会说我是残暴而嗜血的人。我甚至可以把对手撕成碎片或者把他的心掏出来,但我不会表演得那么刺眼……”这恐怕就是李小龙的含蓄。

事实正是如此。“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显,境界愈小”。大凡观赏过李小龙功夫影片者,并不认为他“江郎才尽”,或有“技穷”之感,只会觉得他不过露了两手,还有许多绝技藏而未露。这种“无巧之巧”即含蓄。如果作用于电影中,其效果是间接的,犹如乐曲的“中止”符号,并非绝对停顿,而是音乐节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使欣赏者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效果。

那么,在“藏”的范围内“显”,会创造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李小龙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力主少打,即简化打斗的过程。但为了弘扬其武道哲学,让自己的武迷和影迷多欣赏一下自己的绝顶武功,李小龙还是在不损及截拳要义的前提下,适当地使“动作精采”一些,“幅度夸张”一些,“套路复杂”一些,“过程延长”一些。而这些在实际比武格斗中并不实用的“花架子”,观众非但不觉得累赘,即使在其死后不久出现的为表现李小龙的影视艺术形象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典范动作。尽管诸如吴大维、周星驰、甄子丹等出色的实力派明星模仿得维妙维肖,力图再现“龙的风采”,但是,李小龙就是李小龙,任何人饰演的都不及电影中的“这一个”来得更真实,更深刻,更能震憾人心。

原因何在?

“浅显”与“含蓄”并非量的多寡,而是质的差别。“在我学武之前,一拳对我来说只是一拳,一脚对我来说只是一脚;在我学武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罢了。”(李小龙语)具有传奇色彩的李小龙不能用抽象的艺术再现,而真正的含蓄,是艺术家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晶。故弄玄虚非含蓄,把含混当含蓄则只是艺术才能的枯竭。我们完全可以说,含蓄是一种意境,不仅仅是李小龙功夫影片演绎的一座丰碑,更给东方武者的大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有限的形式反映出无限的内容,所谓“有一千个截拳道研修者,就有一千个李小龙”,就是众多功夫爱好者在截拳道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充分表现自我的表征。

所以,艺术家的想象与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毫无共同之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须建立在广博的学识之上。难怪李小龙在好莱坞跑龙套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象并预言:“我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明星”。尤其他刚接拍第一部影片《唐山大兄》时就夸下海口:“总有一天,我也要办自己的制片公司!”单就他当时的境遇,竟如此“神吹海擂”,谁能相信?

事实证明,“痴人说梦”的李小龙日后不仅在影坛独立门户创办起“协合”公司,集编、导、演于一身,而且又塑造了一系列“超人”形象,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尤其在《猛龙过江》中他与罗礼士在古罗马竞技场激烈搏斗的精采场面,以及《死亡游戏》中让全世界最优秀的武术家和运动家同在一部影片中荟萃一堂的伟大构想,更被后人奉为经典而津津乐道。以至于海外的华人观众对国语片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功夫电影阶段,而李小龙本人就是功夫的化身。〖JY〗□

猜你喜欢

李小龙含蓄功夫
含蓄
含蓄
做最真实的自己
功夫猪
含蓄
功夫猪
功夫猪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功夫猪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