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舞狂飙向谁家
2000-06-13文/赵洪志
文/赵洪志
武林,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常可繁衍动人的故事,似乎也能寄托人们的快意恩仇的理想。所以,世世代代习武者如恒河沙数,前有无量古人,后有不尽来者。
只是到了20世纪,在民主与法治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时,武林中人要想像过去那样“拔剑较群雄”、创造传奇的想法已成为了堂吉诃德式的游侠幻想,再超凡出世的武功,也已不能这样去时代中找到立足点。那么,武林之中平静了吗?事实证明,武林中的波澜有增无减,且有发而难收之势。
一、华山论剑旨非剑
近年来,武林中人形诸笔墨的争端,探究武功时还能不出大格,心平气和,至多不过发一二妄语。而一涉及到门派、师承、传道、胜负上,就弄得乌烟瘴气,局外人看了难明就里不说,局内人也往往给搅得是非难辨,平添几许烦恼。其战斗的形式,也无非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惟我独明战。这类战火可以郭云深的生卒年月之争为代表。那两年,有关郭老先生的考证文章不绝于报端,他的后学几支不厌其烦的端出自己的谱书、照片及自己的推算能力(莫非是五形四象易八卦拳理的转移?)作为证据,保护自己,攻击另一方。端的是“劈崩在形意,钻炮横文章”,让人疑心这拨人已经由尚武转而从文,将百练武功倾注到了笔墨上。
二是灭此一门战。武林中人向来恩怨分明、性情率直,看不上眼的就横竖看不上,甚至于拳脚相向。如今,拳脚是不能用了,动起手来谁胜谁负难说不算,有势力者一定不会善罢。但心情总要表达,于是乎,横挑鼻子坚挑眼,痰唾满天飞,铁心要将其打出武林、逐出武学之门。八极拳大概是其中的代表了,不是有人以为该拳种没有上乘的功法进而予以全盘否定吗?
三是强拜师徒型。拜高师、收名徒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奇怪的是,有些人都在这方面做出让人好笑的文章——给自己故去的老师找个好徒弟,或者是给自己找个好老师。前两年有人撰文说曹晏海是受了孙禄堂的指教才得以打败“铜头铁臂震江南”的刘高升。而实际上,曹一直师从沧州人,从未拜孙为师。于是乎,又一番混战,至今仍有人堂而皇之的将曹晏海称为孙的徒弟。假设孙老前辈真有曹这样的徒弟也算荣耀,曹也不丢人,但历史不是那么回事,其结论难免是高人身后名师多。假设孙老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会怪后人多事,他的声望哪是由有无曹晏海这样的徒弟所决定的。
这几种战事比较典型,基本属于运动战、阵地战。还有的采取麻雀战、游击战的方法,不断的骚扰真正的“敌人”或者是堂吉诃德大风车式的假想敌。诸如在表述先人的功绩时总要捎带着灭一道某高手的威风或借叙述故事的方式含蓄地表明某大师的功夫是假的等等,不胜枚举。水流千遭归大海,战斗的双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维护本人本派的权威,其中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应战者姑不算在内,所有挑起论战者基本不离此法门。其实,有许多事情是说不清的,过去武林中人文化低,留下只言片语也只是口耳相传,难免走样。那些花大力气在这类事情上下功夫,是不是人让疑心借古人之名,做自己之秀呢?所以这一幕幕的华山论剑式的战斗,给人的感觉不是要为武林做什么贡献,而是其目的在武术之外。
二、论剑非剑有渊源
武林中的争端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不管你是否承认,这都是自古有之的事实。就像许多事物一样,惟有斗争才能成长,成长寄于斗争中,斗争又促进成长,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武术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故也不例外,一招之下,生死立判,胜败荣辱,亦在一瞬间。但谁和自己的性命有仇?因此,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纠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同时,这种竞争也孳生了另一种弊端。武林中人由于对自家门派的偏爱,大多对其他门派持不屑态度,这也很正常。试想连自己所师从的门派也不爱惜的人怎么可能称得上真正爱武呢?这和不爱家乡就不会爱国是一个道理。只是,何以要视其他门派为异类呢?那些“异类”如果没有其内在的力量,又何以流传下来?尤其是在动辄以性命相搏的武林中。看明代的武术大师吴殳评论其他门派的一番“雅言”吧:“沙家枪如马,马家枪如驴,杨家枪非驴非马,骡也。”这哪像一个堂堂宗师的话?换了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眼界狭窄之辈,说出的话比这层次或许要低的更多了。
我们的武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说到底,是与我们纯粹的传统农耕文明分不开的,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宗法观念特有的产物,是历史因素形成的。如今已进入市场经济,我们武林中人应扪心自问,这种陈腐的思想残余,还与我们的时代合拍吗?
事实上,历史上的名家大师,多是涉猎百家而后自出机杼的,流传下来的多是他们虚心学习、毫无芥蒂的交流轶事。他们为锤炼一身超人的功夫不计汗水与金钱,哪里还有时间为一些细枝末节纠缠不休呢?设若郭云深前辈年年岁岁为了这些武林中牛皮癣一样有损形象而又不能根治的过节动脑子,那他的半步崩拳连老家的门也打不出去,更遑论打遍天下了。他们也有不平,可以千里寻仇,但又有几个大师不以功夫说话而只是在背后大放厥词的呢?若那样,他们只能成为市井中的庸人。
因此,武林论剑而不用剑有其渊源,但绝不是主流,只不过是武术发展中的一种衍生物罢了。
三、剑光应如炬〓剑胆润琴心
在历史的道德遗产与现实的碰撞中,留给今天的武术去思考:应当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观与实践观呢?这是摆在武林中人面前的一大课题,甚至关乎武术的兴衰。笔者孤陋,谨就武林内部之争,略陈己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门派观,以学习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其他门派。在治学上,任何一位导师都讲海纳百川,武林中人当以此为鉴。功夫是练出来的、学出来的,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更不是贬低别人把自己抬上去的。
其次,要以史为鉴,文武并重。人常说,文有多高,武有多高。武林中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许多武林先人也吃了这方面的大亏,才留下这么多的悬案,才有那么多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让后人大嚼口舌。同时,他们也有许多切身的心得不能形诸笔墨,更为武林一大遗憾。在今天,这种状况固然有所改变,但和同是国粹的京剧、中医比较,还存在差距,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界痼疾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传统与时代接轨。泱泱中华武林,至今没有一个可行的、充分展示其风采的机制,自规则到赛制都付诸阙如。除了办班教学,全与市场经济相去甚远。武术如何在自身功能日益减少、文化生活又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牢牢把定自己的位置?
如此之多的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而武林中的一些人却看不到危机,自我感觉良好,就如同盆里的泥鳅,快要下锅了,还在不管不顾地你压我挤,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我渴望,武林中人快点走出传统道德的误区,让武林的剑光带着时代的风范映照人们的心灵,而不是剑如狂飙挥向我们自己。〖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