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门内功秘法炼大要(上)
2000-06-13李国兴/文
李国兴/文
在我国的气功发展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存在一个长生不死境界”的人,是东汉时期的张陵及其著作《老子想尔注》,从而开辟了气功修炼通往仙境的途径。
纵观我国气功史,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曾出现过三家气功流派。一是医家的吐纳导引术,二是早期道家的守静致虚功夫,三是大易、黄老、炉火参同派的内丹术。三家鼎立,各有春秋,共同奠定并融汇了我国古代气功学的博大体系。
特别是自唐宋以后,内丹术兴起,成为道教、丹家和养生家们修炼的“至要之大者”,出现了“唯金丹是一条修证正路”的鼎盛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内丹术与前两种气功流派有着本质的不同。前两种气功流派顺应人体阴阳和生化的自然之机,调整阴阳的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畅通,以达到强身却病、以尽天年之目的;而内丹术则是逆人体阴阳生化的自然之机,行阴阳颠倒之术,通过对精、气、神的内炼,逆转人体的衰老机制,使人体寿命大大超越了自然寿命的极限,从而实现“长生不老,修道成仙”的理想境界。
内丹术是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也是道教集静功、动功、房中、服饵等炼养功夫的综合发展。内丹家将人身比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程序的炼养步 骤,使精、气、神在体内聚凝不散,并将这种聚凝不散的融合物称作内丹。
内丹家认为:由太初无形无象的“道”生出真元之气,分化了阴阳,阴阳再生成三,三衍生出芸芸万物,是为顺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道。内丹术则是逆而行之,所谓炼精化气,合三(精、气、神)为二(气、神);炼气化神,合二(气、神)为一(神);炼神还虚,一归无极(道)。从而达到重返本源、长生在世的理想。这就是“顺者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的内丹理论。
内丹家所讲的精、气、神,是指人体先天秉赋的元精、元气和元神。其中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以神驭气,以神炼精。炼丹所处的身体部位称作丹田,性命双修是其修炼的主要内容。
内丹之称始见于南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说:“借外丹之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隋唐之际,内丹术逐渐为社会知晓,至唐末五代,研讨内丹修炼之术已成为一种风气,其中以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谭峭、陈抟最为著名,他们为内丹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元时期,内丹术取替了外丹术,盛行于社会,并且形成以道教南宗、北宗为主体的宋元内丹派,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最重要的流派。其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东派、西派、伍柳、三丰等众多支派,内丹术成为道教中人追求长生不老的主要手段。
然而,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古典文献中不仅语言晦涩,隐语连篇,借喻累牍,使人难以理解;而且又借用了外丹术大量的炼丹术语,诸如炉鼎、起火、药物、火候等等,特别是其丹道周天的运炼,既难以掌握,又危险重重,非明师指点、口授心传不可。
为了摸索出一条安全可靠的修道捷径,无数先辈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努力。例如清代黄元吉所传的内炼丹法,遵循道教传统丹法的特点,从下照气穴着手,默视阴跷(会阴穴)之气,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件功夫一时了结,可谓至精至简。
汉代后期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气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佛教“三脉七轮”的气脉学说,以及“禅定”的修持方法,对我国的传统气功起到了充实和推动的作用。例如清代道士闵小艮,根据佛教的中脉理论,首创“中黄直透法”,为气功修炼提供了一条捷径。可惜的是,这种修炼方法被当时的气功界斥之为“闹黄”,没能得到普及。
“仙道”的修持依据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圣贤们通过直觉观对生命现象的深刻认识而逐步总结出来的。我国传统的道教认为,人体本身具有两大功能,即寻常功能和特异功能。寻常功能依赖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出视觉、听觉、闻觉、味觉、触觉和意识。这些功能为一般常人所具有,属于欲神(亦称识神)所显露的阴性功能。特异功能则指天眼通、天耳通、天香(闻觉通)、辟谷(味觉通)、重身、轻身、隐身、飞升、变化等身态功能,是依据气功修炼中念力和慧力等元神显露的功能,属于阳性功能。因此,开发特异功能的途径,是阴阳颠倒,远六根所具有的阴性功能,近元神显露的阳性功能,达到六根互用的混元境界。
这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现象存在着两重性或者说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六根为基础的阴性生命,他(她)是通过六根的感知能力来确认自己和世界万物的物质存在,从而产生出七情六欲和各种思维意识活动。另一种则是以元神显露为基础的阳性生命,“仙道”的修持依据就是开发这种元神所显露的阳性生命。如果讲的更加确切直接一些,即是以元神显露的阳性生命。如果讲的更加确切直接一些,即是以元神所显露的阳性生命代替或更换以六根为基础的阴性生命。
那么,什么是“元神”呢?《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神为主论》曰:“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即先天以来一点灵光;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又曰:“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所以动者欲神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这就是说,元神即先天以来的一点灵光,是先天之性,它藏于心。有为之动则为欲神(即常人所表露 的阴性功能),无为之动为元神(即气功状态下所显露的阳性功能)。
我们从其它古典丹经中也可以看到,元神又称作“先天神”,它是在接受父母的“精血”组成胚胎时即已形成并存在的。它不受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道教的内丹运炼,即是以元神为用。所谓“乃先天虚无正一之气凝结而成像者”,即是道教注重真神(元神)、真身(由元神运炼出来的圣胎)修炼的真实写照,决不是什么虚幻。
中国侠门是在我国明末清初创立起来的武林门派。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武术和气功趋于成熟和完善的历史高峰。以李秀英为代表的侠门先辈,对明清之际各门派的武术、气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侠门内功秘传大法之一的“灵光大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综合古往今来的修仙之路,必须要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筑基炼己,以修持命功为基础,通过炼精化气,恢复破损之体,为彻底改变肉体的阴浊之质,变凡体为仙体做好能量方面的准备。二是“致虚”,不致虚无以彻见本源,显现元神。同时,侠门在黄元吉和闵小艮等先师的启发下,对“灵光大法”的修炼程序和步骤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下表为“灵光大法”的修炼全程:
坤道筑基功(断龙秘法)
乾道筑基功(降虎秘法)
灵光修炼(五部通灵法)
空中求灵(灵光神通法)
灵光圣胎(长生入视法)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致虚”是从“炼精化气”的筑基阶段直接过渡到“炼虚合道”的中间过程,跨越了传统内丹术“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两个修炼阶段。这一中间过程的具体修炼法门,即是以五部要穴的开通为特点,尤其是以开通“会阴穴”为主要特色(此穴在佛道两教是绝对禁止打开的)。修习者在百日筑基之后,只要贯通了小周天,无论是否见到性光,均可进入五部要穴的开穴修炼;促使修炼者快步迈入“炼虚合道”阶段,在“虚无空定”的气功状态之下,自然会彻见本源,显现元神灵光,哺育灵光圣胎。这与传统内丹术“以神为运用”的修持原则并不矛盾。
自古以来求道修仙者众多,但修成者甚少。究其主要原因,皆因难以致虚。为了达到致虚境界,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总结出一大堆繁杂而又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口诀或玄机。诸 如“十三虚无”、“禅坐真机”、“空不空玄机”,以及各种修心、加持、助功等等法门。孰不知,人练法而法也炼人,开通人体的五部要穴之后,使修习者的身心直接与宇宙沟通,浑为一体,这种至精至简的方法,前人探索了近千年。而开通“会阴穴”的法门,时至今日的气功界,仍然是默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会阴穴古称阴跷穴。按丹经所言,此穴是任督二脉的总枢,冲脉的起点。《张紫阳八脉经》曰:“阴跷一脉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窍。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开花,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医学和气功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特撰《奇经八脉考》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他认为:“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阴跷脉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与眼的功能极为密切,因此亦有眼根在会阴之说。
张紫阳和李时珍在论及阴跷穴时,虽然是与阴跷脉混而兼述,但其位置明确,功能详备。例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前、膀胱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 之 地 也……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并且感叹地说:“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
明代尹真人高弟所著的《性命圭旨》,将阴跷穴明确地定位于会阴穴位置,并将其称之为虚危穴。会阴穴的异称、位置和功用也散见于其他的丹经之中。如《天仙正理浅说》将会阴穴称为“尾闾界地”,云:“尾闾者,二十四脊椎骨下尽处。界地者,三岔之路,上通丹田,下之前通外肾,下之后通尾闾。”《大洞玉经》又将会阴穴称之为“伏梁下户”。“……伏梁下户是大小肠穷相近间隔处当中。秘诀云,伏梁下户,在阴囊之后,肛门之前,二阴中央也。”《道法会元》将会阴穴之气称之为“太乙”,云:“太乙者,乃会阴穴至阴之气也,其穴在谷道、水道后,正陷于其气。”
从以上的经典论著中我们可以得知:会阴穴不仅是人身通气、八脉之总枢,乃眼的根系所在。此穴上通泥丸,下透涌泉,是生精造精之窍,真气的聚散皆以此窍为转移。血脉周流、全身贯通、气血流畅、百病亦无、容衰返壮、延年益寿,皆于此生,为全身通气之宝地。故而《黄庭经》云:“闭塞命门保玉都者此也,闭子精路可长活者此也。”《性命圭旨·利集》云:“……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有无交入也在此处,子母分胎也在此处。”正如《翠虚篇》所总结的那样:“此穴干涉最大,系人生死岸头。”
内丹术将会阴穴视之为“地户禁门”,只因先圣曾有言“天门常开,地户永闭”,便成为历代丹家必遵之法旨。为什么地户要永闭呢?《黄庭经》对此进行了解释:“盖真阳初生之时,形如烈火,状似炎风,斩关透路而也必由此穴经过。因闭塞紧密,攻击不开,只得驱回尾闾,连空焰赶入天衢(内丹术认为人体中有四个真气聚集和运行的通道,称之为气街。这里所指的天衢即上丹田头部气街〈脑〉),往上奔一撞三关,直透顶门,得与真汞配合,结成丹砂。非拘束禁门之功,而谁欤。”《天仙正理浅说》也对此进行了论述:“昔曹老师先上蒲团,先得大药。用七日之功,到五日之间,忽丹田如火珠,直驰上心,即回下驰向外肾边,无窍可出,即转驰向尾闾冲关。此皆真气自家妙用,非由人力所至。”由此看来“地户永闭”的原因是为了进行丹道运炼的需要。所以《参同契》云:“筑固灵株者此也,拘束禁门者此也。”
佛教密宗将会阴穴称之为密处和铁门。其位置处于中脉的底端,是人身阴经的汇聚点;它与中脉的顶端、全身阳经的汇聚点百会穴遥遥相对,从而构成人体的阴阳两极。密宗认为,人身会阴处(密处)贮存着不尽的能量,称之为“灵蛇”。气功修持的关键是激活这条眠睡的“灵蛇”,使其在以中脉为轴的七轮之间游走,以使冲天脉结,贯通天顶。因此,密宗虽然对密处的修持十分重视,但也不主张开启铁门,而提倡密处永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