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27)

2000-06-13静/文

武当 2000年7期
关键词:心神运化过分

●虚 静/文

问答之五十五领会

修道者所修的是心神境界的清净自然。然而修道者毕竟也居于尘俗之中,既要从尘俗中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也要同世间的人事来往,凡此种种,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心神的清净,这就需要修道者去妥善的处理它。这个妥善处理的过程,也正是锻炼修道者心神居中状况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在迫使人们反省自己的人生观并逐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而逐步改变自己的处世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就是漫长的,甚至要贯穿整个人生。常人的处世态度总是过分务实的。也就是说常人为人处事往往以个人的既得利益为行为标准,而不顾及这既得利益极有可能导致长远利益的丧失与整体的混乱。对修道者而言,就必须正确对待既得利益的适可性,要知足知止,否则就会因过分的占有而变益为损了。但是,若修道者误以为寡欲就是要避免占有,绝对的拒绝物质的获取,或强调绝对的与世隔绝,那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趋入了另一个极端。要知道,任何极端的思想及行为都是失中的表现,都会导致混乱。就若天道以其永恒的中态而统御着万物,但天道并不是离开万物而单独存在。所以先天与后天是并存的,而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修道者要以中态的心神对待事物,而不是要与事物绝对的割绝,这才是对天道的正确效法。天道以其既不过度、又无所不及的永恒中态统御着宇宙,所以宇宙万物的规律性就不会产生丝毫差错。世俗间的人处世待物往往容易太过,而有的修道者往往又会有所不及,其实这两者都是失中的表现。修道就是修一个“中”态,这中态的心神才是自然的清净,否则也就清净不下来。因此,无论是修道者也好,世间的常人也罢,都必须以中为标准而时时校正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处世避免过分务实,修道避免过分务虚,这样才能在虚实之间处中而行,而不致趋入任何极端,陷入误区。这样我们也就知道,精神领域的教化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的。否则那过分务实者就会失于实,过分务虚者也会失于虚。然而历来世人总是重于过分的务实,总以为那既得的利益才是人的实在利益。也正是这种过分务实的态度,才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更在那既得利益的驱使下,积累了可以导致互相摧毁的技术与能量。若人类不能从先圣们“该干什么”的教化中去及时的规范自己的心态,那失中的心态就会以“能干什么”的能力毁了人类自己。

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就应该像对待药物的态度一样:适当的服用药物可以救人活命,过分的服用药物可以致人死地。所以人们就总结说,是药都有毒。财富对人也是如此。人们如果不能适可而止的对待财富,那过分的财富就极有可能衍化为间接或直接的杀人凶器。若就饮食之养生而言,饮食的不足可以使人衰弱无力,营养的过分同样会导致循环性疾病。因此,人们对待饮食的态度也应当将其同药物一样来对待,而不能放纵自己的食欲去贪婪的摄取。要知道,人之所以需要饮食,是为了生命活力的延续,但绝不是充当造粪机器,更不是要以饮食葬送自己的生命躯体。如果有人以为人之所以长了一张嘴巴就是为了饱食美味,那可是对嘴巴职责的严重歪曲,更是对造物主的庸俗违背。那些信奉不食美味就是吃亏 ,从而不择手段的胡吃海喝者,他们吞噬的不仅是自己的肌体,也吞噬了自己的灵魂。

就实用主义而言,不仅世人存有过分的务实性,在修功的人群中也同样存在着贪图实用的孽根。有些人由于在功利场上竞争失意而遁入空门,试图摆脱尘世的烦恼;有些人因病魔缠身而寄希望于修道以战胜疾病。这作为参与修道的原因,一般说来倒也无可厚非,但在已经开始修道后,若不能在首先明理的情况下将思想境界放得更为远大,便会被实用主义的迷网围困,执意追求的目标就难以真正达到。只有在首先明理的情况下,以诚信之心来转变自己的世界观,自然而然就会在不求之中达成所求。而那些专以功利目的而修功的人,也可能会借修道之名妆扮一下自己而骗得一时的名利,但终将会被人所不齿。因此,修道者就不能存有急功近利之心,也无须八方寻求捷径巧法,而必须首先从“穷理”上入手。如果不能首先明理,即使入了门,也会在众多的疑难中无所适从,甚至极有可能误入岐途,事与愿违,岂不悲哉。

修道者对待病患的态度不是以强力攻击或镇压,而是以中和场势予以感化。强力攻击只能破坏外在的形式,中和感化则能改善其内在的实质。所以培养心神的中态场势就是修道者的唯一宗旨。当这中态场势被成就时,它就能无所不入,无所不御,从而使失衡的生理机能处在中态场势的统御下,逐步的加以调整为和谐平衡。在这调整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损有余以奉不足”的变化,使那些失去平衡的极化瘀结,如冰雪消融般的化解而趋于平衡的运化,病患的性质就得到了改善,变恶为善。如果修功者以强攻的方法去破坏病患,病患的本质不但没有改变,反倒破坏了它带病工作的能力,更有可能使单个病灶分解为多个病灶而加重了病患。因此,修道者的中态心神就是对待所有疑难问题的万能法宝。这法宝能化解任何形式的矛盾,无论是心理性的或生理性的,也无论是生态性的或社会性的,只要能处中相待,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叫不治之治。如果失中而施以巧法,那就会形成“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治也不治。守中之治简且易,巧施之治繁且难,然而人们大都愿以那繁难且无效的巧法去治末,却很少有人能以这简易且有效的方法来治本呵!但愿世人皆能重新认识先圣们所留给我们的万能法宝,并能诚心诚意的运用它,相信它一定会在所有领域都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良好效果。

问答之五十六领会

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却也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只不过人的灵性为万物之最而已。所以,人也像万物一样,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特性,这不同的特性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也表现在心理方面。这些各不相同的特性都是属于后天的、现象的。但作为人的先天心性而言,所有的人都又是一样的。因此,当人们以后天的识神去认识事物时,则能显示出认识能力上的差异,但是若从收敛后天的意识使其归于先天的元神状态而言,意识敏捷者就往往会比意识不敏捷者更困难一些。然而一旦意识敏捷者能有效的收敛意识活动而呈现为元神时,虽然他与意识不敏捷者的元神都直觉到了同一个天道,但二者又会对这同一天道有领悟程度上的深浅差异。这领悟程度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心理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生理方面,运化深者领悟深,运化浅者领悟浅。但这运化层次的深浅,又决定于他们对道的领会及信守的程度,所以在修道的内境中,心理与生理就直接融同为一了,也就是达成了因与果的合一。当然,人的后天生理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己所能形成的运化程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根的深浅,或经络是否灵敏。修道者所采用的是以心理影响生理的方法,所以修道就是修心神,是将被世俗所习染了的识神再调理为无可染的元神,以元神的统御力去调理人体的生理顺序。人体的生理顺序之所以会混乱,那是由心神的混乱所促成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神由于过分的被俗间事物所引诱,从而使它由先天的自然状态变为了后天的非自然状态,引诱越深越杂,其混乱的程度也就越严重,对身体的扰乱也就越严重。而心神的混乱程度又往往表现在日用常行中。所以,一个人行为的端正与否,就反映出其思想的端正与否。因此,在日用常行中时时注意修正自己的处世行为也就是在端正自己的思想,这同样也是在修道。果如此,即可从整体上成就自己的道心。而表里不一者就不足以成就真正的道德,这是由于道与德的关系就是体与用的关系,人们怎能以为那些德行差的人会是真得道的人呢?这修德而及道的方法,就是借用而及体的方法,也是由末而达本的方法。但修德行又必须有一个德行的标准,否则的话,也就无从知道自己的德行究竟应该怎样修。就会自以为是在行善,殊料反倒不一定能真正起到善的效果。只有处中,才是和善。因此修道者的德行就是处中,既不过分,又无所不及。

由于人的后天智慧是有差别的,所以自己就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勉强去作那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更不能心怀嫉妒或轻视他人。但作为先天之性来讲,大家又都是平等的,并没有贵贱高下之分,只要能守中皆是真人。若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后天能力,偏要去追求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标,那就极有可能生出失中的心态,或是嫉妒,或是失意,或是轻视,或是愤恨……,其实这些心态对自己毫无益处,只能使自己更加烦恼混乱。人生道路本如江海波浪一样有起有伏,实乃正常。因此,当你身处顺境时万不可忘乎所以,也不可因身陷困境而悲观丧志,而只能以平常心待之,那些起伏就会趋于平缓而呈现为谐调。否则的话,就会导致那正常的起伏变为非正常的混乱。虽然说人的后天智慧有灵钝之别,但若都能诚信守中,各自的心神便会由不同的惰性向灵性转化,就若胶状物逐渐溶解为液态,从而呈现出灵敏的波动能力来,这灵敏的波动能力就是人的灵感智慧。所以修道并不是将人由智变成愚,而是自若愚的无为中成就大智。这大智会对后天事物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能从各种后天事物的表象中顿然灵悟它们内在联系的同一性。这种灵悟就是使一般人所感到迷惑不解的灵感或直觉,这直觉能力就不同于一般人的后天相对逻辑思维的联想能力,而是无前后彼此之分的,整体混一的无相对的直接验证。逻辑思维能力是追随着事物变化的现象过程,对因果关系作动态的盲目外在联想;直觉能力是在静态中对因果关系作混一的内在直证。所以这直证的能力就令逻辑思维者感到不可思议,这就叫“不知之知,是谓大知”。这大知就是以大公的忘我心所成就的 ,而那些执著于小我的小智慧不放者就难以呈现。所以叫“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先天神奇大能。

猜你喜欢

心神运化过分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庄子德论的内在理路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