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0-06-13吴文薇

文学评论 2000年4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论文学理论

1999年10月28日至31日,由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和安徽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理论界的部分著名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所、社会科学刊物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和编辑,共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一,回顾五十年来的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二,反思和探讨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性问题;三,展望文学理论研究前景。围绕这三个主题,与会的学者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开得紧张而富有成效。

一历史的回顾:从政治一统化到学术化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认为:五十年文学理论的历史,可以用政治化---审美化---学术化这三个阶段来描述。50年代的文艺思想的主潮是政治化的,或是泛政治化的。它以前苏联的文艺理论为基础,形成一种主流的话语,时断时续主宰了新中国文论近三十年。政治化、阶级斗争化使文艺思想视野狭窄化,使思想自身的品格丧失,终于酿成了1966年开始的"文革"的极"左"文艺思潮对文艺事业的严重破坏。这一时期,一些文学理论家的努力是悲壮的,他们提出的学术观点一次次地被批判和攻击,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高度评价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他说:80年代初,明确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代之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理论命题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思想大为流行。"审美"论的提法,尽管还不能揭示文学全部版图的种种景观,但它确认了文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应有的独立品格与自身规律,消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公式,其思想解放作用不可低估。8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文学的思想,集中表现为人文知识分子对文学的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其结果是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文学观互动共生;另一方面,作为学术和学科的文艺学.在历经沧桑后,逐步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尤其在90年代,对文学的思考获得了自身的学术形态,发展成为知识体系,成为一门文艺学。它要求有自身的专业领域,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范畴、概念和结构关系,同时,应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和稳定品格。随着思想的学术化,理论的研究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带来了文学思想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文学思想界出现了一种宽容精神,多种意见可以并存,并且可以彼此沟通。他还指出:多元共存与学科化走向,将是未来文艺学的趋势。

杜书瀛(中国社会科学院)接着对本世纪文学理论的历程作了百年扫描,他认为:这一百年是从古典的诗文评到现代文论转换的一百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蓄势",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龚自珍、魏源,在这漫长的时段里逐渐蓄积起越来越强烈的"求变"态势和呼声。第二阶段是"蜕变",从19世纪末至20世时纪40年代,这可真正算得上"二十世纪文艺学"的开端。第三阶段是"定格",从1949年至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经过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现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的折射,形成了具有强烈政治文化色彩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从此,它一直作为中国现代文艺学的霸主雄踞文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50年代后期开始的极左思潮却一步一步将它"漫画化"、僵化,直至把它推向绝路。第四阶段是"突破",70年代末,中国文艺学迎来了它的历史新时期。多年封闭的天空被新一轮"西学东渐"所打破,长期被压抑的内部力量也如火山爆发般冲出地壳,"突破"或"反叛"是这一时期的最突出的特点。检视百年文艺学历程,最初二三十年和最后二十年是最为耀眼的时段,如果说最初的二三十年是由多元化走向大统一,那么,最末这二十年及未来的文艺学发展将是由大一统走向对话。他还指出:百年回顾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有两点:一是不封闭.二是多元化。

他们两位对新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的宏观总结表明:社会变革和政治的左右是影响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五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我们的中心话语,但是,它未必是本源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俄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是中国现实语境中的经过我们阐释的马克思主义。这其中存在着"误读"和"曲解"。反思我们以往的研究,对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进行梳理和重新审视,是这次会议的一个议题。

顾祖钊(安徽大学)认为:五十年中的某些失误,既有社会的政治的原因,也有理论上认识上的原因。例如: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理解,是片面的、含混的,误解和误导占了主流,形成了一种绝对化、极端化的文艺政策:只准现实主义一花独放。而这样的理论认识是从苏联引进的。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降格为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其"历史"范畴明显地具有二重品格:其一是狭义的历史本质观,即按生活的本来样式描写生活,使生活成为文化风俗的宝库而具有"史料"的真实价值。如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的评价。写实型文学和现实主义者往往这样理解文学的历史属性。其二是站在文学总体立场对各种文学现象最终的历史属性的揭示,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学历史本质观,是对文学本质的最终、最高的一元式概括。如恩格斯评价歌德作品时所用的历史尺度。在这一层次上,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历史范畴相一致。

曾庆元(武汉大学)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当作文艺学的体系,是我们的偏差之一。另一种偏差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对象定位于"革命文学",结果排斥非革命的文学,也引起重大失误。

王元骧(浙江大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流派作了分析。他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可分为三大派别,都有待深入。(一)社会意识形态论,即审美反映论。审美反映是价值意识、实践意识,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将作家、作品、读者连成一个系统,还只是从内部进行研究,没有联系到外部关系,还是心理学化的。

(二)艺术生产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的现实意义和特殊意义研究不够,"生产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没有解决。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作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商品性和自由性。艺术消费也不是一次性的。(三)艺术活动论。对人的活动的结构问题,即以目的为中介,认识-目的-实践这个流程研究的不够,往往等同于动态论,把作家的活动当作外部的活动过程,没有进一步揭示它的内在联系。三大派别的观点可以互补,在方法论上,可以把本体论、认识论和存在论结合起来。

赖大仁(江西师范大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的基本原理阐释文艺问题,形成"反映论"的文论形态。第二阶段,新时期一些学者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思想来阐释文艺问题,逐渐形成"实践论"或"活动论"的文论形态(或者是理论思路)。第三阶段,八九十年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日渐形成"人学"研究的热潮,文学理论界也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出发,观照和阐释文艺问题,寻求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的新思路。上述诸种文论形态或理论思路,彼此并不矛盾,而是彼此互通的。

对历史的回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评价。有的学者对《讲话》的历史作用提出异议,会议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交锋。

童庆炳认为:《讲话》在文艺史上自有它的地位,有些内容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如:工农兵方向,普及与提高,文艺的源与流,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等。其中"普及与提高"是接受美学的源头,是发展我们今天的文艺学的宝贵资源之一。"文艺为政治服务"在当时有历史的合理性,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文艺不可能成为绝缘体。就象牙齿一样,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吃饭的,但是,如果遇到日本鬼子,牙齿也是武器。陆贵山(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对《讲话》应持历史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清醒的态度,不能把《讲话》归结为一句话"为政治服务",那里的思想丰富得很。郁龙余(深圳大学)认为:《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普及化,不能轻易否定。张开焱(湖北师范学院)认为:《讲话》是政治论诗学的模式,它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但在建国以后被简单化和片面化了。他还提出,要对"政治"重新定义,政治是比阶级和经济更为广泛的人类现象,在此基础上重建政治论诗学。

尽管存在分岐,但是,讨论的态度是严肃的,理性的。

二 研究现状的反思:文学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及学术规范的建立研究探讨文学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建立起学科自身的学术规范,成为当前文论建设的迫切问题。会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

许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无沉重之感,他说:"当你以五十年的线索去搜索某个专题研究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文学研究的过程充满着浪费,无用功,重复生产和无意义。"他指出:文艺学研究过程应有知识增长的特征,文艺学本身是有历史的,这一历史是可以描述的。这个问题有现实意义。1978年以来的二十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自然进程,其中杂乱无章的无序和属于探索的递进都混杂在一起。金子被沙子掩没了。造成这种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起点时缺乏权威;第二,游戏没有规则。二十年间我们竟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和公允的评估体系。产生的最恶劣的后果是:在某方向的研究水准上,作者提不出问题来,说不出哪些问题已经被什么人什么时候解决了;说不出自己的课题在何种水准上解决何种层次的问题。因此,他提出:能否建立一个文学研究的反思状态的学科?也就是一个研究文学的学科?如果没有学科评价系统和形成气候的评价氛围,我们就无法接着往下讲,不能确立真正有价值的课题群,确立真问题。

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与兴趣。大家就"如何认识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如何建立起学术规范?如何在学术研究上接着讲?"等问题,各抒已见,气氛十分热烈。

童庆炳认为,90年代的文学理论进入学科化时期,学科的特点是:1,它的内容是系统化的。2,有相对稳定性,在稳定中有创新。有学科,才有队伍。3,专业化。4,自身也生产意义。学科化也是边缘化,边缘化才是常态,今天的文学理论话语已不是全社会的中心话语,而是文学理论工作者的专门话语。边缘化是学科学术本位的回归,它带来对学科独立品格的寻求。学科研究的规范化关系到伪学术、真学术还是假学术的问题。我带了二十多个研究生,我要求他们做课题时首先要找到学术研究的起点,先要找到90%以上的资料,做一个资料综述。其次,研究要创新。第三,研究的结果要有结论。第四,引文要详尽地注释出来,而且要准确无误。张开焱认为:学术研究必须是有积累的,但是,什么是有效积累?什么是无效积累?只有认识到什么是有效积累,才能接着讲。现在没有权威,建立规范化的学科很困难。钱念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认为:建立科学化的文艺学,涉及到学风和研究者的素质问题。学风建设方面的问题表现之一,有些文章别人已做过了,而且做得很好,但他还在做。引别人的东西也不加注释。

要大力倡导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研究,现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淹没了真正好的作品。童庆炳坦言:为什么抄过来抄过去?核心问题是评职称,我们的评职称的机制是不合理的,规定要多少篇文章,核心刊物要打多少分,这影响到学风建设。

围绕"接着讲"的讨论,许明认为:西方学者的一套东西是自足的,我们插进去讲就是小学生。现代语言学、心理学都是西方的。我们应该提出中国问题,可是,在狂热的迷恋西方大师的氛围中,我们还有能力提问吗?

赖大仁认为:接着往下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继承发扬武,一种是否定式,西方否定性发展表现得比较明显,我们的传统是中庸。吕美生(安徽大学)认为:接着讲,跟着讲,对着讲,是三种方式。现在需要的是"对着讲",没有"对着讲",就没有"接着讲"。徐亮(浙江大学)认为:怎样使我们的学科有积累的感觉?如果没有康德,你谈什么"感性"呢?热奈特的语式是从柏拉图那里来的。阅读能产生新思想。我们接着德里达讲,就讲不过他吗?郁龙余认为:怎样才能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西方的文学理论?不能总站在西方的立场,也不能总站在中国的立场,我们需要第三只眼睛---印度的。为什么?首先,印度文论成功地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历程,它表现了理论传承和传承模式的矛盾,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次,西方的传统是反叛,印度的传统是真正的接着讲---在继承中讲自己的东西。而中国的接着讲,就是照着讲,顺着讲。

"如何接着讲?"是这一议题的自然延伸。与会人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发言。

刘俐俐(南开大学)运用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论述了我国当代文学所面对的理论、现实等诸方面的可影响到民族文学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思考民族文学批评的策略和思路。吴文薇(安徽大学)论述了西方叙事学对于新时期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的现代性演进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且,对新时期西方叙事学的引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她提出了建构中西融合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理论思路。她认为,尽管我们目前在这一领域还不能和西方对话,但是,如果我们致力于总结我们自己的叙事经验,提出新的范畴和概念,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与西方平等地对话。马连芬(安徽大学)关于宗教精神的思考,黄裳裳(阜阳师院)关于文学的日常化问题的思考,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文论的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新颖的见解。

上述发言表明,"接着讲"在目前还难以摆脱"接着西方的讲"的思路。

三前景的展望:中心话语与多样化形态我们的文学理论如何迎接新世纪?如何确立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文论向何处去?各位学者都力图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走向,见解是有深度的。

关于未来文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位问题,在一些学者的发言中得到强调。陆贵山认为:20世纪的文论百花争艳,丰厚的理论思想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用冷静的头脑来思考。首先要拿过来进行综合分析。第一,要研究这些道理之间的关系,网络,系统,建立起道理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第二,研究的主体要有综合的能力,如果把小道理扩大成了大道理,就成了谬误。其次,综合的态度应是科学的态度,不要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辩证的方法。怎样进行综合?他的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观点,即人学观点、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来综合各种学术观点。他还提出了希望:重建文论体系要靠年轻一代,特别是博士生,新人,有宏观思维的能力,基本上能学贯中西,心胸开阔。钱念孙提出:回顾历史和建设新文论都不能抛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阵营,何其芳等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还有些理论家原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后来转成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的要求。朱光潜等也从马克思主义中找依据。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界有两个阵营,一方是批评者,一方是被批评者。两者的斗争推动当代文论的发展,新时期更明朗化了。张筱强(中央党校)认为:现在的文艺理论充其量是多样化,而不是多元化。流派还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各种流派,因为现在还没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多元化"是流行话语,我们可能看见了话语,而忘记了问题。

关于未来文学理论中的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的融入问题,会议也作了探讨。

李衍柱(山东师范大学)认为:在展望文学理论的未来时,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三位学者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方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朱光潜采用的是"移花接木"的方式,即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论之木。宗白华采用的是"东西今古,融合贯通"的方法。钱钟书采用的是"打通"法,即将古代、现代、当代打通,将国界打通,将各种艺术打通,将文史哲打通。钱钟书还创造了"阐释之循环"的研究方法:一是中西的互相阐释的循环;二是古今的互相阐释的循环;三是个别、局部与整体的阐释之循环。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解决文艺学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解决对传统文论的现代阐释问题,解决西方文论的引进问题,都有示范性作用。钱念孙也认为朱、宗、钱三位大师的研究方法对我们如何对待西方文论和古典文论有启示作用。陈太胜(北京师范大学)从现代性的视域反思性地考察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真"的审美观的诞生。他认为:反思王国维的学术建构方式和他的诗学的现代性质,对21世纪的文艺学建设来说,是极有意义的。

关于未来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问题,是与会人员最为关注的方面。

徐亮(浙江大学)认为:我们己经进入到一个泛文学的时代,当代文艺学必须面对这种局面,重新认识和定位,作出改变。文学泛化的表现是:一,小说,诗歌等"纯文学"的衰微;二,文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三,虚构的游戏;四,文学的转移或"滥用"。文学泛化的原因是: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二,元语言的暴露;三,作者神话的破灭;四,现代传媒的冲击。这些变化向文艺学提出了挑战,当代文艺学必须作出回答。首先,当代文艺学的对象是某些文体类别,还是文学(话语)现象。第二,当代文艺学的原则是体系性的,还是调查性、兼容性的。对前两点,他的观点是肯定后者。第三,当代文艺学的方法应是文化的研究和话语的分析。

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从"现代性"的思考出发,提出建立"科学---伦理---艺术"的三维结构的理论构架,来给当下社会文化归位。关于文学批评的重建问题,高楠(辽宁大学)提出:文学批评将走向解释。回顾五十年来的文学批评,大部分时间进行着政治批评,但是,自80年代以来,政治标准从第一标准中隐退,中国文学批评开始了"后政治批评"阶段。"后政治批评"的特点是:一,政治第一的标准虽然不再标举,却心理模式式地发挥着作用;二,"政治标准第一"的碎片还存在,它的范畴还是我们常用的话语;三,以先前政治批评思想体系为反衬的非政治批评建构,"反衬"即反向推展,它是多元的;四,"失主"的多元批评格局,它是先前"有主"格局的解构。因此,"后政治批评"是无体系批评,它表现为价值标准的统一性的消解,即批评主体难于坚持批评的价值判断,常常在接受的感觉或感受层面上说话,批评由此走向解释。

吴家荣(安徽大学)主张重建文学批评标准,他认为:21世纪的文学批评当以审美感染力为标准。张胜冰(云南大学)提出:要给批评家的角色重新定位,批评要有自己的话语。陈雪虎(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现代批评策略应该是基于理解的阐明、对话和评价,是主体以为特定立场、思想和方法展开的,基于本文的分析和评价。现代批评倡导的是理论化和本文化表里相合的新批评。黄书泉(安徽大学)针对当下批评己经成为一种写作游戏或游戏写作,一种话语欲望的表达,一种商业文化的操作的状况,呼吁重读别林斯基。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责任编辑:王保生·751·"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简讯·"林庚先生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徐 秀4月15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林庚先生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牛汉、谢冕、孙玉石、洪子诚、费振刚、杨匡汉、程光炜、王家新、西渡等30余位在当代理论界、诗坛颇有影响的诗人与诗评家出席了研讨会。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林庚先生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进行了集中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代诗坛的态势,探讨了许多有关新诗写作和新诗理论的问题。

林庚先生的新诗创作从30年代初开始,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林庚诗选》及《空间的驰想》等诗集,他的新诗创作包括自由诗、新格律诗,与会者认为他的诗风不拘一格,既有洋溢着现代色彩的力作,也有充满了古典意境的诗篇,他的新诗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现代与古典相融的风格,既注重诗歌精神内容的丰沛,又讲究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

大家一致认为,林庚的诗歌精神为建安风骨,布衣怀抱;林庚的新诗创作,既有现代精神,又有古典韵致。林庚的新诗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新诗格律的探究。新诗从本世纪初诞生以来,都是自由诗占据着诗坛主流,由于毫无规范可言,新诗创作出现了散文化、非诗化等问题。为了匡正诗坛流弊,使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获得自己的"身份证",获得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林庚从30年代中后期起便开始致力于新诗格律的探究和建构,试图为中国新诗找到一种像五七言诗一样普遍通行的诗歌形式,以繁荣新诗创作,使中国新诗走出低迷,走向辉煌。为此,林庚先生付出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他在苦苦探究新诗格律的过程中,对汉语语言规律、诗歌特征都有独到的发现,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典型诗行"的理论和汉语诗歌"半逗律"的概念,并结合理论和实践,创建了九言诗五四体形式,为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论文学理论
文学学:一门研究话语艺术的学问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美丽的碎片
追忆黄药眠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民族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