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浅论
2000-06-13成平
成 平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对穴位注射临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穴位注射疗法的定义、辨证取穴原则、穴位注射用药原则、临床操作规范化及展望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加强对穴位注射疗法的机理研究,对其操作方法应加以规范,以有利于这一方法走向世界。
主题词水针穴位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当前针灸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该疗法以其简便的操作和显著、快捷的临床疗效而深受广大临床医生的喜爱,并为广大患者所接受。从《中国针灸》杂志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统计,采用穴位注射疗法者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些文章的作者所在地区、单位分布广泛,从所治疗的病种和选穴、用药上看,均具多样化特点。可以说,穴位注射疗法已从一种辅助性手段上升为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但从一些临床报道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穴位注射疗法的命名及定义
以往对穴位注射疗法的称谓有水针、穴位封闭和穴位注射等。所谓"水针"是指本法最初在临床施用时,只是将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等注入穴位,故以"水针"命名。经多年发展,注射药物已非常之广泛,"水针"一词已不能反映本法的真正含义。另外,中医命名一般比较形象,如三棱针是根据针的形状,火针是将针在火焰上烧灼,而"水针"并非水做的针,与中医命名规律不符,不能体现中医特色,从字面上也不易让人理解。"穴位封闭"则易与西医的封闭疗法相混淆,而两者在适应症、用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穴位注射远较封闭疗法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因此,以上两种称谓均不能反映本法特点,故不适于对本法命名。穴位注射一词则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本法从穴位将药液注入的特点,将中西医两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目前已为多数同道认同,应是对本法比较恰当的称谓。在1997年8月《中国针灸》杂志主办的全国穴位注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上,经过与会代表的充分讨论,将穴位注射疗法定义为: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这个定义是比较恰当的。
2穴位注射的选穴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中医临床必须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立法、处方。穴位注射是中医针灸与西医注射的有机结合,其作用点在穴位、经络,但在选穴上与普通毫针针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二者同样重视经络辨证的原则,根据穴位本身的特异性选用穴位[1],同时,有人认为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也有选择性,在药物与穴位的配合上也应有所注意[2]。穴位注射疗法也注重局部取穴,特别是对于骨伤科、外科的一些疼痛性疾病,在病灶附近注入药液更有利于气至病所,药物的作用更加直接。还有反应点取穴法、全息穴取穴法、耳穴穴注等,无论何种取穴,都不能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
与毫针针刺选穴比较,穴位注射更注重精选穴位。由于本法是将药液注入穴位,通过腧穴对药物的逐渐吸收,药物对腧穴产生缓慢而持久的作用,并通过经络而到达病所;此外,穴注针较普通毫针粗,其作用强度亦强于普通毫针,故穴位注射选穴宜少而精。否则,不但会使临床操作复杂、繁琐,累积用药量势必加大,且疗效未必会提高,也就失去了穴位注射疗法的优势。
3穴位注射用药原则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制剂、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也有2种以上药液混合或交替选用者;用药剂量上也有较大差异,最少者每穴0.1 ml,多者可达每穴4 ml。这就存在着一个药物的选择和用药的剂量问题。穴位注射的作用点是腧穴,所注药物通过腧穴、经络系统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用药上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李氏用赤芍注射液降低中风患者血脂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