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症疗效观察
2000-06-13刘世琼骆文郁纪彤吴学飞
刘世琼 骆文郁 纪 彤 吴学飞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症42例,在改善肌肉萎缩和提高肢体肌力方面,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治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说明该疗法是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致残率,提高该病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主题词多神经根神经炎/并发症肌萎缩/针灸疗法肌张力/针灸效应
自1990年以来,笔者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后遗症42例,在改善肌肉萎缩和提高肢体肌力方面,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ケ咀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7岁,其中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15例,16岁以上及成年人27例。有感冒先兆症状者9例,有腹泻先兆症状者18例,因惊吓诱发者2例,诱发原因不明者13例。首次发病39例,第2、3次复发者3例。
1.2诊断标准ゲ握1994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诊断标准[1]。多数患者经西医院确诊治疗,控制其症状而遗留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肌张力偏低;部分病例系症状较轻而肢体对称性软瘫,并排除急性脊髓炎、末梢神经炎、周期性麻痹、癔病性瘫痪、脊髓灰质炎等。
2治疗方法ブ徊捎谜刖牧品,停服一切中西药物。パ⊙ㄈ〈笞怠⑻盏馈⑸碇、筋缩、肾俞、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太冲等。ブ瘟品椒:督脉经穴点刺不留针,四肢部穴位左右交叉,轮流使用。针刺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配合用自制无烟灸条温和灸四肢部穴位。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3次,12次为一疗程,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ザ訥BS后遗症的疗效评定尚无统一标准,笔者以肌肉萎缩的改善、肌力的提高,结合握力的增加而定。治愈:肌肉萎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活动完全恢复,随访2年内无复发。显效:肌肉萎缩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肌肉萎缩有改善,肌力提高一级以上,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肌肉萎缩、肌力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42例中治愈13例(31%),显效21例(50%),有效8例(19%),总有效率为100%。
3.3疗效观察(1)肌肉萎缩改善情况:主要观察肱二头肌最高点(A点)、肱桡肌最高点(B点)、股内侧肌最高点(C点)、腓肠肌最高点(D点)的周长变化(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患者肌肉萎缩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肌力提高情况:将肌力分为0~Ⅴ级(计分以0~5,依次递增),0:完全瘫痪,Ⅰ:有肌肉收缩而无肢体运动,Ⅱ:肢体能水平运动,但不能抬起,Ⅲ:能克服地心引力做主动运动,Ⅳ:能抵抗阻力运动,Ⅴ:为正常肌力。主要观察上下肢肌力治疗前后的变化(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后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握力改善情况:因握力器最低限度为.10 kg,主要观察27例成年患者治疗前后握力变化。治疗前±s为16.29±.6.58 kg,治疗后为35.76±.10.16 kg,<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患者由于肌肉萎缩改善和肌力逐渐恢复,握力有很大提高,有统计学意义。
4典型病例ジ摺痢,男,30岁,1992年4月15日就诊。病史:3月前因进行性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并有饮水发呃,吞咽困难,以"格林.巴利综合征"颅神经型收入兰医一院脑系科。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菌素、激素、维生素等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但肌力、肌肉萎缩恢复较慢而要求针灸治疗。查体:神清,双目无神,目外视受限,能示齿,舌伸唇外.1.5 cm,居中。双上肢肌力Ⅲ级,双手大、小鱼际均消失,握力为.12 kg。双下肢肌力Ⅳ级,垂足,走路跛行,不能完成下蹲动作。肌肉萎缩情况:A点为22 cm(左)、21.5 cm(右),B点为22 cm(左)、23 cm(右),C点为37.5 cm(左)、38 cm(右),D点为26.5 cm(左)、27 cm(右)。治疗取穴:大椎、陶道、身柱、筋缩、肾俞、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太溪、太冲。督脉经穴点刺不留针,四肢穴位左右交叉,轮流使用。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配合自制无烟艾条温和灸四肢部穴位。留针30分钟。隔日针灸1次,12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病情大有好转,肌肉萎缩逐渐好转,肌力逐渐提高,已能上班工作。6个疗程后,上下肢肌力恢复到Ⅴ级,肌肉萎缩恢复的程度:A点为23 cm(左)、23 cm(右),B点为23.5 cm(左)、23.5 cm(右),C点为45.5 cm(左)、45 cm(右),D点为28 cm(左)、28.5 cm(右)。双上肢握力提高到31 kg,疗效判定为痊愈。
5讨论
5.1格林.巴利综合征以双侧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中医多以"痿证"论治。祖国医学认为痿证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痿软不用总与气血不足、经筋失养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后世医家也多宗此法治疗痿证。手三里、合谷、伏兔、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穴,有健脾胃、益气血、通经络之功。身柱、神道、筋缩均为督脉穴位,督脉为"阳脉之海"、"贯脊属肾",总统全身之阳气而益命门之火,并且此3穴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相平,"肺主气"、"心主血"、"肝主筋",故此3穴有补益阳气、助心活血、强筋壮骨之功。再加上肝经原穴太冲、肾经原穴太溪、筋会阳陵泉和肾的背俞穴肾俞,共达健脾和胃、益气活血、强筋壮骨之功,使经气得通,经筋得养,则痿证自愈。
5.2现代医学认为,GB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麻痹性疾病,也是周围神经呈斑块状损害的一种免疫性疾病。侯氏[2]报道GBS后遗症高达43%,杨氏[3]通过观察53例GBS患者,发现有8%的患者勉强能走路,但不能正常工作,28%的患者在轮椅上或病床上长期生活。笔者认为,GBS的致残率和后遗症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是由于GBS所致的神经脱髓鞘,肌肉出现失神经支配所致,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乃必然结果。如果能改善患者肌肉萎缩,提高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是降低GBS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之所在。
6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6):380
2侯熙德.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回顾与现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5):307
3杨任民.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5):315
(收稿日期:1999.02.07,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