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农牧林业的现状与发展
2000-06-13巴桑次仁
巴桑次仁
昌都地区位于自治区东南部,为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四省的结合部。地处横断山区“三江”流域中上游,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山地多、平地少,地貌以高山、高原为主。幅员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09万亩,草场面积8629.3万亩,林木面积345.27万公顷;全地区有58.4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54.1万。
昌都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其气候的显著特点为:气温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旱雨季节分明;由于水热条件的地理性和地形变化大,气候类型众多,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年平均气温7.6℃,气温呈南高北低趋势;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无霜期38—161天,年平均日照时间2139—2776小时;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降水量由东南向北逐渐增多,且多集中于6、7、8三个月,具有旱季时间长,雨季分明的特点。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依靠科技农牧业生产连续六年丰收,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农牧业是昌都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认真做好林业工作,使昌都林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昌都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着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连续6年丰收
1994年以前,昌都粮食生产一直徘徊在2亿斤以下,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以来,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每年以2000多万斤的速度递增。单产由300斤上下提高到420斤,但是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增幅不大,仅从1995年的人均占有357.9斤提高到1999年底的490斤。 这几年粮食产量增幅较快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
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种子工程增产效果显著,在同等条件下,良种增产幅度在30%以上,甚至一倍;三是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冬今春全地区维修水渠5899条,水塘1967座,新修大小水渠112条、水塘42座,增加灌溉面积1.28万亩,基本保证了生产用水;四是强化基础地位,加强领导;五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大力推广良种、化肥深施、增肥节种、病虫草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加强了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和技术培训。
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实行农牧结合,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饲料种植面积。根据建设生态农业,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和各种气候条件等因素,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还草还林,对各种气候条件保证率不到50%的海拔在3900米以上的耕地全面还草,将耕地面积稳定在60万亩。根据这一思路,三江两岸和三江的一、二级支流两岸的台地化为粮食主产区。该地区耕地面积达到40万亩,粮食产量占到全地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该地区基本农田的全面改造,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高质量的稳产田。到2005年,这一区域平均单产达到700斤,生产粮食2.8亿斤,同时将这里建成饲料、饲草生产基地,成为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高产优质高效农牧经济发展的腹心地。
畜牧业发展的4项措施
畜牧业是昌都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但畜牧业又基本上是以天然草地为支柱的粗放型牧业,牲畜终年在天然草地放养,仅在冬春才有极少量的补饲。截止1999年底全地区各类牲畜存栏达345万头(只匹),肉类产量达到45219吨,奶类产量达到50261吨,毛绒总产量达到1079吨。人均占有肉奶分别为156.4斤和169.7斤。
近年来,畜牧业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草场的责、权、利、建、管、用,彻底打破草场大锅饭;
二、加强草场建设。全地区共完成草原三灭30万亩,草场围栏18万亩,草原施肥150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
三、高度重视抗灾工作。目前成畜死亡94887头(只匹),死亡率2.7%,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减少0.3%,新生仔畜成活810429头(只匹),成活率90.4%,比去年下降0.5%;
四、加强疫病监控和对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
昌都畜牧生产区主要集中于丁青、类乌齐、江达、边坝和39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将这一区域建成夏秋架子牛羊放养基地,冬春将架子牛转移到气候相对较好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现改放养为圈养,改零散养殖为规模化养殖,加快牲畜生长,加快出栏,加快周转速度,提高商品率,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天然林保护和林副产品开发
昌都地区是西藏第二大林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123.49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21.7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36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31.71%。金沙江流域的森林植被是构成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绿色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昌都地区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如下:
一、“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高原宽谷区。该地区地貌为高原宽谷类型,气候属高原温带湿润——半干旱类型,基本特点是冬寒夏凉,冬春干旱,霜期长,降水量相对其他地区要多,且集中于夏季。本区林业建设的方向是天然林保护、荒山封育和营造多功能防护林;
二、“三江”中游山地区。该地区属于山地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森林主要分布在“三江”及其支流两岸海拔3000——4400米的山地。本区林业建设的方向是天然林保护,种植经济林木和发展森林旅游;
三、“三江”南部高山峡谷区。该地区气候属山地暖湿带半湿润——半干旱类型,垂直变化明显,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热量条件好,可发展多种经济林木。山地森林广泛分布,林副产品丰富,滇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也有不少分布,是昌都地区的主要林区。昌都林业建设的方向是天然林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经济林木和开发林副产品利用。
昌都地区地处西藏东部,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农牧业是该地区经济的支柱,全地区农牧业总产值达到5.33亿元,占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70.3%,其中农业产值1.59亿元,牧业产值3.4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393.87元。建设和发展该地区的农牧业不仅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也是开发和建设其他行业的基础;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昌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几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