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晶工作室,经济学者的俱乐部

2000-06-13文/王方剑

中国企业家 2000年9期
关键词:出版界经济学出版社

文/王方剑

我现在之所以能赔钱出书是因为我还有一些赚钱的书

十年前,梁晶还在远离现实的哲学世界里遨游;十年后的今天,梁晶已经是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名人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梁晶工作室。

在人民大学贤进楼见到梁晶时,她正在拉着一根长长的电话线接电话。脸色稍显黯淡,一看就知道是长期晚上伏案工作的人,头发有点长,可能是喜欢留长发或者是生活节奏太紧张吧。说话快人快语,思路清晰,反应敏捷,言谈举止属于那种典型的现代知识女性。

"梁晶工作室更像一个一起做事的学者俱乐部,我更多的是一个牵线搭桥的人。"梁晶说。她最早主编、策划的"经济科学文库",到现在还不停地获奖,什么"全国十佳经济读物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因此,她在出版界渐渐有了名气。其中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分别成为1998年、1999年十大好书之一。前者5次印刷,在国内发行量高达11.8万册。"经济科学译丛"几十部图书已成为国内高校经济学院、MBA班的"准教材"。

然而,梁晶做出版其实是"半路出家"的。

"我本科是学哲学的,并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梁晶1990年才从人民大学哲学系来到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她开始在出版社内部组织翻译和出版经济学书籍。1997年,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出版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策划者独特的、更高的运作要求与出版社的机制无法契合,1998年工作室成立之后与出版社的关系曾经僵持过一段时间。于是,她想离开出版社,可单位又不放她走。在那些日子里,她曾经心灰意懒过,不愿出门,不愿与人说话,更不知道未来在哪儿。

后来,在校方的协调下,两者理顺了关系。1999年上半年,良精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了。目前,工作室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两块,一是把美国一流的经济学教材翻译到中国来,二是邀请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来中国讲学,为国内教师、学生作学术报告会。为了出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她满世界追版权,从美国追到英国又追到新加坡,终于如愿和三联、北大出版社一起出版了这本书。

要是在国外,梁晶就是地道的出版商了。出版"经济科学译丛"这套图书时,她在美国与各大出版商斡旋、谈判,连商务印书馆经过努力都没有拿到版权的两套书,梁晶却"攻无不克",目前许多出版社看好的国外著名经济学著作的版权仍然捏在梁晶手里。

"只要总体上不赔钱,我们的信念是追求学术品位"。梁晶说,工作室出名以后,很多出版社、书商都想和我们合作,其中大部分都是想借助这个品牌和资源一起做事情,但也有一少部分尤其是书商为了赚钱。而我们工作室的目标是为了经济学科建设,例如出一些《博奕论》等小学科的书肯定是要赔钱的,现在之所以能赔钱出书,是因为还有一些赚钱的书在出。

她非常喜欢工作室乐业敬业的氛围,自主、轻松、有收获,工作室的9个人中不少人都有过加班到晚上10点的时候,尽管她没有要求这样做。"这在体制内几乎是不可能的,是被逼出来的"。

能够做到今天这份儿上,除了眼光和精明,梁晶的确还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源。在曲高和寡的经济学圈子中,她能一呼百应,在于她执着地苦心经营出一个100多号的专家"陪审团",从而使她这个非经济专业的学者能对经济学的高、精、尖项目如此得心应手,快速高效。

梁晶虽然成名于出版,但她却说在内心深处更醉心于艺术。她现在就像穿上了生命中的红舞鞋,跳动的节拍难以停下来。在工作之余,替她排遣烦恼的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一只小万花筒,它静静地躺在她的写字台上,每当梁晶用它向着天空转的时候,就会转出好心情。此外,她有独自驾车登山的爱好,还有1000多张古典音乐唱片。

经年累月,忙忙碌碌,坎坎坷坷。不过,看着一本一本那么好的书在出,看着工作室一年多来的变化,她们内心高兴极了,有时同事们也会在工作室哈哈大笑。"困难会有,信心更足,最高兴的是今后工作室还可以做更大更好的事情",梁晶笑得很爽朗。

猜你喜欢

出版界经济学出版社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我等待……
国际畅销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分析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读书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