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新公司长不大的总经理们

2000-06-13文/瞿长福

中国企业家 2000年12期
关键词:厂长合资总经理

文/瞿长福

要么辞职,要么被免职

武新公司的5任老总

似乎面对着一个强大而微妙的对手

换帅

今年6月,武汉新世界制冷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杰在成都开完会后便马不停蹄地直飞西安。按照事先的设想,他将在这里与一位客户见面。而这,意味着丁杰要重振公司销售市场的开始。但就在他与客户见面前,从公司大本营武汉方面传来消息,公司新聘的总经理即将到企业考察。这一消息打乱了丁杰的部署,他不得不终止了自己的安排匆匆回到武汉。

等待着丁杰的,是一个让他去参加MBA考试的口头通知。"早就知道自己的总经理干不长了,可当时还是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明明白白地不让我干就得了,干嘛来这套?"

于是,两天之后,也就是7月26日,自称早已心灰意冷的丁杰按照有关领导的要求,写了一封措辞简练的辞职信。

9月6日,公司董事会在丁杰未到场的情况下作出决议,同意丁杰辞职。一个月后,上级公司同意丁杰辞职的批复下来的同时,新聘任的第五位总经理来到武新。

至此,武汉新世界制冷有限公司挂牌6年以来的第4位总经理丁杰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匆忙地结束了在企业前台亮相的经历。与他上任时的雄心相反,他的任期也没能超出三位前任的记录,而且,他依然没有打破在这一位置上要么辞职要么免职的命运轨迹。

短短6年之中就走马灯似地更换了4位总经理,尽管武新公司对此保持低调,极少对外声张,但武新的这种举措仍一如它成立时引起的关注一样,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许多人觉得有话要说。

硬力

如果列一份时间表,可以看到武新公司总经理的更替速度。1994年4月,第一位总经理下,同期第二位代总经理上;1995年8月,第二位下,第三位代总经理上;1998年3月,第三位下,第四位总经理上;2000年9月,第四位下,第五位上。

也许是总经理的面孔变化太快,在武新传过一句话:武新公司长不大,是因为总经理长不大。

公司第二位总经理金万达谈起那段经历时就发出感叹:频繁更换总经理不太好,熟悉企业需要一个过程,一、二年时间可能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可刚一熟悉就走人,你再能也不行。金是1994年5月接替第一位总经理的,一直作代总。1995年8月,金在事先无人透风的情况下突然被派到武新的另一家合资公司任职。

尽管武新人希望能有一位坐得长久些的总经理,但决定总经理地位的硬力量,不在武新公司。这一点,公司第一位总经理陈汝杰的下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陈是那种敢说敢干,很有能力的人,1990年从政府机关下派到武新公司。武新公司的前身是武汉冷冻机厂,在武汉市乃至全国制冷行业都是响当当的老牌国有企业。1993年6月,效益良好的武冷与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合资,双方各占一半股份,港方出任董事长,中方任总经理,并更名为现公司。

1994年,合资双方因利润分成出现纠纷,对方在应投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求对半分利,总经理陈汝杰表示不能同意。于是,武汉市政府组成了协调工作组进驻武新。在调解过程中,性急的陈因不满工作组向对方的偏袒,引起工作组一位副市长的不快,副市长当即要求陈回家休养。随即,公司召开董事会对副市长的要求作出认可。曾扛着被子来到武冷创业的陈汝杰就这样成为武新第一个被免职的总经理。

陈的硬性被免职令许多武新人直到今天还耿耿于怀,一些人谈到武新公司的现状时仍毫不掩饰对他的怀念。但如果把陈汝杰的去职当作与强大外力的偶然碰撞,那么随后在武新形成的持久外力就令人无法回避了。

武新人在形容这种外力时,用了一个私下谁都明白的说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陈汝杰离开武新后,公司按照港方的意见,在董事会设立了一位执行董事,由在职的政府官员担纲。担任武新公司执行董事的,是武新前身武汉冷冻机厂的一位老厂长,时已调任武汉市机械局副局长。这样,在武新总经理与远在香港的董事长之间,出现了一位既是政府官员又兼企业领导的“硬力量”。

按照武新人当初的理解,具有双重身份的执行董事,对武新公司的发展具有旁人所不及的优势。但随后他们发现这种想法与实际不太符合。当"老厂长"对企业的了解与手中的权力揉和在一起之后,有时候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对企业指挥上的自负甚至对企业的过度干预。"老厂长"走得太深,许多人这样下结论。

事实上,这种结论几乎是明摆在着的。武新的几任总经理在上台不久,就发现总经理的权力其实并不在总经理手上,有时候甚至一件小事也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在职时间最短的金万达并不否认“老厂长”的个人能力,但他对自己在位时说话算不了数,不能放手开展工作的状况却无法释怀。总经理上头的人个人意见权威太大,别人都得按他的操作方式办,金这样形容他对"老厂长"的认识。

第三位总经理姚永炎在位时,有时会有这样的情景:清晨6点左右,姚在“老厂长”的楼下等着向他汇报,“老厂长”下楼后上车去政府上班,姚也一同上车,在车上汇报完毕,车已到了政府大门,然后姚便下车,打的回到公司。姚任了两年代总经理,在历任老总中是“最听话的”。姚在位时公司效益不好,1998年初,经执行董事同意,姚提出辞职不干了。

有一个笑话似乎很能说明些问题。武新公司一些中层管理人员说,公司的总经理会议叫“根据XX指示会”。在"老厂长"任副局长时,总经理会上做决定时就说,根据X局长的指示。此后局长职位变为经委副主任,又变为市府副秘书长,再变为副市长,于是总经理会议也不断地改变“根据XX”的称呼。

于是,公司中明白就里的人有重要事情都直接向"老厂长"汇报,什么事只要"老厂长"拍板就能定下来。武新总经理中最年轻的丁杰尚在担任总工程师时就依据“有事找执行董事”的原则,因为“给总经理说了没用”。他承认,没有"老厂长"的直接关心,他不可能走上总经理位置。“那时侯执行董事对我充满希望,对我说,现在只有你了,你上吧,我支持你。”

但丁杰没有想到的是,由“老厂长”一手扶持起来的他最终也失去了“老厂长”的支持。不过坐在这位置上没什么意思,就好像在前线指挥打仗的指挥员一样,明明看见了敌人,你却不能指挥兵力武器,而不在一线的人却要指示你该动用什么什么武器了。他当然也是好心,可他已不在前线,他怎么知道对手的情况呢?丁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软力

武新公司的一些员工回忆,公司几位老总真敢顶顶上头压力的人只有陈汝杰。陈自己就说他不太买“老厂长”的账,因为一个早已调任政府官员的人有自己一大堆事,哪还有精力和能力来管过去手下的企业呢,该放手就放手嘛。陈过去也是政府官员,而且来公司后效益一直上升,说话做事自然底气足。

与陈被免职时所面对的直接外力相反,后任的老总们似乎面对着一个强大而微妙的对手,确切地说,是一个更加微妙的环境。你虽然明显地觉到有压力,但给你压力的人却从没对你说过不。就像陷在一个奇怪的空洞里,你打出的都是空拳,可却能感受到来自四周的强大的吸附力,你摆脱不了。丁杰有点无可奈何地描述那一幕一幕说不清的场景。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环境,连自称职业经理人的武新第五位总经理也已觉察出。对公司短短几天的调查,这位来自台湾的老总得出的一个看法是,这里关系太复杂。

1998年9月,上任后半年,丁杰感觉到自己已失去了“老厂长”的支持。他认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何抓管理和如何克服企业过去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丁自称是技术派,制冷业特别要求技术跟进,而"老厂长"当初并不太重视技术开发。但丁此时与“老厂长”已联系不上,多次打通了手机对方也不接,连登门看望也总是吃闭门羹。而一位与"老厂长"联系密切的副总却能当着丁杰的面拨通对方的电话通话。

失去支持的丁杰明显地感到企业高层班子开始不合作。许多事情,丁想按自己的思路去做,有的副手就会旁敲侧击地点明:这可不是上头的意思。"老厂长"成为丁和副手之间一张很有威慑力的牌。

更令丁杰难受的是,"上头"对公司的事从不直接说出同意或不同意,但"上头"的意志却能通过你身边的搭档甚至董事会传达出来。

在丁和董事长之间,因为隔着执行董事,所以"沟通起来很不方便"。1999年8月28日晚,丁按照约定到饭店去见从香港来汉的董事长,刚谈了十多分钟,董事长接到执行董事来见的电话,于是董事长要求丁回避。丁在楼下等到凌晨一点半,直到执行董事离去后董事长才打丁的手机让他上楼。丁上去后发现形势已变,董事长没容丁开口,一口气指责丁十多分钟,认为他把公司搞得一塌糊涂。当夜,丁在家中独自苦饮啤酒到天明。

不久,合资方组织的综合调查组飞抵武新。历时三个星期"背靠背"的调查之后,调查组从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拿出了对丁杰基本肯定的结论,公司大部分员工也都表示支持丁杰。10月9日,董事长找丁谈话,不让萌生去意的丁辞职。

37岁的丁杰此时再次产生上任时的决心。1999年10月26日,丁给董事长写出了自己对企业的诊断报告。报告在提出治理意见的同时,也明确表示了对有关"上头"不能充分支持总经理的不满,要求"董事会建立规范的汇报机制以达到兼听则明避免先入为主,支持总经理正确履行职责以避免相互制约"。明眼人不难看出,丁对企业高层缺乏合作而又借势压人的状况有太多的痛苦。

丁杰认为自己上任以来真正感到可以甩开膀子干的时候是今年3月至5月的一段时间。这时侯他重新调整了企业中层队伍,又强化了现场管理,并开始对一直不景气的市场销售想办法。当然,这时候执行董事已经在3月份辞职了,丁补充道。

但这种状况没能维持多久。今年7月,丁杰奉命到机电控股公司,一位主管老总让他看了一份有人在上面批改过的材料,缓缓地对他说:你还是离开吧。

背景

武新人说到公司的现状时,常常会把总经理的频繁更替与公司的合资连在一起。他们认为合资的背景并没能给公司带来希望的变化。但这些话他们只能在下面悄悄说,因为这与公司老总的变换一样,涉及到上头。

武新的前身武汉冷冻机产厂始建于1954年。八十年代,武冷已跃居国内三大龙头企业之中。按武冷人的推论,以武冷的实力和地位,在当时兴起的合资热中,武冷蛮有理由找到国际一流的制冷企业。八十年代末,世界知名制冷企业美国约克公司与武冷接上了头。1992年,双方的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连合资后的工艺布局图都出来了。但合资的事情报告到市政府,政府认为对方所占股份太高,不同意合资。此事令许多武冷人至今仍有想法,他们认为这使武冷失去了一次强强联合的机会。

随后,武汉市政府将香港新世界集团公司介绍给武冷合资。武冷的一些老人说,市政府撮合武冷与并非本行业的港商合资,意图是想让对方对武汉市的工业进行扶持,可是政府当时撮合与对方合资的好中差三家工业企业,现在没有一家效益好。

合资后的武新公司,双方各占5名董事,其中中方5名董事中有一名由政府官员出任。1994年总经理陈汝杰免职后,中方的一名官员董事按对方要求改任执行董事,代表董事长行使职责。武汉市政府为此特批已调任政府的一位武冷"老厂长"充当执行董事。武新人在形容"老厂长"的作用时打了个比喻——屁股决定脑袋,你都坐到"公仆"的椅子上了,还能专管一家企业?

1994年,武新公司尚有利润可分,随后便每况愈下,至1997年最危机时几近发不出工资。武新人说到这些时都有些痛心疾首。当初与他们相差无几的大连冷冻厂现在远远地甩下了武新不说,连后起的长沙远大、江苏双良年销售额也大大超出曾经可以傲视群雄的武新。

对许多武新人而言,"换汤不换药"这句话有着特定的含义。武新的几任总经理发现,合资后的武新公司除了将早已调出的"老厂长"重新放到了公司实际上的一号位置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牌子是合资的,可内容还是老国企的那套,政府代表说了算。老厂长说了算。合资方对公司的管理监督主要依靠执行董事,许多事直接通过执行董事操作,虽然有董事会,但常常是先做出决定再开董事会追认。

虽说败军之师不言勇,但丁杰并不认为自己干得不行。武新人给丁总结了六大成绩,并觉得企业已开始出现好的变化。起码,在丁杰辞职期间,企业两个多月无总经理,依然照常运转。他们认为这是丁实行"制度大于总经理"管理的结果。而且,武新独立开发的第三代螺杆制冷机已经成功,投放市场后仍然具有自己 的优势。

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种机制下,你要是得罪了"婆婆",就已经失去了机遇,还能干得了?丁杰很不服气。

采访手记

说实话,采访武新公司是一次艰苦的活动。在武汉的几天,我几乎每天天亮就起床,然后一直工作到夜晚十点、十一点。我不敢有半点松懈,惟恐漏掉了或者忽视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或细节。然而,几天的奔波劳碌,我虽然得到了几乎满满一个笔记本的记录和好几盘录音带,但当我静下来仔细回忆搜索那些已经采访过的人和已经得到的事实时,我才发现,我的那些采访对象其实很难向我提供有力的事实。当然,这不能怨他们。但我却说不清自己是一种什么情绪,是失望、沮丧,还是生气,都不是。

我陷入了武新历任总经理都不得不面对的一种“软力量”、“软掣肘”中。这是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你说不清谁在阻拦你,你说不出谁在决定你,但你却时时要面对那股力量,那股从上到下包围你的力量。你想忘却它、漠视它,甚至你想改变它、摧毁它,可是到头来你才发现,你太渺小,你是软弱无力的。

但我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小而言之,这是一家企业深陷其中的环境,大而言之,这何尝不是许多企业要面对的现实。现在各地政府都在下大力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可是让国企走出困境,政府究竟该做些什么,他们想好了吗?在武汉采访途中,许多武汉人很骄傲地向我回忆起当初那些在市场上声名赫赫的武汉产品,荷花、红山花、长江等等,可是它们后来都衰落了,甚至消失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武汉人在询问。

也许,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猜你喜欢

厂长合资总经理
小小说二题
味儿
启辰“单飞” 合资自主概念终结
厂长的卫生间
合资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留守厂长”的等待
中外合资企业“阴谋亏损—外资并购” 风险识别与防范
原来如此
这回咱们吃他们
明天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