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洋性远洋渔业的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技术

2000-06-13叶振江梁振林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0年6期
关键词:金枪鱼鱼种大洋

叶振江 梁振林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业大国,渔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十多年来,伴随着国内海洋渔业资源的大幅度衰退,我国的远洋渔业取得长足发展,其中尤以远洋鱿鱼钓和在西非沿岸诸国的跨洋近岸拖网渔业凭借其规模和良好的运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在我国参与开发的西非沿岸各国中,其近海渔业资源经十余年来高强度的捕捞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或迹象,同时世界各国对本国二百海里经济专属区渔业资源的保护意识正日益加强。在此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大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大洋性远洋渔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枪鱼渔业是世界大洋性远洋渔业的重要分支,其渔获物金枪鱼类和类金枪鱼类,以营养上乘、价格高昂著称于世,是世界生鱼片市场的主要原料来源,贸易额约占整个世界水产品贸易额的10%左右,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从1988 年开始介入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主要以小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作业为主,至今经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年产量已达万吨水平,但与现今世界每年数百万吨的金枪鱼产量相比较,所占的比例尚极低,与我国渔业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有关产业的相关研究报导亦属鲜见。为此,笔者以近三年来的金枪鱼延绳钓生产实践为基础,将目前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生产技术总结报告如下,以供从业者参考。

一、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一)作业海区

金枪鱼是一种大洋性高度洄游的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热带与亚热带海域。与此相对应,世界金枪鱼渔业的作业海区亦遍布世界三大洋,其中尤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作业历史悠久, 所占渔业比例较高, 同时印度洋海域的金枪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现亦已达到20%左右。我国自从事金枪鱼延绳钓生产以来,虽然上述三大洋区都有所涉及, 但主要是以西太平洋的贝劳、密克罗尼西亚等诸岛国二百海里经济专属区海域作业为主。近年来印度洋东部的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发展较快,在斯里兰卡南部至印尼之间赤道附近公海海域有大约80艘左右的小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从事生产作业。

(二)作业鱼种、船舶与钓具

作业鱼种:世界金枪鱼渔业中涉及到的鱼种众多,其中产量较高的有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鳗、长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等十几个品种。我国大部分作业船只皆以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为主要捕捞对象,同时兼捕一些结剑鱼、旗鱼、鲨鱼类鱼种,依不同作业海区而异。

作业船舶:我国目前所大量使用的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多为主尺度25~30m, 主机功率150~250Kw、100吨左右的小型钓船,为我国自行研制或由拖网船改制而成, 船上配备冷冻饵料仓和渔仓。每船一般配备8人左右。

钓具:现阶段我国渔船上所配备的钓鱼设备,主要为一台液压立式起线机,台湾或日本生产,拉力150~300公斤不等,生产时除使用该起线机帮助起线作业外,其余甲板工作皆由人工完成。具体钓具结构中,干线使用直径2.8~3.0mm的尼龙单丝,每段长度50~70m不等,支线使用直径1.8~2.0mm的尼龙单丝,长度一般25~30m,相邻两个浮子间布5~9 根支线,依不同使用者而异;多采用直径23.3~33.3mm的塑料浮子及台湾产4#亚摩萨钓;每船配备电讯标4~6只,干线及支线利用编织绳、2#转环、铝套管、卡子等一些小的部件进行装配。

(三)生产操作

作业渔场的把握:金枪鱼是一种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限于工作难度及条件,有关其洄游生物学至今仍缺乏十分详尽的研究,给渔场的选择带来了困难。目前宏观上对渔场的选择多靠生产经验的积累,而在具体选址时,在参考历年生产数据的基础上,较为有效的手段主要是考察海底地形,寻找水深梯度变化较大有涌升流的区域作业,并利用本船和友船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下钓时间:由于金枪鱼的昼夜垂直移动特点及摄食规律,国内生产者一般采用农历十五前后月光较强,金枪鱼分布水层靠上的晚上下钓生产,以求得较好的产量。但是如此每月仅生产半个月左右,效率较低。考虑到不同的金枪鱼鱼种在水中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亦可以分布较浅的鱼种(例如黄鳍金枪鱼)为目标,加强在月初及月尾时段的生产,提高产量。

放线与收线:现阶段国内生产船多采用傍晚放线,翌日早晨收线的方式进行作业,每天只进行一次生产。由于每个航次中寻找到密集鱼群进行作业的时间往往只有3天左右, 所以这种作业习惯对每航次的生产旺汛利用效率不高,值得商榷和改进。放线时,多考虑让钓线与海流方向呈一定角度以增加金枪鱼的上钓机会,但是为了探索鱼群及将钓线放到鱼群密集的区域,放线的方向可以灵活调整,顺、逆流以及非直线的型态都可以考虑。虽然现在多采用全速放钓,但是亦可考虑利用控制船速的方式来调节所放钓钩的水深。收线是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最主要的工作,一般开5~7节船速,使航向与钓线方向保持30°左右夹角,船带线走进行收线。

理鱼:理鱼的目的是使鱼体温度尽快降到0~1℃水平以保持鱼体鲜度。在用碎冰保鲜的情况下,理鱼通常包括放血、杀鱼、摘除鳃及内脏、冷海水预冷、冰鱼等若干步骤,需尽快完成。(1)目前多只在鱼体两侧胸鳍下方用放血刀进行放血,但若同时在鱼体尾部第3、4小鳍间放血效果会更好;(2)杀鱼时现较为流行的是用木锤击打鱼脑,此法难于将鱼彻底杀死,较好的方法是在鱼的颅顶开一个小口,用一段钢丝顺着鱼脑插进脊椎上方的神经管彻底破坏其脑和脊髓;(3)用冷海水预冷可以使鱼体温度迅速降低,大幅度提高保鲜质量,有条件的船只应尽量采用;(4)冰鱼是理鱼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关键是碎冰的使用和捣冰操作。渔仓的底部要铺一层30cm厚的碎冰,鱼与仓壁之间也要有一层较厚的碎冰。鱼的腹部一定要用碎冰填实,鱼与鱼之间碎冰不宜过多,10cm左右即可,但要注意经常进行捣冰,以将由于冰的受热融化而形成的鱼与冰之间的空隙重新填实。另外在摆放鱼体时应将鱼的头部放得略低,这样鱼的腹腔内不易积水。每天摆放鱼的层数以不超过2层为佳。

二、提高技术,加强管理,促进产业发展

综观目前我国的延绳钓生产技术,虽然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但从整体上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只有从各个方面入手,迎头赶上,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远洋渔业之路。

(一)发展适渔船舶:我国目前所大量使用的是100吨左右的小型金枪鱼钓船,航速8~10节左右,满载时仅能装载渔获5~10吨,与日本、 台湾等地的同型钓船相比载重量偏小,不能很好地适应远离基地的大洋公海作业要求。同时船舶的航行与渔用设备多陈旧老化,故障率高,不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造成基地运营压力增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为此需加大投入,设计建造一批设备条件优良的小型延绳钓渔船,使之达到装载渔用饵料6吨、 燃油30~40吨、渔获20吨左右的水平,能够在渔区连续作业30天左右;对原有船舶加强改造,增强饵料仓和渔仓的冷冻与保温能力,改善设备条件,增加运营稳定性;对一批载重量过小、渔仓保温能力差、续航力低的小型船舶,将其运营环境从以大洋公海作业为主调整为以过洋近岸作业为主。亦可在条件成熟时发展一批500~700吨级,技术含量较高的超低温冷冻钓船及配套的机械化自动生产设备。

(二)加强渔场研究:在作业渔场的把握上,我国的生产企业尚有较大不足,与台湾地区和韩国企业差距明显。生产船上大都没有能探测环境要素和金枪鱼分布态势的有效设备,并缺乏相关的信息来源,造成渔场的选择盲目成分较高,相关研究特别是金枪鱼种群鉴别等与鱼种洄游分布关系密切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各生产与科研单位要加强协作,发挥生产与科研优势,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同时,根据条件开展一些相关研究。对一些大型关键课题,国家有关部门则可适时立项组织攻关。

(三)改良渔具结构,提高钓捕效率:由于国内生产者从业时间较短,对钓具结构和性能认识不深,多过分强调下钓数量,轻视下钓水深和钓线在海中的扫海距离,造成钓钩在干线上分布偏密,钓线扫海距离小,钓捕效率偏低。对金枪鱼延绳钓渔具的结构与性能加强研究,针对不同渔业环境、不同作业鱼种以及不同作业船舶开发和改良相应的渔具,提高钓捕效率,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四)改善作业模式,灵活组织生产:从具体生产方式上,改变目前白天及月光不足的晚上不下钓的传统,在农历月初、月尾光照较弱时加强对黄鳍金枪鱼等分布水层靠上鱼种的捕捞作业,并适当调整渔具结构和人员调配,提高单船捕捞努力量,使得单船下钓数量从目前的1000个/次提高到1500个/次、钓线扫海距离从目前的30海里提高到60海里左右,在鱼群密集时进行昼夜不间断作业;在渔场选择上变现在的固守一地为根据各地周年鱼汛变化规律进行有序调整,达到作业海区与各海域的渔汛高峰相吻合。

(五)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规模效益:我国的金枪鱼延绳钓业目前仍处于较小规模,从作业船只数量到产量在世界上都仅占很小比例。从产业纵深来看,所从事的只是海上生产一个环节,生产基地、产品的加工与销售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的发展与效益的稳定提高。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开展产品的深加工,将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能力,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金枪鱼鱼种大洋
进博会的金枪鱼王
悬浮屋
金枪鱼与海豚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金枪鱼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东京筑地市场“最贵金枪鱼”获吉尼斯纪录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