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心早产儿的眼睛

2000-06-07张国明、高汝龙

大众医学 2000年10期
关键词:林强李教授胎龄

张国明、高汝龙

一年前,林强夫妇盼望已久的儿子终于降生。多年来,小夫妇俩为婚后不能生育伤透了脑筋,他们几乎跑遍了全国大小医院,用的偏方、草药足有几大箩筐,但妻子的肚子始终没有动静。最后在北京一家医院采用试管婴儿的方式让妻子怀了孕。生了个宝贝儿子,让全家都欢天喜地。

酿悲剧,宝宝失明

为了养育儿子,林强夫妇倾注了不少心血。虽说早产两个月,但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招人喜欢。但不知为什么,这孩子总有点不对劲。都快1岁了,还不会辨认爸爸妈妈,也不会抓玩具,而且经常用手抓眼睛。这一异常的举动开始并没有引起注意,直到最近林太太偶然发现宝宝眼睛里长了两个白点,夫妇俩才感觉事情有些不妙,赶紧抱上宝宝到医院去找医生。

眼科李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在给宝宝测试视力时,发现宝宝的眼睛左右摆动,不能固视物体,眼底检查和超声波探查发现宝宝两眼内各有一处异常病变。从林强夫妇处了解到,宝宝是个早产儿,体重不足1500克,又遇到难产,经过吸氧并在温箱内抢救10天才转危为安。根据这些情况,李教授肯定地对林强夫妇说:“你们的孩子患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今后很可能会看不见东西。”这句话犹如五雷轰顶,吓懵了林强夫妇俩,他们紧追着问:“医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李教授指着墙上的挂图,耐心地解释说:“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图1)。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导致患儿失明。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个星期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在发育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上述变化。所以,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时,林太太在旁边着急地问李教授:“那么,这种病能不能治好?”李教授回答说:“这要看病情的严重程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分为五期。第一、二期视网膜无血管增殖,患儿不需要治疗,仅需要定期检查,有80%左右的患儿视网膜可以正常发育成熟。第三期开始出现视网膜血管增殖(图2),如此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视网膜冷凝或激光光凝治疗,可使约90%患儿病情好转。第四、五期时已经出现严重视网膜增殖并伴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图3),此时即使采取手术治疗,也很难恢复患儿的视力。你宝宝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第四期,即使手术,复明的希望也不大,对此,我深表遗憾。”

尽管林强夫妇一再请求李教授救救孩子的眼睛,李教授也深知这个来之不易的宝宝失明对这小家庭意味着什么,但他已回天乏术。更让人可惜的是,现在有不少像林强夫妇这样的父母,对这种新生儿眼疾认识不足,不注意早期观察。实际上,只要父母平时多加注意,争取在三期以前得到确诊,很多孩子可免遭恶运。

早产儿,细查视力

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呢?一般地说,新生儿眼睛一出生就有感光功能;2个月时,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眼球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3个月时,开始出现头眼协调,视线可以随物体移动180°;4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6个月时能分辨熟人和生人;1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玩具,能区别物体形状,开始喜爱看图画。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发育期间的视力变化,如在相应的阶段里达不到上述视力标准时就应引起警惕,尽早寻求医助。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有发病危险的新生儿,如同时有胎龄不足38个星期或者体重低于2000克,并且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等新生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选检查。检查的具体时间:①胎龄大于32个星期或出生体重在1500~20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四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隔两个星期检查一次。②胎龄大于28个星期或体重在700~15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二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一次。③胎龄小于28个星期或体重小于7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一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两次。上述检查要持续到视网膜发育成熟,检查中一旦发现有第三期病变,应及时进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治疗,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林强夫妇如能及时密切观察,宝宝也许可避免今天的悲剧。

猜你喜欢

林强李教授胎龄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林强
Waves propagating over a two-layer porous barrier on a seabed *
育槐
林强 典藏欣赏
坚决不收礼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