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腹地旅行记

2000-06-06那日松

大众摄影 2000年1期
关键词:纳木错尼姑藏民

那日松

我要去西藏了。

出发前照例是要整理行囊,由于“经常出门”,所以一般我的行前准备都很简单,大都20分钟搞定,但这次不同,我要去的毕竟是“青藏高原”,据说到那里的内地人都缺氧,而且吃住也不方便,于是我首先买了很多种类的药和各种干果巧克力(而后来的实践证明西藏象秋天的北京一样舒服,不远万里带去的药和营养品几乎又都如数带了回来);然后是准备睡袋、羽绒服、高帮运动鞋、墨镜等等。

把自己完全保护好之后,我开始收拾摄影包——胶卷得带够了,翻出冰箱里所有的反转,凑够80来个(最后实际只拍了20多卷,原因是我几乎把精力都放在玩“数码相机”上了,这是后话);最犯愁的是带什么相机,是带135还是带120,还是全都带,可全都带是不是会哪头都顾不上?最后决定——干脆全带上。135:一台佳能EOS5两只镜头;120:一台宾得67两只镜头。

我的好朋友——藏族摄影家觉果,摄于“纳木错酒吧”。

(数码图像直接制版印刷)

为了给西藏老乡拍纪念照,我又从富士公司借来一台最新产“一次成像相机”(拍完后立即可以送给人家,免得日后寄起来麻烦,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和藏民们搞好关系)。

听说我要去西藏,爱普生(EPSON)公司的邓晓波希望我能带上一台他们公司的最新数码相机产品——EPSONpc800到西藏试拍一下,看看感觉如何,由于是最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因此直到我要登上飞机前,邓晓波才风风火火地把机器送来。

EPSONpc800其实就是一个数码傻瓜,但它的说明书却有一寸来厚,再加上充电器、电池、连接线、闪存卡等等,而我的两个大摄影包早以撑得满满,于是我决定不带那本倒霉的说明书,好在这款数码相机有中文界面,用起来大概不会太麻烦。当然更专业的配置是应该再带一台笔记本电脑,但实在背不动了。

风雪垭口,摄于纳木错附近,海拔5300米。

(数码图像直接制版印刷)

飞机起飞了,我和我的4套不同类型的相机以及我的西藏梦一起飞向了青藏高原。

在成都我们要转机停留一个晚上,在饱餐了一顿“四川火锅”之后,我躺在旅馆里一边给EPSON专用电池充电,一边开始研究“800”。也就是3个月前,我曾经用过它的上一代产品“750”,并且仔细研读过同样厚度的说明书。“750”好象是190万像素,用最高级模式拍出来的数字影像打成A4纸那么大已经跟一般传统照片没有什么区别,而“800”已经是最高可达到300万像素了,加之镜头和操作功能进一步完善,虽然没有说明书,但由于是全中文界面,使用起来仍很方便,我在旅馆里胡乱地拍了几张,感觉还不错,于是心里踏实了许多。

带口罩的藏民,摄于纳木错附近,海拔5000米左右。此次用”800“拍摄均采用了最高模式1200×1600和超高级模式(运用Hypict技术)1984×1488。这张《带口罩的藏民》是用1200×1600精度,设置为300dpi,可用于印刷的最大尺寸约为10cm×13cm。

第二天一早从成都飞到拉萨,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旺久多吉把我们接到了旅馆——西藏大厦,大厦的经理格桑加措是个摄影爱好者,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过去总感觉西藏是个充满诱惑又危险的地方,而当我真正踏上西藏的土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展现的却只有美丽和纯净。10月的拉萨阳光明媚,温暖祥和,走在拉萨的街头,象在家里一样。感觉虽然不错,但我们还是决定不可放肆,先休息两天,等身体完全适应之后再出去拍片。

此次西藏之行,除了为刊物组稿做“西藏专辑”,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参加“云南森林生态旅行社·跨越西藏”的拍摄活动。旅行团的大队人马是从云南昆明出发,经滇藏线到拉萨与我们几个中途加入的散兵游勇汇合,然后继续前往阿里地区。由于滇藏线路况极差,加之活动所使用两辆所谓“房车”根本不适应西藏的道路,所以原定5-7天便可到达拉萨,结果却整整走了12天。而我也因此在拉萨“休息”了近一个星期。

两位打青稞的农妇,摄于江孜,用黑白模式拍摄。(数码图像直接制版印刷)

也许是看我休息得太过分了,西藏摄协主席扎西提议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到圣湖“纳木错”看看,并安排了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摄影记者觉果和我们一起去。觉果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藏族汉子,一脸络腮胡子,一顶毡帽,整个一个西部牛仔的形象,他曾在北京学习新闻,又在西藏娶了个重庆姑娘为妻,说起话来一会儿藏语一会儿汉语一会儿又是英语。

在去纳木错的路上,我们路过一个小村庄,觉果曾经采访过这里,这次他带了上次拍的照片给村民们送来。村里的老乡看见来了“照相的人”,都跑出来围观,我拿出“800”,拍了几张,然后打开显示屏,让村民们看,村民从没见过这玩意儿,还以为是电视,看到自己这么快就出现在屏幕里,高兴得直叫。——我意识到数码相机可以起到和“一次成像相机”差不多的作用,拍完一张便可以马上看到效果,如果是拍人,可以让他看我是这么拍他的,如果他或者我不喜欢,可以马上删除。这样虽然闪存卡的容量有限(一张8MB的卡只能储存最高质量照片12张),但我可以保证我存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我满意的。我这次带了3张8MB的卡和一张15MB的卡,整个西藏之行留下了50多张“数字影像”。

快到纳木错时要经过一个海拔5300米的垭口,正赶上下雪,一辆坐满了藏民的东风车停在路边,我站在雪中用“800”照了几张。

“佛眼”,摄于江孜白居寺。(用EPSON IP-100喷墨打印机打印出照片,送工厂制版印刷)

过了垭口,风雪全无,蓝天白云下,圣湖——纳木错飘渺地出现在眼前。傍晚的纳木错漂亮极了,我们纷纷支起120、135狂拍起来,这时候数码只好暂时被冷落了,拍大场面(风光),数码出来的效果虽然也还凑和,但毕竟还是稍差一点,不如拍人物拍近景那么有味道。

晚上我们就住在了纳木错的小旅馆里,旅馆还开了一个小餐厅,我管它叫“纳木错酒吧”,昏暗的汽灯下,“酒吧”里坐着各色人等,就象美国西部拓荒时的景象,称奇的是我在这里还见到了北京的著名摄影家徐勇。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听几位藏民唱歌,我拿出“800”,用慢速同步闪光模式(有点后帘同步的意思)为觉果拍了张纪念照。

桑桑的尼姑。(数码图像直接制版印刷)

回到拉萨不久,大部队也终于到达了,当然以后的事简直就没法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去成阿里,最后分期分批仓皇逃回拉萨,详细过程这里不想再叙述。

当时我们被困在了一个叫“桑桑”的地方,每日无所事事就去村子里瞎转。村里有一个尼姑庵,住着七八个小尼姑,我去给她们拍照片,先拍“一次成像相”,开始尼姑们还挺斯文,可我刚拍完第一张,她们便蜂拥而上争着抢,没抢到的便拽着我再拍,这样我前后送了6张“一次成像”给她们,人还差点被她们给撕了,我真怀疑她们是不是尼姑。“一次成像”没了,我便拿出“800”,尼姑们一看更觉得新鲜,又争先恐后地比划着让我给她们拍,拍完便跑过来看,见自己出现在象电视一样的东西上,都很惊奇,非让我从相机里拿出照片给她们,我当时想要有一台小型打印机,现场打印那就棒了。拍完了我想走,可这帮尼姑还是不甘心,我只好撒腿就跑,一个象男孩儿似的小尼姑追了我半天才算罢休……

我用“800”拍照时,一位淘气的小尼姑偷看我的照相机。

阿里没有去成,我们便返道去了“珠峰”、江孜古城和羊卓雍错。这其间我已经可以熟练使用EPSONpc800了。

在江孜,我拍到了此次西藏之行最满意的几张照片,当然都是用的“800”。经过一段时间,我确实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奇怪的不用浪费胶卷但也被称为“相机”的家伙。◆

猜你喜欢

纳木错尼姑藏民
纳木错
古道散茶香
轻轻松松聊汉语 纳木错湖
纳木错美丽的天仙
虽然我颜值低,可是我眼光高啊
物探在纳木错西部蛇绿岩片带中找镍铁矿的应用
十根指甲
马河●绘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