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推翻了牛顿和伽利略

2000-06-05

东西南北 2000年12期
关键词:伽利略定律科学家

黄 韬

原编者按:本刊刊发李泰来挑战经典理论的报道,不是要求科学界简单地赞同李泰来的理论,而是希望给中国科学的殿堂注入一丝务实、宽松的空气,大家可以对李泰来的理论赞成、反对、探讨、证伪,但不能漠然,允许每一个科学家发言,尊重每一个科学家的发言,关注每一个科学家的发言,这才是当代真正的科学精神。

早在1998年的4月,李泰来就已经通过权威部门的鉴定以事实推翻了五大物理学家传统定律。两年过去了,这个完全有资格问鼎诺贝尔奖的理论结果直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推翻五大物理定律

70年代,学地质出身的李泰来到南京地质学校教书。细心的李泰来在教学中发现的两个问题始终在他的脑海中翻腾。

问题一:大量的资料显示,深海里存在着大量的沉积物(又称深海软泥)。根据传统的物理理论,水越深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可是非常令人费解的是,在几千米的大海深处,深海软泥中居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史前微生物的遗体,一些海底生物也没有因为海水的压力而消亡,这是为了什么?

问题二:恐龙作为7000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经成为化石沉入地底,随着地层面下降。同样,每下降4米,它的遗体就承受到1公斤的压力。若干世纪过去,根据传统的物理理论,它们早已成为粉末了,可是,如今的考古学家居然可以发掘出完整的恐龙骨架。

这又是为什么?

为了解开疑问:李泰来几乎在开始教书的同时开始做实验。最后,大量的实验过后,李泰来得出结论——

水其实只对比重比它小的物体有压力;对于比重和它一样的物体是没有压力的;而对于比重大的物体,水不仅产生不了压力,而且反过来被对方“压”。

这和教科书上的理论完全背道而驰。

1979年的时候,李泰来有机会带学生去山东实习。在实习的地方恰巧有潜水队在修码头。出于好奇,李泰来找来了队员们的潜水衣,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潜水衣实际上并不是把人全部“包”起来,比如人的手就露在外面,潜水队员对此的解释是,这样一来,“在水底工作方便些”。

可是,李泰来想到的是,这和自己的理论不正不谋而合吗?手的比重比水大,所以不用担心水压的威胁,但是水对人肺里面的空气却是有威胁的(空气的比重比水小),为了保护潜水员的肺,所以潜水衣在设计上就把胸腔部分紧密包起来了。

1988年的2月13日,他请出国考察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梁居庭研究员合作,在西北太平洋水深4600米处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深水水压实验。在这样的深度,被抽成真空的热水瓶胆由于比重比海水小,被轻易地压得粉碎;但是,一块普通的豆腐乳由于比重比海水大,居然丝毫无损(在地面上,仅用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就可以把这种豆腐乳压碎压扁)!

基于新的比重理论,李泰来又开始了大量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十几年的时间过去,所有的实验都变成了精确的数据,所有的实验都得出惊人的结论:物体自由落体理论、单摆振动理论、万有引力定律和流体静压定律、浮力定律等五大经典物理定律全部在精密的实验面前给以推翻!

重大发现遭受冷落

1993年4月11日,《光明日报》以《比萨斜塔再度自由落体》为标题报道——

昨天上午10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在比萨斜塔重复了400年前伽利略进行的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他们以精密的自动投卸仪器,将乌檀木、塑料及铝等不同材料制成小球,从塔身44米处投下,取得了伽利略当年认定的结果,所有的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李泰来看见消息后又有点“着急”。哪里来的“所有”,乌檀木、塑料及铝球的比重相差无几,但是它们不代表自然界的所有物质,哪怕在当时放一个装有沙子的气球得出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根据报道,科学家们还宣布在2002年还将进行另外一项特殊的实验:在无引力空间试验自由落体。“这项试验将在由欧洲航天局和美国宇航局共同发射的卫星上完成”。

想起自己通过20年不间断的实验所得出的比重理论已经推翻了自由落体理论,而国外科学家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准备继续花费巨大投资来做太空实验,“这件事情该让大家知道了。”李泰来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给当时的地质矿产部宋瑞祥部长写了一封信,其中讲述了自己在自由落体理论方面的重大发现。

当时宋瑞祥部长收到信后非常重视,专门请地质科学院的陈毓川院长安排有关专家听取意见。很快,意见就传达下来了:1、准予科研立项;2、委托李泰来所在的南京地质学校以此进行课题研究;3、将来可以在此基础上出版一本专著。

但是,由于经费在几个部门之间踢皮球的缘故最终没有到位,学校为此成立的课题组最后不得不解散。

李泰来没有因此灰心。上面不拨钱了,课题组解散了,但是,该做的实验还是要做(这项实验后来总称“物体自然升落法则的发现与应用”)。

1994年1月6日,李泰来向中国科学界某负责人写了一封信,1月21日,李泰来收到了这个科学家所在单位信访处的回信。信上说这个科研机构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建议他与当地有关科研部门或研究所联系。

李泰来今天也不知道这个科学家是不是看见了这封信,为什么是信访处回的呢?另外,堂堂的中国科研权威单位都说“我院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那么,哪里又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5年6月10日,没有“死心”的李泰来又提笔给中国科学界另一位负责人写信,以后每周一李泰来都准时发出同样的一封信,但是迟迟不见回音。

终于有了听众

1996年的6月20日,在李泰来每周“习惯”地发出第33封信之后,他终于等到了中国某科研部门的回信:“寄来的材料都已阅,不是我院的单位或者个人申报的成果,可以向当地省科委有关部门或者有关学报发表,特来信告诉。”

等到的虽然不是那位负责人的亲笔回信,但是却让李泰来看见一个希望:为什么不以此向省科委有关部门去申报,一旦申报成功,不就等于给自己的理论取得了“合法地位”么?

著名的《科学通报》杂志在收到他的文章后表示“由于我刊稿件积压较多,周期长,不利于论文的及时发表,……我们建议您的这篇论文改投其他刊物为宜。”

另一家《物理学报》好歹有编辑亲笔回了信,“我们是以凝聚态(物质的一种构成方式)为主的学术刊物,你的稿件偏离我刊的征稿范围,无法采用,建议改投其他刊物。”

李泰来没有因此失望,他继续不停地寻找机会。

1996年8月,地质界的国际性大会“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时大会开始向全国征集相关论文。李泰来得知消息后马上以对五大物理法则的推翻作为理论基础写作《第二代地质学的基本观点》一文,非常幸运的是,这篇论文被大会的组委会从全国的6千多篇论文中挑出,和其他的233篇收录在大会会刊中向所有与会代表发放。

由于论文中独特的观点,李泰来还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大会。不仅如此,还在大会上做专题演讲,出乎组织者和李泰来本人的意料,代表们的反应非常强烈,结果破例加讲5场。

这让李泰来觉得非常兴奋,他像遇到了知己一样高兴。

与此同时,李泰来开始为自己的科研进行申报。1997年12月,李泰来所在的南京地质学校正式向省科委提出申请;1998年4月28日,江苏省科委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1998年7月27日,鉴定结果出来了——一致通过!

在1998年第10期的《江苏科技成果通报》上,对于李泰来的理论有这样一段介绍——

物体自然升落法则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自由落体”、“单摆振动”、“流体静压”、“浮力”和“万有引力”的认识,与此有关的科学技术将全面更新。……该项理论已成功地运用于研究地质学,改变了地质学的基本观点,建立了全新的“第二代地质学”,并出版了有关专著。

谁承认他在挑战权威

2000年的5月26日晚上10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做了《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专题。看过节目后,李泰来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提笔给节目组写了一封信——

“看了贵台5月26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以后,感慨万分,我的良知促使我立即动笔给你们写这封信。诺贝尔奖近在咫尺,就在你们眼前,中国人已经推翻了五大经典物理定律,拿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附《推翻五大物理经典定律》一文)。

五大物理经典定律都是由实验推翻的,现在我可以做到通过实验只需3分钟就能推翻传统的自由落体理论,只要13分钟就可以推翻所有的五大经典物理定律,是真是假,来看看实验就知道了。希望你们对此也作一个‘新闻调查。

见信后,请给个回音。”

当晚的10点,李泰来就写好了这封信。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寄出了信并且在信中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但是,直到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李泰来都没有收到回信和电话。

这让他觉得有点失望。

因为这使他想起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推翻宇宙守恒定律的情景。那是1957年1月9日的凌晨2时,当两位物理学家的实验圆满成功的时候,他们在实验室中打开了一瓶法国美酒来庆祝这次实验的胜利。1957年1月16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正式宣布了他们的实验报告。也就是说,从1925年量子力学创立的时候开始,一直被人们认为不容置疑的定律被两个年轻人推翻了。第二天,美国各家报纸便以“物理定律错了”为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美国人遵循实验是决定对错的唯一原则的精神,为什么在中国做不到!

杨振宁1997年来到南京时就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并不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寻找出新的科学规律。”

李泰来今年已经70岁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他也希望自己的发现能够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可是,他也遇到了太多的阻力,但愿这一天可以早日到来。

后记:李泰来是个狂人,科学的狂人。

所谓狂人,就是常人不容易理解的人,但是常人为什么不试着去理解或者反对他呢?他希望科学界的权威人士都能来“刁难”他、检验他。

那种心态,简直是金庸小说里的独孤求败。

在李泰来和伽利略的理论较量中,鉴定结论告诉我们,李泰来赢了,伽利略输了。李泰来对伽利略的理论作了革命性的修正。

在伽利略和中国学术界的科学精神的较量上,伽利略赢了,中国学术界输了。中国学术界对新鲜理论熟视无睹的现状被伽利略时代的科学家敢于立论勇于实验的气概比下去了。

难道我们从小听这些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只是为了在心里树一个不允许任何人逾越的偶像吗?难道中国人在科学上的发现,真的一定要外国人表了态才能算数吗?

(袁建明摘自《焦点》)

猜你喜欢

伽利略定律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倒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与科学家面对面
用传感器重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耐人寻味的定律
食堂定律
伽利略与天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