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的最后瞬间

2000-06-05

东西南北 2000年10期
关键词:竺可桢华罗庚牛顿

为“自圆其说”而自杀的卡尔达诺

卡尔达诺在数学上的成就只有数学家们才了解,但他的占星术在当时却是誉满全欧、人所共知的。在他访问英国的时候,还给年轻的英王爱德华六世算过命。他对自己的这种“科学”的精确性深信不疑,也为自己算过将来要死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并且在他预卜的死期到来之前就写好了自传《我的生活》,留作将来验证。

可是到了他“该死”的那天黎明,卡尔达诺发现自己依旧身体健康,安然无恙。于是,他干了一件比这项预言更加荒唐的事——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死后方知死因的牛顿

尽管牛顿是一位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科学家,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他自己毫不感到满足,始终在科学的道路上无休止的追求。1727年3月,他已是85岁高龄,还出席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例会。会议中途,突然发病,不久就死于伦敦附近肯吉敦家中。临去之前,曾留下了永远激励后人的著名遗言:

我不知道世人将对我如何评价,但我自己觉得我只像个在海滩上玩耍的孩子,有幸发现了一块较光滑的鹅卵石或一个美丽的贝壳。在我面前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

但是,人们对这位科学家最后究竟死于什么疾病却一直弄不清楚,只说他死于多种疾病。

不久前,由英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编写的《伦敦皇家协会记事和回忆录》中,有一篇文章讲到牛顿的死因。据说,牛顿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那时候,实验的设备很差,又没有任何防护用具,因此他受到许多物质的伤害,自己还不知道。直到他死后200多年,科学家把他留下的一绺头发(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这种习惯,生前和死后把头发剪些下来送给他人作纪念,像拿破仑、贝多芬等都有头发保存至今),经过精细的分析之后,发现其中所含的铝、铅、汞、锑等有害金属都超过了正常人的数量。这样就知道了牛顿是死于化学物质的中毒。在牛顿的时代,分析化学的水平还没有可能去发现这样的问题,当然也就弄不清他死的真正原因。

“我知道得太少了” 竺可桢

在竺可桢逝世前的两个星期,遵医嘱已经谢绝探视,不少探访者都没有被邀请到他的卧室。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他的外孙女婿。竺老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赶忙叫他进去。这个晚辈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竺可桢虽然是气象学家,但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兴学科的知识,他曾多次向这位晚辈求教,直到卧床不起的时候,还在“补课”。

竺老强打精神,艰难地坐着,静静地听讲。有时听不清,只好请“老师”写下来。

竺夫人不禁嗔怪道:“你坐都坐不住了,还问这些干什么?”

竺老听了,简直要发火,他咳声不断地说:“不行,我知道得太少了。”

生命止于他乡的华罗庚

1985年6月,华罗庚应日本亚洲协会的邀请去日本访问,由他的长媳柯小英陪同前往,因为她是医生,可以负责华老的保健工作。

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学术界的热情招待。为了照顾华老的健康,只安排他6月12日在东京大学作一次学术报告。6月9日他从箱根到达东京。为了准备报告,整整2天闭门谢客,不参加任何公私活动。但越是想安静,精神却越亢奋,心情一直不能平静。11日晚上,竟久久未能入睡,于是服用了较大剂量的安眠药片。

12日下午4点,报告在一间大厅里举行。日本数学学会会长小松首先致欢迎词。4点12分报告开始。华老本来经常坐轮椅,这次竟离开轮椅,站着讲话。开始时用汉语说,然后译成日语。他觉得这样讲不畅快,而且浪费了宝贵时间,于是他征求主席和听众的意见,可否改用英语来讲,大家表示欢迎。

华老改用英语后效果很好,因而讲得很高兴。讲着讲着,他觉得身上有些热起来,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于是先脱掉上装,接着又松开领带。他看了一下手表,计划45分钟的讲演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他又征求主席的意见,可否再延长几分钟,让他把话讲完,于是全场鼓掌,表示同意。这样他又讲了十几分钟,总共65分钟。最后说了一声“谢谢大家”,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他才慢慢坐了下来。他的朋友白鸟富美子女士捧着一束鲜花走向讲台,准备献给这位兴奋而又疲乏的老教授。就在此时,华罗庚突然从椅子上滑到地下,双眼紧闭,脸色发紫,顿时失去了知觉。

晚上8点27分,三井医生来对中国驻日使馆的官员说:“从6点15分到现在已经两个多小时,经过不断使用人工呼吸和心脏起搏器,仍无血液循环,心房也没有收缩力,是否可以停止各种医疗措施,宣布逝世?”

在场的所有中国人都希望医生能再采取一些措施,如动手术等办法。但三井医生回答说:“东京大学医学院是日本抢救和治疗心脏病最有实力的单位,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现在是按日本的惯例征求家属意见的。”

1985年6月12日晚10点零9分,东京大学医学院正式宣布华罗庚教授的心脏完全停止了跳动。

自写死亡病例的卡尔·斯密特

斯密特是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已经76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动物研究。一天下班以后,别人都回家了,独有他一个人留在实验室里,抓着一条南美洲的毒蛇进行观察。一不小心,他的手指被蛇咬了一口,于是他立刻把蛇放回笼子里,从伤口向外挤血,他很快便觉得头晕、恶心,难以支持。想打电话给救护站,偏偏室内电话坏了,别的房间又锁着。

斯密特意识到生命的危险,但他并未惊慌失措,而是赶快拿起笔来,准备记下中毒后的自我感觉,于是他断断续续,字迹也十分模糊。

“体温快到395℃……

“胃剧痛……

“燥热,耳鸣。睁开眼时,眼皮很疼。”

从笔迹看他的手已抖动得非常厉害,但仍然往下写:

“4个小时了,伤口、鼻子、嘴开始出血……

“我看不见体温表上的刻度,情况非常严重……”

最后,他写道:

“血从鼻子和嘴里流出来,疼痛消失了……浑身软弱无力,我开始脑出血了……”

现在这本笔记仍然保存着,也许这就是这位科学家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无限忠诚的敬业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

(摘自《中外名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竺可桢华罗庚牛顿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
华罗庚的信任
信任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失信的牛顿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天才与锻炼(节选)
竺可桢不论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