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
2000-06-04邹荣
邹 荣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的自由经济,竞争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而竞争的实质是参与者围绕市场为获得各自的利益而展开的斗争。戏剧作为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主体,必然在文化市场中与其他艺术种类展开竞争,同时受市场经济大潮无情地冲击。因此,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时闻对市场经济消损戏剧发展的批评之声,却少见论述市场经济对戏剧发展积极影响的文字,我以为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一直认为,我们戏剧工作者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去构建新的精神世界与戏剧世界。当然,批判的姿态、立场是不应放弃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应该面向现代文明去批判现实,而不是站在传统价值立场上去批判现实。由于戏剧是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的,它在强大的惯力作用下,往往对构建新的戏剧世界缺乏应有的思路,从而显得被动无奈,缺少发展的活力。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当适应客观规律时,事物就会繁荣发展,否则,就会消亡。戏剧也同样如此。下面就市场经济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戏剧迅速从社会中心位置被挤到社会边缘,一个剧目、一场演出令万众注目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未免让一些心理失衡的戏剧工作者愤愤不平,并从精神滑坡的社会环境、从戏剧本身远离现实的创作倾向等等多个方面加以检视、批评、指责。偶有关注现实、反映生活之力作引起公众关注,则惊喜万分,必欲大力张扬之。这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戏剧黄金时代情结”在似隐似现地起着作用。
在我看来,戏剧在一段时间内退向社会边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自然经济为社会土壤,以血缘关系为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伦理本位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关注、研究也多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层面上展开。而戏剧,作为伦理教化的有效工具,作为变革社会的有利工具,自不待言会受到社会上下的普遍重视。在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民间有唐明皇与梨园的传说,正史中有明清以来皇帝喜爱戏剧的记载,这说明,古代统治者将戏剧的教化功能强调到极端的地步。而如今,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经济法则成为调节社会运行、调整人际关系的杠杆,戏剧对社会的直接的实践性能就迅速衰退,而更多地回归到自身的精神陶冶功能上来了。这是十分可喜的一种历史进步。从根本意义上讲,戏剧影响人的心灵的潜移默化特征就能够得以凸现。而那些指责市场经济影响了戏剧进步与发展的人,不是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上重新确立戏剧的位置,而是站在传统的、落后的观点上去看待市场经济与戏剧的关系。究竟是市场经济影响了戏剧的发展,还是戏剧不适应市场的运行?显而易见,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使戏剧恢复了本来的面目,这是有益于戏剧发展的。
(二)
市场经济不可抵抗地冲击了原有的戏剧生产运作方式。那就是,过去的剧本创作、排练、演出都为一定的行政机构所制约,所以,难以做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在市场经济浪潮下,随着伦理本位的瓦解,戏剧从社会的中心位置退出,从剧本创作到排练演出,狭义的“官办”色彩越来越弱,“民办”色彩愈来愈强。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更多的是适应、引导民众而不再是适应某种指令。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年前创作的话剧《这样的庄稼汉》就是一例。正当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农民们思索探讨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剩余劳动力来发展经济的时候,《这样的庆稼汉》为农民们引了路。此剧不仅有一定的艺术性,演出300多场,而且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引出了一条新路。
第二,一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扩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利用戏剧演出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沿海发达地区还有以企业或名牌产品命名的剧团(剧社)。这样,就更多地体现了某一经济实体或经济利益体现者的愿望,而不是体现某个行政机构的意志。
第三,目下已成立了许多民间业余剧团,大多依托于某个社会部门或社会团体,由于其领导方式、资金来源都属于市场体制而非行政机构,所以其民间色彩甚浓。当然,也有些业余剧社由于对适应市场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盲目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从而丧失了戏剧的品位。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全面、正确,所产生的一些拜金主义不良倾向,使戏剧非但未能体现经济生产者的声音反而沾染上了铜臭;由于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而使某些剧目掺杂了不健康的东西,这类现象,在前几年屡屡发生。如有的村子唱“神戏”。人们对这种现象曾产生过忧虑,也进行过批评,这完全是应该的。但仅仅对这些现象批评一下仍是不够的,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上述三个方面的情况对原有戏剧生产机制进行解构的积极意义。新的戏剧生产机制是应该在这种解构基础上进行重构、完善,只有在这种重构、完善的前提下,对上述不良现象的批评才能起到积极作用。事实上,这种重构已经初现端倪。譬如,一批民间业余剧社所创作排演的剧目在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发展文化上的积极作用已成不争的事实。又譬如,随着市场经济对戏剧生产机制的冲击,打破了剧团等级差别的界限,产生了市场竞争机制。哪个剧团观众欢迎、哪个剧种观众喜爱、哪个剧目观众百看不厌,这个剧团就占有市场、这个剧种就有生命力、这个剧目就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银川市郊区组成的“银郊秦腔剧团”,长年演出,每日观众都在几百人以上。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级别的业余剧团能够如此红火,靠的是什么?我看靠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难道非要个什么级别吗?我相信随着市场的完善、强大,戏剧生产机制也将会日益健全。到那时,戏剧必将重新在历史的舞台上闪光。
(三)
市场经济不仅对戏剧的功能、生产机制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观念形态而作用于戏剧创作的内容,从而对戏剧的发展也同样构成了一种积极作用。戏剧反映客观现实或以古喻今,总是表现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表现人生的深度与广度,这是衡量戏剧发展高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而正是在这些方面,市场为戏剧创作、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广阔的空间。
其一,市场兴起并日渐占据主导位置之后,建筑在数千年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发生一个解构、重构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会被迫进入这一过程。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是由知识界从西方汲取文化资源在文化思想层面上发动展开的,但今日的价值重构,却是起因于根本性的经济基础上的巨大变革。这一改变必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观念形态发生相应的变革,其广度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其二,市场经济在极大地充实了人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扩展和提升了人的精神世界。汉贾谊云:衣食足,知礼仪。人们从物质相对贫乏的过去走到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其精神的需求也自变得更加宽广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