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歌可泣的英雄

2000-02-16冯东书

新闻记者 2000年9期
关键词:根据地日报抗日

冯东书

新闻战士总是在记录和传播别人的英雄事迹,极少宣传自己。最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让人们了解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我们新闻战线的无数可歌可泣英雄的书:《热血铸丰碑》。它由原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马明,原《山西日报》总编辑陈墨章主编。他们两人都是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参加者。这本书重点记录了当年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个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英烈。

遍地有英雄

1942年5月,日军3万多人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进行“铁壁合围”的大扫荡,在进攻山西辽县(现在的左权县)麻田镇时,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被围,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在突围时下令身边的人:“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不能当俘虏。”话说完,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牺牲了。他是浙江上虞县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战斗中,报社总会计兼经理部秘书黄君珏(女)隐蔽在一个山洞里,被日军发现,她突然拔出手枪,一跃而出,连连击倒数敌,后跃身山崖牺牲。她是湖南湘潭人,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学生。当时来不及冲出去的几位战友也都牺牲。此役,《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46人。

1941年3月,太行山区的《胜利报》记者陈宗平到河北西部斗争最残酷的赞皇县第七区采访,和敌人遭遇被捕。敌人强迫他到赞皇城里去,敌人说:“不去就砍头!”他愤怒地回答:“砍头也不去!”敌人将他在地上拖了半里地,然后把他的头垫在石头上,用乱刀砍死。他牺牲时才22岁,江苏溧阳县人,是上海中学学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记者雷烨,1943年4月20日正在给自己拍的照片写说明,敌人突然来了,他立即拔枪战斗,被敌人击中数弹,自知难逃敌手,自尽殉国。他牺牲前把自己的照相机、自来水笔都用石头砸碎,不留给日军拿去当战利品做宣传。他也是浙江人。

1942年4月24日,《冀南日报》被敌人包围在山东武城的一个地方,报社编辑梁济民被子弹打穿了肺,他按着胸脯还高喊:“同志们,冲啊!消灭敌人!”牺牲前,他还不忘把身上带血的稿子交给战友,说:“你不要管我,我不行了,子弹打得紧,冲吧!你看,日本人追来了!”

在那个战争年代,英勇战斗的新闻工作英烈太多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大众报》,在敌人历次的扫荡中,从社长阮志刚算起,牺牲达49人。《晋察冀日报》从1940年到1944年,以身殉国34人。与太行山根据地为邻的太岳根据地的《太岳日报》,在1943年10月的反扫荡中,从社长兼总编辑魏奉璋算起,也牺牲了一批人。战斗在山东沂蒙山地区的《大众日报》,从1939年到1943年的4年,在敌人扫荡中牺牲20多人,其中包括社长李竹如。更多的英烈是无名英雄。

空前的艰难

当时的报纸都是游击性的报纸。要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跑路,又要随时准备出报。这是现在的新闻工作者无法想象的。吕正操司令员领导的冀中军区在河北大平原的中部,北边逼近平(北京)、津,西边威胁保定、石家庄,是日本人的心腹之患,这片地方没有山,打游击很困难。日本人在这块平原上强化统治,建了碉堡1753个,挖了封锁沟8373里,还有铁路1539里,公路15166里。沟、堡、路互相联结,整个军区的地方被分割成2670块,块与块的最大空间不超过15里(华里),平均空间只有5里。但就是在这么一块被纵横分割的地方,《冀中导报》东跑西击,坚持出版,而且还有15种地方抗日小报出版。真是人不畏死,其奈我何!

战争年代八路军打仗,枪炮子弹靠打仗时从敌人那里缴获。出版报纸的印刷机、纸张,油印报纸的蜡纸、钢板、铁笔可不是战场上能弄得到的。那要到敌人占领的城市里去弄,有的要到敌占区的大城市里去弄。这可不是办报人能弄到的,要靠党、政、军有关部门的地下通道去弄,也要付出血的代价。要打游击,机器重了还不行,《晋察冀日报》的同志把大机器改小,但还有400斤(市斤),驮不动,背不了。后来就改用木头部件,减到50斤,这就可以背着打游击了。《冀南日报》也在河北南部平原,敌人碉堡林立,到处是封锁沟,最困难时,只能改成四张油印小报:《人山报》、《滏阳报》、《滏运报》、《群众报》。就这样,油墨、蜡纸、纸张、抄收各电台广播的电池都得从敌占区的城里弄来,条件十分艰难。

在敌人的包围和扫荡中办报纸,看病当然顾不上了,吃饭都是一件大难事。有时煮地瓜,煮黄豆,弄得泻肚子,吐酸水。有时吃野果、野菜,甚至干脆啃生玉米、生小米。当时老百姓被日本人烧杀抢掠,生活也十分穷困,也吃野菜。那时报纸工作人员没有工资,农村里也没什么东西买,进城去买药要有敌伪的钞票。

小报作用大

当年的新闻工作作用大得很。那时北京叫北平,是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部所在地,有名的战犯冈村宁次就在那里指挥着整个华北战场上的日军不断“清剿”各个抗日根据地。可就在他的鼻子底下,在北平的西郊和北郊的山里就出版着一张抗日的《挺进报》。北平城里有一个医生,看到了《挺进报》,兴奋得不得了,马上写了一篇揭露日寇残暴罪行的稿子,托人找关系捎给了报社。这张《挺进报》真把日本鬼子气炸了,敌人下决心要消灭它。但是没有用,中国大地上是抗日军民的汪洋大海。这张小报的存在,并且能流进城里,它就证明八路军就在附近。这既鼓舞了群众,又吓得日本人不得安宁。

1943年初冬,5000日军“合围”山东抗日根据地,有一小支八路军在南北岱崮上和日军打了两周。一天黑夜,《大众日报》社收到山上突过重重火力封锁送下来的一封短信,云“报社同志们:弹药、粮、水足够支持。请设法送来几份《大众日报》。”那时有的报纸虽小,但是上面内容多,既有本地、中国的抗日消息,还有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闻,是残酷斗争年代最重要的精神食粮。那些八路军战士很佩服新闻记者在那种条件下也能办出报纸来。他们打了胜仗,就把缴获的自来水笔、照相机、胶卷、墨水、电池、收音机、电台送给报社,送给记者。

人民的支持

这些新闻战士当时能生存下来,坚持工作,除了自己有武器能自卫、有军队能保护以外,就是得到广大群众的爱护。群众能舍命支持他们,群众没有吃的,也要想办法给他们弄点吃的,找隐蔽的地方让他们住,让他们在自己地窖里抄收广播。山东沂蒙山区,日寇有一次扫荡,进了南寨村,抓住一个青年,用刺刀对准他的胸膛,要他说出《大众日报》的东西藏在哪里?他指着汉奸说:“你是汉奸,你不配问我,老子就是不说!”刺刀穿透了他的胸膛,他倒下了,倒在埋东西不远的地方,但他就是没说。《冀南日报》的机器埋在一个村里,老弱妇孺没来得及躲走。敌人抓住一个13岁的小孩,吊住打,叫他说机器埋在什么地方,孩子惨叫,就是什么也不说。后来又抓出一个老头,用刺刀戳,也是不说。群众的这种精神,又反过来教育鼓舞着我们的新闻战士,下决心血战到底。

遗憾的是,新闻工作者中曾经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怎么没有一个剧本、一首长诗、一部小说来讴歌他们呢?新闻记者里的英雄也是应该宣传的。

猜你喜欢

根据地日报抗日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两会党报传播力总榜出炉:浙江问鼎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