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孩子谈话的艺术

1999-12-28卢乐珍

祝您健康 1999年8期
关键词:谈话子女家长

卢乐珍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成人感逐步增强,再也不愿像小时候那样事事听从和依靠师长、父母,而更多地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判断,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对父母的话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更为强烈,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露具有掩饰性、隐蔽性、曲折性,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坦露无遗,哭笑自若。对于这些心理变化,有的家长能够理解、宽容和接纳,使自己和孩子之间仍保持积极的交流和沟通;而有的家长则困惑、气恼、手足无措,把孩子的顶嘴、争论和犟头倔脑现象看作是有损自己权威的严重“叛逆”行为。他们常常抱怨说:“我那十几岁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老跟我作对。”“我们说的话,他当耳边风,你表扬他几句,他不以为然;你批评他几句,他跟你顶牛。”不少人常常发出“现在的孩子真不知怎么啦”的叹息。美国家庭心理学家指出,“缺少交流和不会谈话”是仅次于经济矛盾冲突的、影响家庭关系的第二关键问题。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已经到了不能谈心的地步,必然会产生“难以消除的代沟”,造成情感的疏远和认识的误解,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心理隔阂。因此,及早学会和子女谈话的艺术是搞好亲子沟通的重要条件,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在家庭中怎样和孩子交谈,应当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回顾与前进。要完善谈话艺术,必须从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家长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回顾自己和孩子历次谈话的经验和教训,反省与分析自己在教育要求、谈话态度、谈话时间、谈话语气、谈话方法、谈话内容等各方面的成功心得和失败原因,有针对性地设法研究改进;同时,深入观察孩子和自己沟通的独特方式,要摆脱自己家长式的观点和作风,客观、公正地分析自己和孩子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时,问题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也可能出在家长身上,如父母经常争吵,威信下降;父母沉缅子酗酒、赌博,孩子不满;或者父母总把子女看作是小孩子。这些都是引起谈话矛盾的导火线。

二、过高与过低。父母和孩子谈话的障碍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习期望和生活照顾。前者是期望值过高,后者是信任度过低。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退而求其次,也要在前10名之内,关心孩子时总离不开这么几句:“功课做好了吗?”“英语单词背了吗?”“考试成绩怎么样?”“你在班上排第几名?”语言贫乏、重复,只问分数结果,不看努力过程。反之,对于生活自理,又要求偏低,极不放手,总怕孩子挨饿、受寒,以至穿衣、洗脸、洗脚,样样都要管,关心孩子时总离不开这么几句:“听气象预报说温度要下降,快穿上毛衣!”“怎么吃得这么少?你非得把这个鸡蛋吃掉不可,不然第三节课会饿的。不吃不准走!”“这件新衣服花了你妈半个月的工资,你还嫌不好,不肯穿。真是没良心!”其实,对于少年来说,学习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衣食起居也完全有自主自理的能力。父母若在这两个问题上控制过度,要求不适当,不但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而且还会引起子女的反感,他们一是敷衍,二是沉默,三是采取反抗对策,使生活中充满了顶嘴、发脾气、不快乐,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使彼此都感觉不到对方的关爱和尊重。家长最好要全面了解子女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好友是谁,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是什么,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难,生活中有什么苦恼。对子女的要求应从子女的实际出发,多建议少压制,多协商少命令,多鼓励少指责,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自由和自我决策权,相信他们有上进的愿望和压力,有冷热饥饿的自主自理能力。

三、定时谈和随机谈。父母和子女最自然的谈话时间可选择在饭后、睡前或节假日、休息日,有的家庭每周六开一次生活会,可以提出批评、建议,交换相互看法,检查家务分工和讨论财务支出等。有的家庭每天抽出15至30分钟,大家围坐,畅谈自己在一天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包括国家大事、个人趣事或倒霉事,对报刊、电视或者街头、邻居见闻的思考,有时还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有时心灵沟通,开怀大笑;有时互相鼓励、共同分析挫折和委屈;有时发泄与缓解情绪,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更多的谈话主题应寻求共同的兴趣、爱好,选择在发生问题、挫折,看到或听到社会事件的当时、当地,随机性地进行,如孩子眼泪汪汪,灰心丧气地从学校归来,父亲轻抚其肩,问道:“发生了什么事?爸爸、妈妈能帮助你吗?”这样。孩子就会把自己竞选中队委失利或受到不公正批评的痛苦、委屈、感受,一股脑儿倒出来。否则过了几天,事情就会淡化,交谈也就失去了时机。

四、尊重和忽视。许多孩子抱怨说,父母的话,他们实在不爱听。不愿听的原因是禁令太多,尊重太少;说得太多,听得太少;挑刺太多,鼓励太少。谈话中没有温暖,缺少帮助。有的孩子竟感到回到家中,就像进了鸟笼和监狱,没有自由和欢乐,只有被逼着去读书,做作业,被催着去吃饭、睡觉。有个11岁的男孩告诉我:“我真希望能大胆地给爸爸提三条意见,一是要耐心听听我的想法,不要主观武断,打骂我;二是不要老提分数,讲别人的儿子怎么好,伤我的自尊;三是多给我一点微笑,不要总是板着脸,点我的短处。”有个初二女生说,父母不准她与班上男生来往,一次班长和文娱委员来邀请她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她母亲一看是男生,就把同学臭骂一顿,赶走了,弄得她好没面子,抬不起头来,同学再也不愿和她来往。她母亲还随便拆看她的日记和信件,使她非常难受,内心十分孤独、苦闷。她边说边流泪,说:“父母如果能设身处地站在我的位置上替我想想,就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同学,他们从不尊重我的隐私权,从不听我的解释,同学们给我起个外号叫‘乖宝宝,我总有一天要做些事情给大家看,证明我不是乖宝宝。”因此,父母要学会丰富自己说话的内容,调节自己说话的语气,改变自己对子女的态度。

五、倾听与协助。听比说更重要,协助比批评更重要。父母和女子要进行有效的谈话,必须首先学会真心倾听子女的心声,以朋友和参谋的角色,讲利弊,提意见,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插手干预或强迫、压制孩子的行动。例如,孩子说:“妈妈,明天你干什么?”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回答,如“我不干什么。”“我要出去一趟。”“我有朋友要来。”只有会倾听的妈妈才会机警地回答:“你有什么事吗?如果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可以告诉我。”当孩子回家时说:“作业这么多,累死人,我真不想做了。”不同的父母又会有不同的回答。如“作业多,这是老师为你好。”“又不是你一个人作业多,全班都一样多,忍一忍吧!”或者说:“你别想找借口偷懒,快点去做!”会倾听的妈妈则回答:“作业是太多了。要么,你让头脑休息一会儿再做。”“听听音乐、跳跳舞。来,我给你按摩按摩额头。”“你最近心里好像很烦,有什么事跟我们说说。”

协助是给孩子指出行动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协助式谈话中,家长要注意:一是要控制情绪,不急躁冲动,不挖苦羞辱,不粗暴管教;二是准确地指出要改进的具体行为,说明危害,提高自觉,避免夸大事实与过错,避免挫伤孩子改善行为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共同商议努力目标和考查、赏罚的办法;四是经常赞赏和肯定孩子任何一点进步和努力。要知道,谈话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协助孩子更佳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谈话子女家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家长请吃药Ⅱ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1)阅读理解两则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