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同龄兄弟
1999-06-14○朱东来
○朱东来
照片上的四个年轻人,不仅是同乡———都来自苏州洞庭西山,而且是同龄———都诞生于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年),属马,据说末代皇帝溥仪也是这个年龄。他们十四五岁到上海学生意,在同乡会馆中相识,所谓“他乡遇故知”,又恰巧是同年,觉得分外亲切。凭着这种缘份,四人心想与其孤身闯荡上海滩,不如义结金兰,抱成一团,在结拜换帖之后,便走进照相馆合影,“立此存照。”此照摄于1930年,当时他们的年龄应为24足岁。照片中老大(左三)、老二(左二)显得瘦弱苍白,老三(左四)透着坚毅的神色,老四(我父亲)(左一)端正的脸上露出勃勃英气。但誓言归誓言,行动归行动,愿望与实际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他们的经历和归宿各不相同。老大体弱多病,不久就患肺痨去世;老二在上海站不住脚,稍后即回故乡务农,年近不惑便离开人世;老三颇有经济头脑,做股票生意很快就发了。我父亲在好几家洋布店当伙计,6年后进一家打包厂做工,因疲劳过度不幸出了工伤事故,永远地失去了右手,成为残疾人。为谋生计,父亲无奈向发迹了的老三求助,想借一笔资金开店,日后归还。据父亲回忆,他来到老三上班的证券交易所写字间,见桌上的电话就有好几部,铃声此起彼伏,老三忙于多空搏杀,应接不暇。父亲好不容易找机会说明来意,不料这位义兄“一阔脸就变”,连安慰同情的话也没有,一口拒绝。父亲碰了一鼻子灰,愤懑而归,后来靠其他朋友帮助,开了一家烟纸店,在困境中挣扎,直到和当纺织女工的母亲结合,生活才趋安定。父亲虽是小商人,但他秉性耿直,追求进步,憧憬光明,这从他给我取的名字中可以略见一斑。
父亲与他那位“三哥”,早就恩尽义绝,没有来往了。后来听某同乡熟人说起,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三担心自己的财产家业终将不保,内心十分惶恐,便设法尽快消耗。那时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纷纷节衣缩食过日子,他却领着家人到高级饭店去高消费。在国际饭店,他面对满桌珍馐佳肴,却食欲不振,难以下咽,不久终于在焦虑和忧郁中死去。可见“为富不仁”者的心理负担也是很重的。
父亲已于1987年去世,享年80足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