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萝卜干
1999-06-14汪致善
现代家庭 1999年5期
汪致善
解放前,在家乡徽州流行一句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作为一种生存选择,徽州男孩到了十二三岁,就不得不远赴异乡去学生意,即到商店当学徒。学徒三年能满师就做伙计,再以后的发展就靠各人的本事和机遇了。
我5岁入蒙馆,接着上新成立的国民小学。1948年虚13岁,已读初中二年级,算得上幸运的了,但仍然逃脱不了徽州男孩这条生活的轨道。其时父亲年迈失业回家,再无能力供我就读。一个满天阴霾的冬日,母亲在床上哭得死去活来,父亲和两位姐姐送我到新安江边的朱家村码头,将我托付给船老大。寒风中我手持一封私人写的介绍信,提着一床被和些许换洗衣物僵立船头,遏制住满眶泪水,望着父亲和姐姐一步一回头地离去。自己就这样被“往外一丢”,丢到艰难的谋生路上。满头满脑想的则是这些天来父母的反复教诲,归总一句话,是千万不能卖茴香萝卜干。茴香谐“回乡”,卖茴香萝卜干就是学徒不能满师被东家辞退回家,这在徽州帮圈中是极不光彩的事。
好在学徒不久,就迎来了兰溪城的解放。再过一年,资方借故歇业,另外成立了新店号。庆成油行解散前夕,除去油行常年雇佣的10来位苦力工人外,全体同仁合影纪念,就有了这帧照片。尽管老板有意让我留下,但我还是断然卖了“茴香萝卜干”,又沿新安江回到解放后的徽州,靠人民助学金一帆风顺地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并在大学任教。
这张照片一直陪伴着我,它使我经常想起当年失学的痛苦和学徒生活的辛酸,使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更加发奋地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