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医生献身于立克次体
1999-06-07潘孝彰
潘孝彰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 大家一直不了解斑疹伤寒的病因。直到1909年,有一位叫立克次的医生,在美国洛杉矶斑疹热病人的血液中,首先发现了病原体。第二年,他又从病人的血涂片上再次找到了病原体,以后便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终于染上了斑疹伤寒而殁于墨西哥城,时年39岁。为了纪念立克次医生,学者们建议用立克次体作为斑疹伤寒病原体的名字。
立克次体兼有细菌与病毒的特征。病毒很小,可以自由地通过特制的细菌滤器,而细菌则不能。立克次体则与病毒一样,也可被细菌滤器滤过。但是,立克次体又和细菌一样,有完整的细胞壁,而病毒则没有细胞壁。
与灾祸同行
流行性斑疹伤寒(简称斑疹伤寒)曾经是致人类丧命最多的传染病之一。据古医书记载,斑疹伤寒最早流行于1033年,初发生在一所乡村寺院中。古时欧洲,战乱频繁,斑疹伤寒对战争结局的影响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塞尔维亚平民被迫南迁,迁居后的居民个人卫生状况极差,结果斑疹伤寒由阿尔巴尼亚传入,造成大流行。同时得病的有奥地利入侵军队,将士死亡不少,死者身上布满斑疹,如穿外套,令奥军望而生畏,迫使其推迟了进攻时间。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仅上海一地,每年即有1万多病例,病死率高达20%。有人说,“斑疹伤寒史就是世界的战争、饥荒及灾祸史”,这是恰如其分的。
贫穷、肮脏、战争、灾荒常和虱子联系在一起。那么,虱子又是怎样和斑疹伤寒联系起来的呢?早在1910年,即立克次医生发现立克次体后1年,他在吸过病人血的虱子中,也发现了同样小体。原来,虱子吸了病人的血后,立克次体就侵入虱子的肠细胞内繁衍,5日后细胞被胀破,立克次体随虱粪排出。当虱子迁移至健康人时,虱粪可污染他的皮肤,人被叮咬后又由于搔痒而使皮肤产生破损,立克次体就乘机侵入血液。虱子最喜爱28℃~32℃的环境,当病人发热,体温超过37℃时,虱子就由内衣爬出并转移阵地,侵袭另外的健康人。这种连续不断地“阵地”转移,就造成了大规模传播。
斑疹伤寒不是伤寒
斑疹伤寒与伤寒之间并无亲缘关系,后者由细菌引起,而斑疹伤寒则是由立克次体所致。另外,病人发热的来势也不同,伤寒的发热是慢条斯理,渐渐爬到高峰,而斑疹伤寒则来势凶猛,体温迅速升到高峰,且边发热边发抖,伤寒则大多没有这种颤抖。就皮疹而言,伤寒病人皮疹稀少,呈淡红色,退疹后无色素沉着,斑疹伤寒则为暗红色,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
我们从塞尔维亚斑疹伤寒大流行时的记录中,可以初步了解到它的主要症状。记录中写道:“健康人被虱子叮咬后,5~21日即发病。病人温度急速上升,可达40℃~41℃,发冷,表情沮丧,软弱无力,头及四肢疼痛。发热后第4或第5日,皮肤上出现疹子,先见于肩胛及躯干,后蔓延至四肢、手臂、足背,初为绯红色,很快变为紫色及深棕红色,最后为棕色。”我国目前经常不断发生的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与上述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略有不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且不是由虱子传播,而是由鼠蚤传递,由鼠蚤叮咬人而生病。另外,野外工作者可被恙虫叮咬而得病,恙虫传播的是东方立克次体,病人所得疾病称为恙虫病。
灾后如何防
在发生洪水或地震之后,人们往往只注意维持生存条件,而忽视卫生条件。但是,仅仅有生存条件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因为人得病后也会致命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灾后除害灭病工作,因地制宜地用杀虫剂喷洒住地四周。另外,也可用蒸、煮、烘烤等加热方法,消灭被褥上的虱子及虱卵。在我国寒冷地区,将衣物置于室外(零下20℃至零下25℃)过夜,也可起到灭虱作用。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给灾民注射斑疹伤寒疫苗,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对抗立克次体的侵入,那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