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生命之门
1999-06-07马利文
马利文
女儿4岁多,头脑中的小问号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一天,她问我:“妈妈,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被一代一代孩子追问的秘密,今天由女儿郑重地提出来,我真高兴。女儿要和我探讨的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她在
我给女儿讲了类人猿从树上下来,到直立行走,到劳动使它们变成人的过程。她对我的回答又产生了疑问,接下来的一连串的问题就干脆由“人”具体到了她自己,“我为什么是你生的?”“你怎么生的?”“生小孩时肚皮会破吗?”“为什么你只生了我一个,而昀昀和昕昕的妈妈却生了两个长得一样的宝宝?”
我先问她:“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同?”
她从外表特征回答:“男生头发短,女生头发长,可以梳小辫;女生穿裙子,男生穿短裤。”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不同?”她摇头。
“小便时,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同?”
“男生站着,女生蹲着。”
“为什么呢?”
“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
这样引导她了解男女在外生殖器上的显著的区别。
然后,我又找出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人体——一个奇妙的世界》。女儿从中明白了人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有不同的形状,身体是由几大部分组成的,都有什么作用。书中还从小动物的雌雄讲到了男女的区别;讲到了遗传、变异……在边看边讲解中,女儿知道了,爸爸体内有个细胞叫精子,妈妈体内有个细胞叫卵子。因为爸爸妈妈相爱,这两个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地分裂(我用橡皮泥搓成球,再分成1/2、1/4……告诉她,这叫分裂),形成许多细胞,这些细胞渐渐地有的形成鼻子、眼睛,有的形成手臂、腿,有的形成大脑,有的形成心脏……这样一个小宝宝就形成了。
她还知道了,在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个宫殿,是宝宝居住的地方,叫子宫。子宫里住着两个小宝宝就是双胞胎,像邻居的昀昀和昕昕一样。
她还从《我的出生》一书中,知道了她是在爸妈结婚后才有的。所以,结婚照片上没有她,她也没有吃上爸爸妈妈的结婚喜糖。
与女儿共读的过程,不仅使女儿了解了一些科学的生理知识,还密切了母女、父女之间的感情。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对自己的身体更是不断产生疑问。有一次洗完澡,我抱她到镜子前,让她看看自己的身体,她用小手这摸摸那摸摸,兴奋地、好奇地咯咯直笑。一天她问:“肚脐是干什么用的?”我告诉她,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不会吃东西,可宝宝要长大,怎么得到营养呢?妈妈就通过脐带把营养运给宝宝,慢慢地,宝宝就长大了。宝宝出生后,可以用自己的嘴吃奶了,脐带就没用了,医生就把它剪断了,留下的印儿就是肚脐。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还包括对其性别角色的接纳。有一天,她对我说:“我不想当女孩。要是当男孩多好,就不用麻麻烦烦地生小孩了。”
我说:“女孩长大了将来做妈妈是很幸福的,你看,妈妈因为有了你这个小宝宝很幸福,也很骄傲,而且还很伟大。做妈妈的把孩子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是不是很伟大?再说,要是没有妈妈生小孩,哪来的你?”
几个月后的一天,女儿对我说,长大了她也想做妈妈,因为当妈妈很好,像我一样,也可以给她的孩子讲故事。
我觉得,做为一个母亲,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及良好的母性意识的完满体现,对女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积极和巨大的。
总之,性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整个人,包括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各方面。目的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性格,健康愉快地生活。科学的、全面的性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提供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对性的正确态度;建立健康的性观念。
儿童对自身的探索在3岁左右就开始了,这时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对自我发生兴趣,想探究“我是从哪儿来的”,这对低龄幼儿的性教育是合适的。只是要适应其心理发展特点,讲究方式和内容,潜移默化,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