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的学生,大写的人(上)

1999-06-07本刊编辑部

父母必读 1999年4期
关键词:纪律教室学校

近些年来,带着孩子进出国门的父母越来越多。从他们的嘴里,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传媒上,我们也就越来越多地听到看到各种有关国外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的信息。有些,让我们这些一直在东方教育体系下长大的人确实感到很新鲜:

小学生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放学,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

上课就跟玩儿差不多,不但用不着手背后,甚至还可以走动;

每个人的考试成绩是保密的,只允许学生本人和家长查看。老师不会在班里公开,更不会搞班级、全年级排名,甚至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前不久,恰好有一个机会,我们来到一所由外籍人员管理、外籍教师授课、招收外籍学生的国际学校。

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我们便立刻置身于一个多彩的世界:走廊两旁、教室四周都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画,有各种彩色的挂图,也有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在这个彩色的世界里,孩子们显得十分轻松、愉快……

当然,我们想寻觅的不只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我们更想了解的是,这里蕴涵着什么。

把知识"拌上糖"

在未参观这所学校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西方学校的课堂仿佛只是一个游戏场,孩子们除了玩还是玩,在那么乱糟糟的环境里怎么能学知识呢?!我们的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课堂纪律必须严明,才能把知识学扎实。

这间教室怎么这么嘈杂?走进去仔细一看,才知道学生们正在做 7字诀的游戏,每个孩子代表一个 7的倍数,如 7、 14、 21……学生们一起背,背到谁代表的数字,谁就站起来。我们看了,不禁一笑,原来这种类似九九表的基础知识无论在哪里都是要背的,只不过在这里教师采用了游戏的形式,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在游戏中,虽然课堂表面上有点乱,但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注意力实际上是高度集中的。

这种游戏在这所学校里随处可见,孩子在课堂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无论提问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有关,随时可以举手要求提问讨论,还可以分小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这样乱哄哄的环境里,孩子们还愿意学习吗?还能学得进去知识吗?对这个问题,范思乐校长用了一个糖和药的形象比喻:孩子小的时候,不喜欢吃很苦的药,为了治好他们的病,我们只好在药里面放糖,小孩子喜欢吃糖,自然把药也就一起吃进去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糖的比例越来越小。直到有一天,小孩子长大了,真正知道了药的用处,便自觉地不再需要加糖了。我们在课堂里用的"糖"便是游戏。游戏不是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要教会孩子们怎样思考,正因为如此,基础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否则他们用什么来思考,又思考什么呢?

我是谁?我就是我

也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其他的种种原因,西方人更强调对自我的认识。在去学校的路上,同行的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陈萍老师告诉我们,她在国外访问期间,接触到一些外国孩子,发现他们对自我的描述很具体、很生动,也很客观。凑巧的是,在这所学校三年级的教室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彩色纸,纸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 WHO I AM(告诉你我是谁)"。孩子在这个园地里自由地表述着对自己的评价或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的长处是跑得快。"

"我的感觉好极了!"

"我希望我的朋友们都对我温和、友善。"

"这个世界上最让我心烦的就是我的弟弟妹妹了!"

在教室里,随处可见从天花板上悬垂下来的彩色卡片,其中有一张上面这样写着:我就是我。而另一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多可爱的孩子!多独特的感受!

一位中国助教说:"在这里,孩子如果犯了错误,老师会和颜悦色地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你是怎样想的,能说给我听吗。这种平等的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能使孩子们更准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建立自信心。"

幼小的学生,大写的人(上)--天津国际学校见闻本刊编辑部

这次没打中怎么办?

不知不觉中,楼道墙上的一幅招贴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目光。招贴上两只小老鼠正在打棒球,手中高举着球棒的小老鼠问同伴:如果这次我打不中怎么办?另一只回答:再来一次。

这种鼓励孩子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要过分计较结果的招贴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有漫画,也有引经据典的警句,其中最具有总结性的大概就是这句了:

不管成功与否,只要你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可羞耻的。

这种观点并不仅仅表现在招贴上,更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孩子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我们很少听到老师批评的话,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想一想,再想一想……

幼小的学生,大写的人(上)--天津国际学校见闻本刊编辑部

独自一人的考试

在学生上课时间参观校内图书馆,我们本只打算看一看他们收藏图书和资料的情况,却意外地看到一个学生坐在那里静静地写着什么。原来,这名学生正在进行科学课考试,因为教室里太乱,老师就让他到图书馆来完成。看到这情景,我们不禁有些诧异:"监考老师在哪里?"范思乐校长回答:"考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监考。"

同行的袁大同老师说,他在美国的中学里也曾经见到学生们进行数学考试的情形,同样也没有监考老师,学生们自己在大厅找一个位置,惟一的要求是每两人间隔 1米以上,相互之间不能交谈。

在这里,作弊被每个人都视为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万一发现有人作弊,处罚是极其严厉的。校长告诉我们,这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学习成绩不好可以再努力,但不诚实却不能被宽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这种从规定到自觉的过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许比考试本身要大很多。

我画的是我看到的

教孩子绘画的方法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花或动物,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同样的东西,谁画得和老师的最像,谁就画得最好。

而这所学校的老师怎样做呢?他什么也不画,只是对孩子们说:"画一棵树。"学生问:"怎么画呢?"老师回答:"去看树。"学生又问:"我应该涂什么颜色?""你想涂什么颜色就可以涂什么颜色。""我应该画多大?""你觉得画多大合适就画多大。"老师告诉学生,你画画只是为了表达你自己。树或高或矮,或粗或细都不重要。于是我们在参观中看到了孩子们笔下那一棵棵独具特色、神采各异,有些甚至有点怪异但却充满活力的树……

这所位于东方的西方学校,注意到了中国老师较看重具体的技巧,而美国老师则更强调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中国的老师太严格,而西方的老师则过于宽松。于是,他们的图画课分别由一位中国老师和一位美国老师任教,希望在二者之间找到一条更好的路,让孩子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谈起画画,另一个给我们印象极深的事是在二年级的教室外贴着几幅 1米长、半米宽的彩纸,上面是由一些稚嫩的笔道组成的和孩子的身体一样大的人体型状图,在有些部位,孩子们还画出了骨骼,活像 X光片。我们觉得十分有趣,便问:这是老师教的吗?回答:学生们推选出一个同伴躺在纸上,大家描着他的身体画出轮廓。其他的身体骨骼和内脏都是孩子们根据自己平时看画报、看电视的印象画出来的。

假如你是林肯……

历史课上,老师正在讲美国的南北战争。大致介绍了一些历史背景后,老师就开始提问:

为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会发生这场战争?

当时的总统林肯为什么要支持北方的军队?

假如你是林肯,你会如何选择?

南方军队的经济后盾更强大,为什么他们会失败?

假如南方军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美国的今天会是怎样的?

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南北战争的资料,有的详细介绍奴隶制,认为林肯支持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是正义的;有的说这种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这场战争使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最后,孩子们甚至分成两派,分别代表支持南北双方的国会议员、南北军队的统帅进行辩论……

这堂历史课结束了,他们的争论还没有结果。

其实,无论孩子们的争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这段历史一定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另外,热烈的争论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思维活力,也给了他们发展创造力的空间。

敲一下即可进入

这里的孩子是不是太随意了,上课可以下座位,可以随便提出任何与讲课无关的问题……学校毕竟是集体活动的场所,都这么自由怎么行呢?

走进一个个教室我们才发现,纪律在这所学校里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每个教室的黑板旁都有强调纪律的纸条。下面是我们抄录的三年级的纪律内容:

服从命令。

举手。

干净、整洁。

做一个礼貌的聆听者。

友爱。

完成作业。

如果让你用颜色描述"纪律"这个词,你可能很自然地联想到铁灰色。但是在这里,它却是彩色的。不仅这些强调纪律的纸条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红、黄、绿、蓝,而且这些纪律条款也因孩子的班级而异,各有各的特点,老师执行的方式更是灵活多变。

老师正在讲课,学生举起小手:"老师,昨天您讲的……"老师微笑着说:"等老师把这一段讲完,再请你讲给大家听,好吗?"

课上了一段时间,孩子们有些疲劳了,开始交头接耳。老师拍拍手:"来,来,让我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好不好?"

……

就连威严的校长办公室的门都是一付亲切而又不失规矩的面孔:敲一下即可进入。

我们觉得,这种亲切、温和、充分考虑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执行方式,也许使纪律这两个字更容易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纪律教室学校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学校推介
纪律
纪律是所有成功的基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