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代抚养害处多

1998-12-28陈仲舜

祝您健康 1998年8期
关键词:刘莉高文王力

陈仲舜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亲自养育应是本分。但有些年轻父母将孩子交给了老人抚养,直到孩子上中学才接回身边,目的是监督读书,按自己的心愿把他们再塑成人。于是问题接踵而至,因为孩子毕竟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不是随意再塑所能奏效的。为了揭示隔代抚养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的影响,这里,我不妨从众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抽出几个例子,这也许对年轻父母有些借鉴。

自恋型

高文,男,高一学生,父母都是教员。母亲生他时难产,产后又得了一场大病,父亲便把他送到外省的奶奶家去抚养。奶奶家有两个四十多岁没结婚的姑姑,高文所享受的爱便可想而知。直到高文上了高中,方被送回家中。为了孩子的发展,父母作了一番苦心安排:爸爸每天抓功课,妈妈负责抓生活,殊不知这突然降临的父母之爱,对高文产生了强大的压力,他吓坏了。渐渐地,他不思饮食,饭后常常呕吐。父亲为他补习功课,他喊头痛难忍,母亲让他干活,他说全身无力。父母带他到处求医,结果均无病症发现,这下激怒了父母,动辄对他责骂不休。浓厚的女性化心理,使得高文唯一的反抗就是闭口不言。拒绝上学,无论谁劝都无济于事。一日,高文竟在家中厕所里用小刀割脉……家长被震动了。经心理诊断,高文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住院进行人格再塑与心理调整。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短期取得效果是不易的。

内暴型

又是一对知识分子与独生子组成的家庭。爸爸是中学校长,妈妈是技术人员,孩子王力在市重点高三读书,是公认的大学苗子。要说“教子有方”,这纯属外公的功劳。王力从小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姥姥家,外公对待孩子采取了严厉的奖惩兼施原则,没少打骂他。王力怕外公,但无力反抗。为此他既怀念父母,又特别恨父母,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整天和“死老头子”打交道。王力在13岁上初中时高高兴兴地跨进父母的家,可是他没料到父亲比外公还严厉,出于逆反,他开始有意无意地顶撞父亲。父亲最重视王力的成绩,可他的成绩无可挑剔。依仗这点。王力有恃无恐,专找父亲的茬儿,爷俩时常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令人不解的是王力提出。谁的理占上风谁就和妈妈睡觉。开始父亲不以为然,可年复一年,直至王力念了高三,并无鸣金收兵的迹象,这就引起夫妻间的矛盾。于是家里出现了父亲管儿子,儿子管母亲,母亲管父亲的局面。3个人在一起时,凭着这种张力,倒也换来几许家庭内环境的平衡。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外婆病重,母亲南下探亲,此期间,父子俩都在学校吃饭,晚上又各在自己的房间忙自己的事,很少碰面聊天。一日,王力接到妈妈即返的电报,他旷了2节课跑回家来等。此时,父亲也正好在家,便叱责王力不该有误上课。王力十分反感,反问父亲为什么提前回家。于是父子俩爆发了舌战,父亲眼看不是儿子的对手,便以“不孝”、“逆子”的帽子压了下来,王力反击说:“这是跟你学的,爷爷病危时,你忙于晋升,不是直到爷爷病故才回去奔丧么!”这位一向视尊严如命的校长终于恼羞成怒,脱口说出:“你如再气我,我就不活了!”儿子讥笑地看着父亲:“你死吧,我看着。”说着,眼睛一闭,半仰在沙发上,对父亲作不屑一顾状。等到他一觉睁开眼,父亲已经服毒昏倒在床上。父亲终因抢救无效死亡,母亲痛不欲生,可儿子连滴眼泪都没掉,反而说妈妈没出息。其后,便是反对母亲再嫁……

偏执型

刘莉简直固执得令人难以接受,而且对人对事总是带有相当大的偏见,这使她在大学与同学无法相处,4年间换了7次宿舍;无奈,学校只好把她安置在一人一间的小屋里。她从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不对,即便明知自己错了,也推卸责任怪罪环境不好。如果有人得罪了她,她必立即摔盆砸碗报复。她坚定一个信念:我不容忽视,更不容侵犯!

当刘莉的母亲听完了辅导员介绍刘莉在校的情况后,惊得目瞪口呆,难道这就是自己的女儿吗?刘莉的母亲是个不幸的女人,怀着刘莉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两年后离了婚,只身在外。刘莉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早年丧偶未再嫁,性格孤僻,加上女儿的婚恋挫折,使她不轻信任何人。她从小就训练刘莉如何去提防他人,宗旨是不能让外孙女再吃亏上当,重演上两代人的悲剧。“上天不负苦心人”,刘莉的病态人格因此形成。

强迫型

白玫的洁癖自好在学院里是出了名的,她端庄文静,着一身素衣,寡欲得不近人情。她的床铺从不许别人坐,作息时间安排如钟表般准确,连聊天都要预先安排,而且认真得几乎没有一点灵活性。对涉及数字的问题必反复核对,一丝不苟,不容有差错。为此,同学们暗地送她一个绰号:“活计算机”。一次,由她管理的班级运动衣被男生没打招呼拿走了两件,“活计算机”顿时乱了“程序”,固定的生活模式解了体,而且情绪顿变,焦急烦躁,她不怪别人,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白玫也是由爷爷奶奶抚养大的。爷爷是个老学究,专门对她讲述为人要谨小慎微,奶奶原来是个护士,不停地给她灌输清洁卫生知识。白玫深怕做错事惹老人生气,无论干什么都要反复检查。直到上大学,白玫才回到父母身边,可她已经无法适应和父母一起生活,待亲生父母如同客人,母亲为此感到不解:“这孩子怎么没有骨肉之情呢!”其实,隔代抚养留于白玫心理上的又岂止是情感冷漠。

兹以上述四型而论,其成因无不与童年教养环境、教养方式有关,而缺乏父母的爱尤为关键。

两代人施予孩子的爱是有区别的。据某大学对学生性格的抽样调查表明,凡隔代抚养者,其性格与父母直接抚养者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多相人格调查显示歇斯底里倾向、疑病倾向、偏执倾向和分裂倾向者居多,这就给他们的心身发育、人际交往以及将来的自我实现带来实质上的影响和阻力。

一般说来,爱必须遵循人格发展的原则,而人格发展有它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律。其中,心理发展是主线,又与智力发展、行为发展相并行。在此三线发展中,早期教育是基础。儿童在未成熟之前,父母之爱如禾苗之遇雨露,不足与过度均不利其成长。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最关键的时期是3~5岁,即儿童最需要父母爱的时期,其后对爱的需求便进入社会化了,因为孩子超过这一年龄段,父母给予的爱必须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从而才能加强孩子的社会意识。人们常说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因为她是单向的,不需要反向条件,而任何社会化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它要求被爱的一方有相应的报答。儿童在全面发展中,既需要无条件的爱,也需要有条件的爱,两者不能偏废,否则均影响人格的形成。当然,发展初期以无条件的爱为主,而后期则以有条件的爱为主。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表面上带有无条件的成分,但他们所需要的天伦之乐则绝对是有条件的,从爱的性质来看,隔代抚养具有明显的间接性质。

隔代抚养造成的人格障碍如何矫正,是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在此提醒那些准备把孩子接回身边的父母,万不能以传统的伦理压孩子。应当运用些心理学方法来使孩子尽早适应新生活。按心理调整原则,父母当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消除逆反心理,二是建立移情,三是理想化教育。这三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接受容纳孩子,支持和理解孩子的感情,进而去除孩子的疑虑,保证在新环境下的心理安全;逐步培养亲子关系,建立起正常的感情;最后进入引导和再教育阶段。所谓再教育就是向社会要求的理想化发展,这一过程一般需半年到一年时间,父母当有思想准备。

猜你喜欢

刘莉高文王力
民营企业家学历背景、研发创新与企业绩效
肖金莹 吴村禹 刘莉作品
王力手迹
Nonlinear symbolic LFT model for UAV
Effecrive Esrimarion for UAV Propeller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