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助骨髓 功德无量
1998-12-28李天健
李天健
被称作“血癌”的白血病多发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有3个月的时间。白血病夺走一个又一个生命,发病率逐年提高。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多达3.6万多人。
骨髓移植是目前唯一能根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手段。其治疗原理是移植入他人健康的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各种血细胞的始祖细胞),抑制患者已病变的系统。全球每年施行的骨髓手术数千例。其中异体移植占到近60%。在兄弟姐妹中,配型相合率约为1/4;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仅为1/5 000~1/10 000。可见只有建立起庞大的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才能使非血缘移植成为可能。
建骨髓库功德无量
1992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在北京建立“中华骨髓库”,并在上海、辽宁、浙江等5个省市同时开展非血缘骨髓移植供者的征求工作。11岁的高某患慢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该库检索出志愿无偿捐助骨髓供者孙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与患者配型相合。1994年8月23日,我国首例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27岁的供者孙伟及其家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饱含爱心的这一步,令世人肃然起敬,也让我们看到了非血缘移植工作的希望。
骨肉同胞义举暖人心
安徽省滁州市高中学生刘某患慢性细胞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因他是独子,找不到供者,医院向台湾骨髓库求助。经过5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一位54岁的张姓妇女的骨髓资料,其配型与少年完全相合。供者说:“这是一种缘分,我随时准备抽髓。”某日清早抽髓后,即由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总干事送往北京。当晚移植于患者体内,使一个年轻的生命恢复了生机。
14岁的冯某是广州市的中学生,情况和刘某一样。1997年中秋那天,一封求助信传到台湾某资讯公司。经过多方努力,找到了与冯某配型相合的捐髓者,其骨髓已从台湾带来,遗憾的是错过了移植的最佳时机,效果不理想。
广东的少女黎某,病情与前两人相同,她就近向香港骨髓库求助,找到3个与她骨髓配型相合供者的资料。一天早上,医院派车前往香港。当晚8时许,那位表示“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只要有人需要。我就献”的香港同胞无偿捐助的骨髓移植到了少女体内,使她得到新生。
美国骨髓库有200万个数据,也就是说,有200万人登记志愿无偿捐献骨髓。由于供者队伍庞大,其配型相合率达到70%。中华骨髓库目前仅有5 000多份数据。因此相合率极低,前来检索资料者多失望而还。台、港同胞的义举,一方面显示了深厚的骨肉情谊,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工作已先行一步,值得我们学习。
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
关于骨髓移植,老百姓有一个普遍的误会,以为是从脊柱里抽一管子骨髓,那人还不瘫了?不少国人固守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观念。也大大影响了骨髓的捐赠。事实是:传统的骨髓移植,供者需上麻醉,并在髂骨上钻洞抽取骨髓混合液;而现在则只需在供者外周血中(手臂上)采集血液,通过机器聚集造血干细胞,然后将剩余血液回输到供者体内。10克干细胞便可让一名白血病患者起死回生。这点干细胞对健康人体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是可以再生的。全世界至今尚未发现捐助造血干细胞对供者身体有任何损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观念的更新,志愿无偿捐助骨髓者与日俱增。不到1岁的加拿大华裔杨明月急需骨髓移植,多方查寻未果,于是向中国红十字会求助。那天,杨明月父母祖籍所在地哈尔滨奇冷无比,有数千人,冒着鹅毛大雪聚集在哈医大校园内,为小明月进行血样化验配型,场面极为动人。虽未检测出相合配型,其父母仍十分感激祖国亲人的关怀。今年1月22日,广东骨髓库成立。许多人从省内外专程赶到省人民医院,在验血台前卷起了衣袖。仅半天时间,就有1 055人成为骨髓库的志愿者。上海医科大学54名学生捐献骨髓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上海人把爱心献给白血病患者。仅几天时间,报名志愿捐献骨髓者就达300余人,想不到的是,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竟面露难色,因为他们资金极度缺乏,一时无法为这些志愿者作验血实验。
供者太少是骨髓移植面临的一大难题。现在供者逐渐增多了,又出现了新的难题。据上海骨髓库负责人介绍,该库希望在两年内形成万人的规模。骨髓志愿捐献者验一次血需200元。要形成1万人的骨髓库至少要200万元。而该库无固定拨款,全靠热心人捐助。如今志愿者越来越多,资金难题更显突出。
为此,红十字会向全社会发出呼吁:为了拯救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希望更多的公民捐献干细胞!希望各界团体和人士募捐更多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