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

1998-09-13李化树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1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知识结构世纪

李化树

如果说20世纪仍然是属手“财富源于物尽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2l世纪将是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学习社会”。那么,面对这样的社会,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怎么办?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新时期高师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真正树立优先办好师范教育的思想

自1685年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尔在法国的兰斯创办全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1794年法国巴黎创立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便伴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普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发展,并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同时,规定了我国90年代末实现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明显提高,等等。要达到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完成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就必须依靠师范教育的发展培养培训大量的合格师资。正因为如此,优先办好师范教育,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目前,社会变革的客观形势,为高师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1)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中等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更担负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重任,其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等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未来劳动者的素质。然而,现在的基本情况是:从数量看,小学教师供求基本平衡,中学教师不足,二、三片地区初中教师仍短缺;从质量看,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虽然较高,但教师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学教师学历不合格率1996年初中占24.5%,高中占42。05%,职业高中则占到68.8%,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到本世纪末,全国小学在校生将达1.35亿人,初中在校生达5500万人,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计算,到2000年全国小学教师达到602万人,初中教师应达到330万人。“九五”期间,还有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适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大力办好普通高中的任务。普通高中在校生要发展到850万人,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要达到1275万人,普通高中教师应达到56万人,再考虑到自然减员,本科师范教育培养能力供小于求。当前,基础教育另一项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总之,师范教育面临着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质量问题尤为突出。(2)高师教育要适应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改革的需要。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的15.88%,小学毕业程度者占37%,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3.3%,而大学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42%。全国12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文化程度还达不到小学毕业水平。加上1962—1975年期间我国第二次生育高峰,累计出生数有3,6亿人,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约占目前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0%。如果使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文化素质获得普遍的提高,就会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建立一支宏大的、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为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怎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怎样适应基础教育全面的改革、发展和提高,都是师范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年代,当今世界总的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为其主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间的激烈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行列,就必须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把一个什么样的高师教育带进21世纪是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天的高师教育说到底是在为21世纪准备教师,从这个意义讲,今天的高师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因此,高师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确立跨世纪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的人才塑造目标与培养规格

21世纪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已从过去的专业对口向更深层次的注重人的素质方向转变。高科技水平与高文化素养,是2l世纪大学教育的两大目标。作为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围绕这两大目标,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师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我们认为,面向21世纪的师范大学生应具备以下良好的素养。

1.人丈精神。面向2l世纪,重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文素质,即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如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精神乃其核心所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内容包括:赞美人的伟大,人的尊严;宣扬人生来平等,能解决决定自己的命运;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肯定人对情感、健康、荣誉和财富等现实幸福欢乐的追求;主张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自然、造福人生。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内容包括: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性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和个体职责、义务,以群体为本位的思想;以义为上,以理节欲,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提倡慈、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推崇勤劳、务实、俭仆、和谐等道德观念;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吸纳西方近现代人文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发扬本民族人文精神传统中的精华,面向2l世纪高师人才人文精神应包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操;主体意识,独立思考和社会批判精神;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意识;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全球眼光;精神与物质并重,义利兼顾,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民主参与意识,法制契约观念,开拓进取精神,效率效益观念,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宽容;合作、互助、奉献精神;理性、求实、创新、自由探索与争鸣、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开发与保护自然兼顾,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环境意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礼仪修养,等等。

2.主体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年4月<报告)所述,教育不再只是“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要用一定的知识、技能、道德价值观武装人,使人塑造自己的发展,使所有的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人作为人而不是

作为生产手段的能力的充分展现。教育要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主体发展包括了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括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身心发展的水平。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身心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主体人格是主体综合素质中的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主体发展的人,不但要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智力高度发达,而且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人格因素。只有具备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人,才能面向21世纪,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3.心理品质。21世纪,由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来自社会生活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2l世纪的竞争,就更深层次而言实质上是人的心理素质的较量。心理素质是主体素质的核心内容与功能表现,是师范生成长中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向2l世纪“智能化”、“信息化”、“高技术化”的社会,师范生应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和痛苦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与保护能力;善于处理人际沟通,通过学习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从而发现他国、他民族、他人,与人合作,和谐相处,“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开拓的心理品质和辩证思维的优异品质,以具有辩证精神的批判性、开放性、多向性取代传统思维的依附性、封闭性、单向性,达到爱因斯坦所推崇的内心自由的境界:“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束缚,具有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

4.知能结构。当代科技的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求高校师生必须具备宽广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此为基础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高师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式结构,它包括基础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动态知识结构三个部分。(1)师范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宽厚广博的基础知识储备o(2)高师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前沿知识。其中,专业前沿知识主要是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观点、新思潮、新突破。(3)高师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能够随时进行调节的动态知识结构,即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潜科学知识,从而发挥对整体知识结构起着捕捉、过滤和沉淀信息的功能,使之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高技术化”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社会”,“素质教育社会”,高校师生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建立优化的智能结构,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运筹时间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唯其如此,才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5.身体水平。强健的体质和充沛的精力,是高师生发挥主体智慧和才能,在屡遭困厄时保持强烈自信和进取势头的生理根基,也是从容应对日趋激烈的环球竞争、有力化解人世纷纭矛盾的必备前提。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大大减轻了人们体力劳动的负担,但紧张的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高师生应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以及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增强其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冒险精神、纪律观念和顽强的拼搏意志。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学院高教所(南充637002)

责任编辑:邵英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知识结构世纪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新课改下教师师范教育理念探析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